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县的初夏,风里都裹着麦香。李治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连片的麦田——麦穗己经灌浆,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掀起金绿色的浪,晃得人眼晕。他手里攥着卷泛黄的书,是承乾贞观七年写的《麦田虫害防治疏》,疏页边角有块暗红的痕迹,是去年承乾咳血时不小心蹭上的,如今被他得发亮。
“殿下,您快看看!”农官匆匆跑过来,手里捏着片枯黄的麦叶,叶面上爬着几只黑褐色的小虫,“这是‘麦蚜’,昨日还只有几株,今日就蔓延到半亩地了!要是不赶紧治,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受影响!”
李治心里一紧,连忙展开手里的书。承乾在疏里写得清楚:“麦蚜喜湿怕燥,可用草木灰混合石灰粉撒在麦田,既防虫又肥田;若虫害严重,可收集蝉蜕煮水喷洒,无毒无害,不伤麦粒。”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草木灰配比图,标着“草木灰三、石灰一,拌匀后晨露未干时撒”。
“别慌!”李治指着疏上的字,对农官说,“按兄长的法子办!立刻组织百姓收集草木灰和石灰,明日一早撒到麦田里;再让人去树林里捡蝉蜕,越多越好,送到谷坊煮水,午后就喷到有虫的麦田里。”
农官接过书,看着上面的配比图,又惊又喜:“先太子竟连这都想到了!老奴这就去安排,定不让虫害扩散!”
李治没歇脚,跟着农官往村里走。路过张阿婆的田时,见老人正蹲在地里,用手捏着麦叶上的蚜虫,眉头皱得紧紧的。“阿婆,别用手捏了,伤麦子!”李治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给她看手里的书,“兄长在书里写了法子,用草木灰和石灰就能治,明日一早我们就来撒。”
张阿婆接过书,虽然不认字,却盯着上面的配比图看了很久,眼眶红了:“承乾太子心细,连虫子都替我们想着……要是他还在,看到这麦子长得这么好,不定多高兴呢。”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承乾太子”西个字,“这是老婆子找人刻的,每天下地都带着,就当承乾太子跟我们一起看麦子了。”
李治接过木牌,指尖触到粗糙的木纹,心里一阵发酸。他把木牌还给阿婆,轻声说:“阿婆,兄长虽然不在了,但他的法子还在,我们还在,定会把麦子种好,不辜负他的心意。”
回到村头的临时议事点,百姓们己经开始收集草木灰了。几个年轻汉子抬着大筐,把灶膛里的草木灰倒出来,筛掉杂质;妇女们坐在一旁,把石灰块敲成细粉,按比例和草木灰拌匀;孩子们则跑着去树林里捡蝉蜕,手里的布袋子很快就鼓了起来。
李治蹲在筛子旁,帮着筛草木灰,指尖被灰染得发黑,却毫不在意。他想起承乾在疏里写的“防虫需官民同心,勿让百姓独担”,如今大家一起动手,连孩子们都劲头十足,心里忽然很踏实——这就是兄长想要的“百姓安”,是官民一条心,共渡难关。
傍晚时分,李世民派的太医到了。太医带着药箱,还带来了御书房的口谕:“陛下说,麦蚜虽小,却关乎百姓收成,让太医协助太子防治虫害,同时给村里的老人孩子诊脉,别让虫害没除,人又病了。”
李治连忙迎上去,把承乾的《麦田虫害防治疏》递给太医:“太医,兄长的法子是用草木灰和蝉蜕水,都是无毒的,您看看是否可行?另外,村里老人多,怕撒灰时呛着,还得麻烦您给些护肺的方子。”
太医接过疏,仔细看了看,点头道:“先太子的法子很稳妥,草木灰和蝉蜕都是温和的材料,既防虫又不伤身。护肺的方子我带来了,用甘草、桔梗煮水,让老人孩子每日喝一碗,就能缓解呛咳。”
当晚,谷坊里的灯亮到半夜。百姓们围着大锅,把捡来的蝉蜕倒进沸水里,煮出棕褐色的水,装在陶罐里,准备第二天一早用。李治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又翻出承乾的疏,在旁边加了行小字:“贞观八年夏,华原县遇麦蚜,依兄长策,官民同心,三日除虫,百姓安。”他想,等回宫后,要把这件事记在《太子政略》的续篇里,让后人知道,兄长的法子不仅有用,还能让百姓团结起来。
第二日天刚亮,百姓们就扛着草木灰和蝉蜕水往麦田去了。李治和农官走在最前面,教大家怎么撒灰才均匀,怎么喷蝉蜕水才能覆盖到每片麦叶。张阿婆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小瓢,颤巍巍地往自家田里撒灰,嘴里还念叨着:“承乾太子,您看着,我们都按您的法子做,虫子很快就没了,麦子定会有好收成。”
正午时分,太阳越来越烈。李治帮着喷完最后一亩田,额头上全是汗,嗓子也干得发疼。刚想找水喝,就见张阿婆提着个水壶走过来,壶里是刚煮好的甘草桔梗水:“殿下,快喝点水,润润嗓子。这是太医给的方子,老婆子煮了一大壶,大家都有份。”
李治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清甜的药味在嘴里散开,喉咙瞬间舒服了不少。他看着麦田里忙碌的百姓,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忽然想起承乾当年在疏里写的“为民做事,虽累亦甘”——现在他终于懂了,这种累,是看着百姓安稳后的踏实,是传承兄长遗志后的安心。
三日后,麦蚜果然被控制住了。枯黄的麦叶渐渐恢复了翠绿,麦穗也重新挺首了腰杆。农官拿着测产的册子,兴冲冲地跑到李治面前:“殿下!按现在的长势,今年的麦子至少能比去年多收三成!百姓们都说是先太子保佑,是您的功劳!”
李治笑着摇头,把承乾的疏递给农官:“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兄长的功劳。要是没有他留下的疏,我们哪能这么快除虫?我们要记住,这收成里,有兄长的心血,有百姓的努力,缺一不可。”
当天下午,李治把华原县防治麦蚜的事写成奏报,派人快马送到长安。奏报里,他详细写了承乾疏的作用,写了官民同心的过程,还附了一张现在的麦田图,图上的麦子长得郁郁葱葱,旁边写着“承乾策护麦,百姓安”。
长安的御书房里,李世民看着奏报,手指在“承乾策护麦”几个字上了很久。他想起承乾当年咳着写书的样子,想起承乾临终前说的“百姓安,社稷安”,眼眶忽然发热。他对着内侍说:“传旨,把承乾的《麦田虫害防治疏》刊印出来,发给关中乃至天下的州县,让所有地方官都学学。另外,给华原县的百姓送些绸缎和粮食,算是朕和太子(李治)的赏赐,奖励他们同心协力,守护了收成。”
内侍躬身应下,刚要退出去,李世民又道:“等等。让御膳房做些麦饼,用华原县的新麦,送到东宫的纪念处,给承乾太子上供。告诉他,他的法子管用了,麦子长得很好,百姓们都很好。”
御书房外,初夏的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承乾的《太子政略》上,映得那些字迹格外清晰。李世民看着书册,忽然觉得,承乾从未离开。他在华原县的麦浪里,在百姓的笑容里,在李治的奏报里,在这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民生”。
而此时的华原县,夕阳正斜照在麦田上,把麦穗染成了金红色。李治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石仓和谷坊,手里握着承乾的书,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兄长的遗志还有很多要践行,百姓的安稳还有很多要守护,但只要他带着兄长的疏,带着兄长的仁心,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让这大唐的土地上,永远麦浪翻滚,永远百姓安康。
风从麦田里吹过来,带着成熟的麦香,拂过李治的衣角,也拂过他手里的书。疏上的字迹,在夕阳的光里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百姓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听风忘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