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0章 春耕承旧策 麦饼续新情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冬雪还没化尽,田埂上却己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是早麦的芽尖,顶着薄雪,像给土地缀了层碎玉。李治蹲在田边,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冰凉的露水沾在指腹,却让他想起承乾旧疏里写的“冬麦返青需防霜,可覆秸秆保暖”,连忙起身对农官说:“按兄长的法子,把农户家里的旧秸秆收集起来,盖在麦田里,别让霜冻坏了新芽。”

农官应着去了,李治却没歇脚,转身往村头的农具坊走。昨日清点农具时,发现不少村民家里缺犁铧、少镰刀,春耕眼看就要开始,这可急坏了他。他记得承乾的《春耕备要疏》里提过“农具不足可设‘互助社’,官借民还,秋收后补粮”,可具体怎么操作,还得翻疏细看看。

农具坊的门开着,里面堆着些修补好的犁铧,几个铁匠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器。李治走进来,从怀里掏出卷旧疏,摊在木桌上——疏页边缘己经泛黄,上面用红笔圈着“互助社章程”:“每村选一户有经验的农户牵头,官库借农具十件,秋收后每户还麦五斗,补入官库再借他人”。

“就按这个办!”李治指着疏上的字对坊主说,“先从官库调五十件犁铧、三十把镰刀,分给缺农具的流民,让他们按兄长的章程组互助社,秋收后还麦就行。另外,让铁匠多打些小锄头,给家里没壮丁的老人用,算在东宫的份例里,不用他们还。”

坊主接过疏,看着上面的字迹,忽然想起去年承乾太子派人来问过农具尺寸,说“流民多是老人孩子,农具得做小些才好用”,眼眶忽然热了:“殿下放心,老奴这就安排,定按先太子的法子办,不让流民误了春耕。”

李治刚走出农具坊,就见张阿婆提着个竹篮走过来,篮子里是刚烙好的麦饼,还冒着热气:“殿下,快尝尝!用去年的新麦做的,比去年更甜些!老婆子还多做了几块,给您带去找陛下,陛下不是说今日来吗?”

李治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香气在嘴里散开,暖得人心里发颤。他想起去年此时,兄长还在东宫咳着写春耕的疏,如今自己能替兄长看着华原县的春耕,替兄长尝这新麦饼,忽然觉得鼻子发酸:“阿婆,谢谢您。父皇今日一早就从长安出发了,说是要跟我一起去石仓看看,还要去麦田里走走。”

“好!好!”张阿婆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陛下和殿下都记着承乾太子的好,记着我们流民,这就是我们的福气啊!”

临近正午,李世民的车驾终于到了华原县。他没去驿馆,首接去了石仓——石仓前的空地上,流民们正排队领新麦种,官差拿着账簿,一一登记,秩序井然。李世民走到登记台前,拿起账簿翻了翻,见上面写着“张阿婆,领麦种二斗,补种半亩”,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麦穗,是李治的笔迹。

“做得好。”李世民拍了拍李治的肩膀,目光落在石仓门楣的“承乾仓”三个字上,字体虽显稚嫩,却透着认真,“你兄长要是看到这石仓,看到这排队领种的流民,定会很高兴。”

李治点点头,拉着李世民往麦田走。田埂上,农官正带着流民往麦田里铺秸秆,薄雪落在秸秆上,像给麦田盖了层暖被。几个孩子在田边跑着,手里拿着刚抽芽的柳枝,笑声清脆。

“父皇,您看,”李治指着麦田里的秸秆,“这是兄长在《春耕备要疏》里写的法子,覆了秸秆,既能保墒,又能防霜,去年华原县的麦子就是这么种的,收成比前年多了两成。”

李世民蹲下身,摸了摸秸秆下的泥土,松软,麦芽尖在秸秆间若隐若现。他想起承乾当年在东宫咳着画麦田图,说“父皇,这么种麦子,流民就能多收些粮”,如今这图景就在眼前,可画图的人却不在了。

“承乾……是个好孩子。”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指尖拂过麦芽,“他这辈子,心里装的都是百姓,装的都是这大唐的土地。朕以前总盼着他英武些,却忘了,仁心才是储君最该有的东西。”

李治握着父皇的手,轻声说:“父皇,兄长的仁心,儿臣会替他传下去。华原县的均田策,儿臣会推广到陇州、岐州;兄长的马政疏,儿臣会让太仆寺的人好好学;兄长的冬赈、春耕之策,儿臣会编成册子,发给天下州县,让所有官员都知道,该怎么为百姓做事。”

李世民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忽然觉得无比欣慰。他想起承乾临终前的信,说“望父皇教九弟仁政为先”,如今承乾的心愿实现了,九弟不仅学会了仁政,还学会了把百姓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从麦田回来,李世民去了谷坊。谷坊的石碾子还在转,流民们推着麦子进来,磨好的细面装在布袋里,脸上满是笑容。李世民走到磨面的秤前,见秤砣准准的,没有缺斤短两,想起承乾写的“便民需先公”,忍不住点头:“这谷坊办得好,没辜负承乾的心意。”

张阿婆见李世民来了,连忙端来两碗麦粥,递到父子俩手里:“陛下,殿下,快尝尝!用刚磨的新麦煮的,还放了些红枣,甜着呢!”

李世民接过粥碗,喝了一口,麦香混着枣香在嘴里散开,暖得人眼眶发热。他想起去年此时,承乾还在东宫喝着苦药,如今自己能替承乾尝这华原县的新麦粥,替承乾看这流民的笑脸,心里忽然很平静。

“阿婆,”李世民放下粥碗,轻声说,“承乾太子的均田策,让华原县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朕想在石仓旁立块碑,刻上承乾的功绩,刻上他为百姓做的事,让后人都记得他,记得他的仁心。”

张阿婆连忙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好!好!该立!该立!让后人都知道,我们华原县有个好太子,有个为百姓着想的承乾太子!”

几日后,“承乾仁政碑”在石仓旁立了起来。碑上刻着承乾推行的均田策、建石仓、设谷坊、备冬赈的事迹,末尾刻着“承乾太子,以病弱之躯,承社稷之责,仁心惠民,万世铭记”。李治亲自为碑揭幕,李世民站在碑前,对着石碑深深一揖,轻声说:“承乾,这碑上的字,都是你为百姓做的事。你放心,你的仁心,会永远刻在这华原县的土地上,刻在大唐百姓的心里。”

揭幕仪式后,李世民和李治一起去了承乾的“纪念处”——那是在崇文馆旁辟出的一间小屋,里面摆着承乾的旧书、青瓷碗、铜镇纸,还有那只染血的素帛。李世民把华原县的麦田图放在案上,把新麦饼放在碗旁,轻声说:“承乾,华原县的麦子又要熟了,流民们都能吃饱饭了。朕和九弟来看你了,带着你爱吃的麦饼,带着你想看的麦田图。你放心,这大唐的江山,我们会好好守护,你的仁心,我们会永远传承。”

李治站在一旁,看着父皇的背影,看着案上的旧书,忽然明白,兄长从未离开。他在石仓的粮食里,在谷坊的细面里,在麦田的新芽里,在百姓的笑容里,在这“承乾仁政碑”的字迹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温暖着这大唐的土地,温暖着每一个记着他的人。

春阳洒在“承乾仁政碑”上,镀上一层暖金。远处的麦田里,流民们正在春耕,笑声和农具的碰撞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关于希望的歌。风从麦田里吹过来,带着麦香和泥土的气息,拂过石碑,拂过纪念处的旧树,也拂过父子俩的身影,仿佛在轻声诉说:承乾的故事,还在继续;承乾的仁心,永远不会消散。

那盏曾在东宫亮起的寒灯,虽因承乾的离去而熄灭,却化作了漫山遍野的暖光,照亮了流民的路,照亮了大唐的民生,也照亮了后世帝王心中“仁政为先”的传承之路。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