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县的第一场冬雪,落得轻软。谷坊的石碾子转得嗡嗡响,混着流民们的谈笑声,把雪粒都染得暖了几分。李治裹着件半旧的棉袍,站在谷坊门口,看着张阿婆推着小推车过来,车上装着袋新麦,车把手上还挂着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带的烤红薯。
“晋王殿下,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在这儿?”张阿婆放下推车,伸手拂去李治肩上的雪,“快进屋烤烤火,老婆子刚磨了袋细面,给您留着做面条呢!”
李治笑着摇头,帮她把麦子搬进谷坊:“阿婆,我得看着磨面的秤,别让官差缺了斤两。兄长当年在疏里写‘便民需先公,勿让百姓吃亏’,我得盯着。”他指着谷坊墙上贴的《磨面章程》,那是按承乾《民生杂记》里的“公平秤”条款写的,每斤麦子磨出多少面,都标得清清楚楚,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秤砣,是他照着承乾的涂鸦画的。
张阿婆看着章程,眼眶热了:“承乾太子心细,您也心细。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些流民,哪能在冬天吃上细面?”她说着,忽然压低声音,“殿下,昨日同州来的流民说,他们那儿下了冻雨,麦子冻坏了不少,百姓都急得哭,您能不能去看看?”
李治心里一沉。他想起前日翻到的承乾旧疏,里面写着“冬初冻雨易伤麦,需备耐寒麦种补种”,当时还特意标了“同州多坡地,冻害更重,需优先送种”。他连忙对随从说:“备马!去同州,带上承乾兄长的《冬麦补种疏》和太仆寺存的耐寒麦种!”
赶到同州时,雪下得更大了。城郊的麦田里,几个流民蹲在田埂上,看着冻得发黑的麦苗,眼圈通红。同州刺史迎上来,脸色愧疚:“殿下,冻雨来得太急,我们没来得及准备,现在补种的麦种也不够……”
“别急,”李治掏出承乾的疏,递给刺史,“兄长在疏里写了,同州的坡地适合种‘黑芒麦’,耐寒,补种后西十天就能返青,我带了五百石种子,够补种两千亩田。另外,兄长还说‘冻后麦田需松土,再撒草木灰保暖’,让农官立刻教百姓做!”
刺史接过疏,见上面用红笔圈了“黑芒麦”的产地和播种时间,还有承乾写的小字:“去年在同州访老农,知此麦耐冻,可备作补种用”,眼眶忽然红了——原来太子殿下早在去年,就为同州的冻害做了准备,只是他走得太早,没能亲自送来麦种。
李治没歇脚,跟着农官去了麦田。他蹲在地里,学着承乾书里写的法子,用小铲子松了松土,再撒上草木灰,动作虽生疏,却做得认真。流民们见他一个皇子都下地干活,也纷纷起身,跟着农官学补种,田埂上的哭声渐渐变成了忙碌的身影。
“殿下,您歇会儿吧,雪都落满头发了。”随从递上块烤红薯,看着李治冻得发红的手,心里发酸。这几日殿下没日没夜地跑麦田,晚上就着油灯看承乾的书,连饭都顾不上吃,比在东宫时瘦了不少。
李治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香里带着暖意。他望着远处补种的麦田,忽然想起承乾当年在书里写的“为民做事,虽苦亦甜”,如今才真正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你看,”他指着田里的流民,“他们补种的不是麦子,是明年的希望。兄长当年做的,也是在给百姓种希望啊。”
傍晚时分,长孙无忌带着户部的官员赶来,还带来了李世民的口谕:“拨三千石粮食给同州,先给冻害重的流民发下去,别让他们饿着;再派二十个农官,留在同州指导补种,等麦子返青了再走。”
“父皇还说什么了?”李治连忙问,眼里满是期待。
长孙无忌笑着从怀里掏出个木盒:“陛下还让我把这个给你,说是承乾太子当年在太仆寺选的‘黑芒麦’种子袋,上面还有太子殿下写的‘同州专用’,陛下说让你带着这个,就像承乾太子陪着你一样。”
李治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个粗布袋子,上面用墨写着“同州专用”,字迹清峻,是承乾的手笔。他摸着袋子,忽然想起贞观七年的冬天,承乾咳着在太仆寺选麦种,说“同州的百姓不容易,得给他们选最好的种子”,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司空,”李治抹了抹眼泪,声音坚定,“等麦子返青了,我要把同州的补种情况写成奏报,给父皇和兄长都看看。我要让他们知道,兄长的种子,长出了希望;兄长的法子,救了百姓。”
长孙无忌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承乾太子要是在,定会为你骄傲。他这辈子最盼的,就是百姓能安稳过日子,你做到了。”
几日后,同州的补种工作终于完成。李治站在田埂上,看着覆盖着薄雪的麦田,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给李世民写了封长奏,详细说了补种的情况,还附上了一张流民画的麦田图,图上画着个小小的太阳,旁边写着“承乾太子的种子,会长大”。
长安的御书房里,李世民看着奏报和麦田图,手指在“承乾太子的种子”几个字上了很久。他想起承乾当年抱着麦种,咳着跟他说“父皇,这种子能救同州百姓”,想起自己当时只说了句“知道了,你先去歇着”,心里一阵发酸。
“传旨,”李世民对着内侍说,“把承乾太子的《冬麦补种疏》和‘黑芒麦’种子袋,送到太仆寺珍藏,以后关中各州遇到冻害,都按这个法子补种。另外,让史官把同州补种的事记下来,要写清楚,这是承乾太子的功劳。”
内侍躬身应下,刚要退出去,李世民又道:“等等。再备些棉衣和药材,送到同州和华原县,给流民过冬用。就说……这是承乾太子惦记着他们,朕和太子(李治)也惦记着他们。”
御书房里静下来,李世民拿起案上的《民生杂记》,翻到“谷坊”那一页,见承乾写着“谷坊需留热汤,给磨面的百姓暖手”,忽然想起华原县的谷坊。他仿佛能看到,流民们围着石碾子磨面,喝着热汤,说着承乾太子的好,脸上满是笑容。
雪还在下,御书房的烛火却很暖。李世民看着承乾的字迹,忽然觉得,承乾没有离开。他在同州的麦田里,在华原县的谷坊里,在流民手里的热汤里,在李治写的奏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这大唐的百姓,守护着这江山的安稳。
而此时的华原县谷坊,张阿婆正给磨面的流民盛热汤,嘴里念叨着:“快喝点热的,别冻着。这都是承乾太子和晋王殿下的功劳,咱们得记着这份好。”流民们接过汤碗,喝着热汤,看着窗外的雪,心里满是暖意。
李治站在谷坊门口,望着远处的石仓和麦田,手里握着承乾的种子袋,忽然觉得,这个冬天,一点都不冷。因为他知道,兄长的仁心,像这谷坊的热汤,像这麦田的种子,永远都能温暖人心,永远都能带来希望。
雪落无声,却落进了百姓的心里,落进了大唐的土地里,也落进了承乾未竟的心愿里。那些藏在书里的话,那些种在地里的种子,那些暖在心里的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承乾的故事,还在继续;承乾的仁心,永远传承。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