A | A | A

第48章 石仓落定风传语 旧疏新程意未休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关中的秋阳,把华原县的石仓照得亮堂堂的。李治站在最高那座石仓前,指尖抚过青灰色的仓壁——石缝里的水泥还没完全干透,带着新鲜的石灰味,仓门上方刻着“承乾仓”三个字,是他亲手写的,笔锋学着承乾旧疏里的沉稳,却仍藏着几分少年人的生涩。

“殿下,这十座石仓都按先太子的法子建好了,”华原县令陪在一旁,手里捧着本账簿,“每座仓能存五千石粮,仓底垫了三尺高的青石,通风口也按图纸留够了,就算下大雨,粮食也不会潮。”

李治接过账簿,翻到“流民存粮登记页”,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农户的名字,张阿婆的名字后面写着“存麦一石二斗”,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对勾,想来是阿婆亲自来存粮时画的。他想起承乾在《秋收备粮疏》里写的“石仓需明账,让百姓看得见自己的粮”,如今终于做到了,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走,去看看张阿婆。”李治合上账簿,脚步轻快地往村头走。自上月来关中,他每天都泡在石仓工地或农户家里,跟着农官学看粮情,跟着流民学辨麦质,手上磨出了茧,却比在东宫时更踏实——这是兄长教他的“接地气”,也是他如今最珍视的功课。

张阿婆的院子里,晒着金黄的玉米,她正坐在门槛上剥玉米,见李治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颤巍巍地起身:“晋王殿下!您怎么来了?快进屋坐,老婆子刚煮了新麦粥!”

李治笑着坐下,接过阿婆递来的粗瓷碗,粥里飘着几粒红枣,甜香混着麦香,暖得人心里发颤。“阿婆,石仓建好了,您的麦子存进去了吗?”他喝了口粥,问道。

“存了!存了!”阿婆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昨天跟你张叔一起去的,仓里亮堂得很,官差还跟我们说,这是按承乾太子的法子建的,能存三年粮,冬天再也不怕饿肚子了!”她说着,从怀里掏出块叠得整齐的布,里面包着个麦饼,“这是老婆子用新麦做的,您带回去,给陛下也尝尝,就说这是承乾太子的均田策种出来的麦,香着呢!”

李治接过麦饼,指尖触到温热的饼面,忽然想起兄长临终前说的“新麦香真好”。他用力点头:“阿婆,我一定带给父皇!等冬天来了,我再来看您,看看石仓里的粮够不够吃。”

从阿婆家出来,夕阳己经西斜。李治沿着田埂往石仓走,远远看见几个流民蹲在仓前,指着“承乾仓”的字牌说话,声音里满是感激。他悄悄站在树后听,一个年轻汉子说:“要是没有承乾太子的均田策,我们哪有地种?要是没有这石仓,我们的粮哪有地方存?这太子,真是个好人啊!”

另一个老农叹了口气:“就是走得太早了,要是能看到这石仓,看到我们收麦子,不定多高兴呢。”

李治的眼眶忽然红了。他想起在东宫整理兄长旧疏时,看到的那张染血的素帛,上面写着“流民冬粮需妥存,勿让辛苦付东流”——兄长的心愿,如今都实现了,可兄长却再也看不到了。

“殿下,该回驿馆了,”随从轻声提醒,“长孙司空派人来说,陛下送来了承乾太子的旧疏,让您照着核对石仓的后续事宜。”

李治点点头,转身往回走。回到驿馆,案上果然放着一卷旧疏,是承乾贞观七年写的《石仓管理疏》,疏里写着“石仓需派专人看管,每月晒粮一次”“流民取粮需凭户籍,不可冒领”,边角处还有承乾画的看管人员排班表,用红笔标了“轮班需公平,勿让老弱值夜班”。

李治坐在案前,就着油灯的光,把书里的要点一条条抄在册子上,再对照华原县的石仓管理方案,逐条修改。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想起兄长教他的“遇事问百姓”,第二天一早便去问守仓的流民,问他们觉得排班表合不合理,取粮手续麻不麻烦。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几日后,李治把修改好的《石仓管理细则》递到长孙无忌面前,长孙无忌翻开一看,见里面不仅有承乾疏里的要点,还加了“流民可自愿参与晒粮,按劳取酬”的条款,忍不住点头:“殿下这一条加得好,既解决了晒粮的人手问题,又能让流民多些收入,承乾太子若是在,定会夸你。”

李治的脸上露出笑容,又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张纸:“司空,这是儿臣在华原县收集的流民建议,他们说希望能在石仓旁建个谷坊,方便磨面,儿臣想请父皇准了,按兄长当年在《民生杂记》里写的‘便民设施需近民居’的法子建。”

长孙无忌接过纸,见上面画着谷坊的简易图,旁边还标了“距石仓百步,距村落半里”,字迹工整,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笑着说:“殿下放心,老夫这就把你的奏报递回长安,陛下定会准的。”

长安的御书房里,李世民看着李治的奏报,手指在“谷坊选址”处停了很久——那选址的思路,和承乾当年在《民生杂记》里写的一模一样,连“居民居半里”的细节都分毫不差。他想起承乾小时候,拿着自己画的“便民图”跟他说“父皇,这样百姓办事就方便了”,如今,九弟也学会了这份“细心”,学会了把百姓放在心上。

“传旨,准华原县建谷坊,”李世民对着内侍说,“让工部派个懂营造的官员去,按承乾太子的《民生杂记》里的法子建,用料要实在,别省料。另外,把承乾的《石仓管理疏》和《民生杂记》刊印出来,发给关中各州县,让他们都照着做。”

内侍躬身应下,刚要退出去,李世民又道:“等等,再备些冬衣和农具,让太仆寺派快马送到华原县,给流民过冬用。就说……这是承乾太子惦记着他们。”

御书房里静下来,李世民拿起案上的《石仓管理细则》,看着上面李治的字迹,又想起承乾的旧疏,忽然觉得,承乾没有离开。他的想法,他的法子,他的仁心,都通过九弟的手,一点点落在了关中的土地上,落在了流民的生活里,这比任何纪念都更实在。

几日后,华原县的谷坊动工了。李治亲自去奠基,把承乾的《民生杂记》放在奠基石下,轻声说:“兄长,谷坊动工了,以后百姓磨面就方便了。您放心,儿臣会把您的法子都用在百姓身上,不会让您的心血白费。”

奠基仪式上,村民们都来了,有的帮忙搬石头,有的帮忙递工具,脸上满是笑容。张阿婆拉着李治的手,指着谷坊的方向,激动地说:“殿下您看,这都是承乾太子的功劳啊!要是没有他,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李治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看着流民们脸上的笑容,忽然明白,兄长当年为什么宁愿咳着血,也要坚持推均田策、建石仓——因为这些事,能让百姓过得好,能让这大唐的土地上,少些饥寒,多些温暖。

夕阳西下,李治站在石仓和谷坊之间,望着远处的麦田,心里忽然很踏实。他从怀里掏出承乾的旧书,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在心里说:“兄长,您看,华原县的石仓建好了,谷坊也动工了,百姓们都过得很好。儿臣会继续走您没走完的路,把您的仁心,传给更多人,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风从麦田里吹过来,带着麦香和泥土的气息,拂过李治的衣角,也拂过他手里的旧书。疏上的字迹,在夕阳的光里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百姓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华原县的石仓,在秋阳下静静矗立着;谷坊的地基,在流民的笑声里渐渐成型;承乾的旧书,在李治的手里,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这大唐的土地上,虽然少了那个咳着写书的太子,却多了无数被他温暖过的百姓,多了一份被永远传承的仁心,多了一段关于“民生”的不朽记忆。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