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5章 雪融春耕承旧策 田埂互助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冬雪还没完全化尽,田埂上积着残雪,露出一块块的黑土。清晨的风还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田边的热闹——十几个流民围着农官,手里攥着麦种,七嘴八舌地问:“官爷,今年的麦种要不要浸种?去年承乾太子说的‘温水浸种出芽快’,今年还管用不?”“我家田在坡上,怕春旱,要不要按去年的法子挖引水沟?”

李治穿着半旧的青布袍,混在人群里,听着流民的提问,手里攥着卷泛黄的疏——是承乾贞观七年写的《春耕帮扶疏》,疏页边角有块淡淡的暗红,是去年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据王德说,是承乾咳血时蹭上的,当时他正写“老弱无壮丁者,需组互助社帮耕”,墨迹和血迹混在一起,成了疏里最沉的一笔。

“阿婆,您别急,”农官刚解答完一个流民的问题,又被张阿婆拉住,“您家小石头还小,家里没壮丁,这两亩地我己经帮您登记进互助社了,下午就有后生去帮您翻地。”

张阿婆点点头,却还是有些担心:“官爷,我家那犁铧去年冬天冻裂了,没来得及修,这翻地怕是用不上……”

李治心里一动,走上前:“阿婆,犁铧的事我来解决。兄长在疏里写了‘春耕前需普查农具,破损者官补民修’,您把犁铧带来,咱们找铁匠修,修不好就从官库借新的。”

张阿婆眼睛亮了,连忙道:“好!好!老婆子这就回去拿犁铧!”

看着阿婆匆匆离去的背影,李治翻开手里的《春耕帮扶书》。疏里用红笔圈着两条核心:“其一,每村设‘春耕互助社’,壮丁帮老弱耕,老弱帮壮丁缝补、看娃,以工换工,不收银钱;其二,官库备犁铧、镰刀百件,破损农具可凭户籍登记修补,修补费由官库出,秋收后若有结余,可抵部分粮税。”旁边还附了张小字批注:“华原县铁匠王老三手艺好,可请其牵头修农具,日付麦三斗,保其生计。”

“原来兄长连铁匠都安排好了!”李治又惊又喜,立刻让人去请铁匠王老三。王老三赶来时,手里还提着个工具箱,里面的锤子、凿子擦得锃亮:“殿下,您找老奴?是要修农具吧?去年承乾太子还跟老奴说,春耕前得多磨磨凿子,别误了流民耕地,老奴一首记着呢!”

李治心里一暖,把书递给王老三:“王师傅,兄长在疏里说您手艺好,想请您牵头,在各村设修补点,帮流民修农具,工钱按兄长说的,日付麦三斗,您看可行?”

王老三接过书,看着上面的批注,眼眶红了:“承乾太子心里装着我们这些手艺人,也装着流民,老奴哪能说不行?老奴这就去召集徒弟,今日就把修补点设起来!”

解决了农具修补的事,李治又去查看互助社的组建情况。在华原县东头的村落里,十几个壮丁正扛着犁铧往老弱的田里走,领头的后生叫李二柱,是去年刚分到地的流民:“殿下,我们这互助社有二十个人,能帮村里十五户老弱耕完地!您放心,我们都按承乾太子说的,不偷懒,不耍滑,定让地都种上麦!”

李治跟着他们走到张阿婆的田里,看着壮丁们扶着犁铧,在的黑土里翻出整齐的土垄,心里忽然踏实了。他想起承乾在疏里写的“互助非仅为耕,更为聚民心。民心聚,则社稷安”,如今流民们互帮互助,脸上满是干劲,不正是兄长想要的“民心聚”吗?

可事情没这么顺利。傍晚时分,农官匆匆来报,说西头村落的互助社出了问题——有几个壮丁觉得帮老弱耕地“吃亏”,不肯去,还说“自家的地都没耕完,哪有功夫帮别人”。李治皱起眉,翻出《春耕帮扶疏》,想找应对之策,却见疏的末尾还有段小字:“若壮丁不愿帮耕,可设‘公田’,互助社耕公田,收的粮归社里,秋收后按出力多少分粮,既补老弱,也偿壮丁。”

“兄长连这情况都想到了!”李治立刻让人去西头村落,组织流民开垦村边的荒地作为“公田”,又跟壮丁们解释:“耕公田的粮,秋收后大家按出力分,你们帮老弱耕,不仅不亏,还能多收粮。”壮丁们听了,果然愿意了,第二天一早就跟着互助社去耕公田。

几日后,长孙无忌带着关中其他州县的官员来华原县考察。看着田里忙碌的互助社、村口的农具修补点,官员们纷纷称赞:“太子殿下这法子好!既解决了老弱耕地难,又修好了农具,百姓们都干劲十足!”

长孙无忌笑着摇头:“这不是太子殿下的法子,是承乾太子当年在书里写的。”他把承乾的《春耕帮扶疏》递给官员们,“你们看,承乾太子早就想到了春耕的种种问题,连互助社的运作、农具的修补都写得清清楚楚。咱们要学的,不只是法子,更是这份‘为民着想’的初心。”

官员们接过书,看着上面的字迹和批注,有的眼眶红了,有的感慨道:“承乾太子真是仁君之资!若他还在,定能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

李治站在一旁,听着官员们的称赞,心里忽然一阵发酸。他想起兄长咳着写疏的模样,想起兄长临终前说的“百姓安,社稷安”,想起兄长从未亲眼见过这春耕的热闹——可兄长的法子,却让这热闹成了现实。

这日傍晚,李治去农具修补点查看,见王老三正带着徒弟磨犁铧,火花溅在雪融后的地面上,映得人脸上暖烘烘的。“王师傅,修了多少件农具了?”李治走过去,拿起一把磨好的犁铧,刃口锋利,闪着冷光。

“回殿下,己经修了八十多件了,”王老三擦了擦汗,笑着说,“还有二十多件明天就能修完,定不耽误春耕。老奴还按承乾太子说的,在犁铧刃口加了层钢,更耐用,能用上三五年。”

李治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木盒:“王师傅,这是兄长当年画的犁铧改良图样,上面说加钢能耐用,还能省力,您看看能不能用。”

王老三接过图样,看着上面的标注,眼睛亮了:“能用!太能用了!承乾太子这图样改得好,加钢的位置正好,既省力又耐用!老奴这就按图样改,让流民们耕得更轻松!”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埂上,把刚翻的黑土染成了金红色。李治站在田边,望着远处互助社耕完的土地,望着村口修补点的火花,手里握着承乾的书,忽然觉得,兄长从未离开。

“殿下,陛下派人送东西来了!”随从匆匆跑来,手里捧着个布包。李治打开一看,里面是袋新磨的麦种,还有一张李世民的亲笔字条:“这是去年华原县的新麦种,颗粒,出芽率高。承乾当年说‘好种出好麦,好麦安民心’,你把麦种分给流民,让他们种出好收成。”

李治握着麦种,指尖触到的颗粒,忽然想起承乾在疏里写的“麦种需选者,浸种时加草木灰,防虫害”。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麦田,在心里轻声说:“兄长,父皇送来了新麦种,互助社在耕公田,农具也修好了,今年的春耕,定会顺利,今年的收成,定会好。”

风从田埂上吹过,带着泥土的气息和麦种的清香,拂过李治的衣角,也拂过他手里的书。疏上的字迹,在夕阳的光里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民心聚,社稷安,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第二日一早,华原县的春耕正式开始。流民们扛着修好用的犁铧,捧着新麦种,走进田里。张阿婆站在田边,看着壮丁们把麦种撒进土里,脸上满是笑容;李二柱扶着犁铧,在公田里翻出整齐的土垄,嘴里哼着轻快的调子;王老三带着徒弟,在村口修补最后一件农具,火花溅得老高。

李治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热闹的春耕图景,手里握着承乾的铜镇纸,冰凉的铜面贴着掌心,却让他觉得浑身都有了力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兄长的遗愿还有很多要践行,百姓的安稳还有很多要守护,但只要带着兄长的疏,带着兄长的初心,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让这大唐的土地上,永远麦浪翻滚,永远百姓安康。

雪融了,春耕了,承乾的旧策在田埂上生根发芽,承乾的初心在民心里代代相传。这大唐的春天,因这份传承而温暖,因这份坚守而充满希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