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7章 秋税便民循旧策 余粮存仓记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秋阳,把石仓前的空地晒得暖烘烘的。流民们扛着粮袋,排着长队往粮税点走,张阿婆也在队伍里,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刚卖粮得的西百文钱——她今年收了三石麦,按朝廷“十税一”的规矩,该交三斗麦,可粮商压价,一石麦只给两百文,卖了两石才凑够钱,剩下的一石麦还得留着过冬,心里正犯愁。

“阿婆,您这钱够交粮税吗?”李治穿着半旧的青布袍,混在队伍里,见阿婆眉头皱得紧,轻声问道。

张阿婆叹了口气,把布包攥得更紧:“够是够,可卖了两石麦,冬天就只剩一石了,要是再遇着雪灾,怕不够吃。去年承乾太子还说‘秋税需顾老弱,别让百姓冬饿’,可今年粮商压价,实在没法子。”

李治心里一沉。他想起昨日粮税官递的奏报,说有粮商趁着秋收粮多,故意压价,一石麦比上月低了五十文,不少流民为了交粮税,不得不贱卖粮食,有的甚至要卖大半收成。他攥了攥藏在袖中的承乾旧疏,那是一卷泛黄的《粮税便民疏》,是去年整理兄长遗物时找到的,当时只匆匆看了几眼,如今倒成了救急的法子。

“阿婆别急,”李治扶着她的胳膊,“我这就去跟县令商量,定不让您为了交粮税饿肚子。”他转身往驿馆走,脚步比来时快了许多——兄长的疏里定有具体办法,不能让流民辛苦一年,到头来却要饿肚子过冬。

回到驿馆,李治立刻翻出那卷《粮税便民疏》。疏页边缘沾着些陈年麦壳,是去年整理时不小心蹭上的,里面的字迹却还清晰:承乾用墨笔写的核心条款,被红笔圈了一圈又一圈,生怕后人看漏——“其一,秋税可‘粮钱两缴’,流民若愿交粮,官仓按‘一石麦抵三百文’的官价收粮,不压价;若愿交钱,官仓设‘便民点’,代收粮税,避免流民跑远路;其二,设‘余粮代存点’,流民交完粮税后,若有余粮,可存在官仓,记上姓名和数量,冬天凭凭证取粮,不收存粮费;其三,严查粮商压价,若粮商收粮价低于官价五十文,罚粮充公,充公粮归入余粮代存点,补济老弱。”

疏的中间,还夹着张小小的粮税便民点图样,画着官仓收粮的流程、余粮代存的登记台,甚至连收粮的秤都标了——“官秤需每日校准,去皮称重,不准克扣半斗粮”。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贞观七年秋咳血时画的,当时他刚从华原县调研回来,见流民为交粮税贱卖粮,夜里咳着写了这卷疏,说“粮税是百姓的血汗钱,得让他们交得安心,过得踏实”。

“兄长连粮税的细节都想到了!”李治又惊又喜,立刻让人去请华原县令和粮税官。粮税官赶来时,手里捧着本粮税登记册,愁眉苦脸道:“殿下,官仓收粮的官价定在三百文一石,可粮商们都说‘官价太高,他们收了卖不出去’,不肯按官价收粮,还说要是官仓硬压,他们就干脆不收粮了。”

“不收也得按官价!”李治把疏递过去,指着条款,“兄长在疏里写了,官仓可首接收粮抵税,流民若交粮,按三百文一石算,不用再卖粮换钱。你立刻在石仓旁设收粮点,派专人校准官秤,中午管饭,多派人手,争取今日就开始收粮!另外,按疏里的法子,设余粮代存点,流民交完粮税,有余粮就存着,记好账,冬天随用随取。”

县令连连点头:“下官这就去办!”

收粮点和余粮代存点设起来的当天,就排起了长队。张阿婆抱着三斗麦来交粮税,官秤称完,刚好三斗,不多不少,粮税官还帮她把剩下的一石麦存进了代存点,给了张木牌,上面写着“张阿婆,存麦一石,凭牌取粮”。阿婆拿着木牌,眼泪都快掉了:“殿下,这下好了!不用贱卖粮,冬天也有粮吃了,承乾太子的法子真是救了我们的命!”

李治看着阿婆的笑脸,心里暖暖的。他想起承乾在疏里写的“粮税便民,不是一句空话,是要让百姓交完税后,还能安心过冬”,如今真的做到了,兄长若是在,定会很高兴。

可事情没这么顺利。第二日一早,粮税官匆匆来报,说城西的粮商刘掌柜带头闹事,说官仓定的官价太高,他收的粮卖不出去,还煽动其他粮商一起罢收,不少没来得及交粮税的流民慌了,怕官仓收粮点人太多,排不上队。

李治皱起眉,翻回《粮税便民疏》,想找应对之策,却见疏的末尾还有段小字:“若粮商罢收,可让官仓扩大收粮规模,增设临时收粮点;同时派官差巡查粮店,若粮商有存粮却罢收,按‘囤积居奇’论罪,罚粮充公,充公粮补济余粮代存点。”

“兄长连粮商罢收的情况都想到了!”李治立刻让人去城西,一方面增设两个临时收粮点,另一方面派官差去查刘掌柜的粮仓。官差回来报,说刘掌柜的粮仓里存了至少五百石麦,却对外说“没地方存粮,不收新麦”,显然是故意囤积。

李治让人把刘掌柜叫来,当着流民的面,把他的存粮账本和疏里的条款摆在桌上:“刘掌柜,你粮仓里有五百石麦,却罢收新粮,故意压价,按兄长疏里的规矩,该罚粮充公,你服不服?”

刘掌柜脸色惨白,看着周围流民愤怒的眼神,连忙磕头:“殿下恕罪!小的知错了!小的这就按官价收粮,再也不压价了!”

李治看着他,想起承乾疏里的“罚粮非为惩人,为安民心”,便说:“饶你可以,但你要把囤积的五百石麦,拿出两百石归入余粮代存点,补济老弱;另外,你要牵头告知其他粮商,必须按官价收粮,若有违抗,按疏中律法处置。”

刘掌柜连连点头:“小的遵旨!小的这就去办!”

解决了粮商的事,粮税缴纳顺利了许多。流民们要么首接去官仓交粮,要么把余粮存进代存点,脸上的愁容渐渐变成了笑容。这日傍晚,李治去余粮代存点查看,见登记册上己经存了两千多石麦,粮税官正帮着流民登记,手里的官秤校准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出错。

“殿下,您看,这是今日新存的粮,”粮税官递过登记册,“都是老弱流民存的,他们说存着粮,冬天心里踏实,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李治接过登记册,翻到张阿婆的名字,后面写着“存麦一石,备注:冬日取半石,留半石开春种”,心里忽然一阵发酸。他想起兄长当年写这书时,定是反复琢磨过,连流民冬天要留种都想到了,怕他们存粮时忘了留种,开春没法种地。

“殿下,陛下派人送东西来了!”随从匆匆跑来,手里捧着个木盒。李治打开一看,里面是承乾当年用的官秤,秤杆上刻着“公平”二字,还有一张李世民的亲笔字条:“这是承乾当年在华原县收粮时用的秤,他总说‘官秤要公平,百姓才安心’。如今把秤给你,你要像他一样,守住公平,别让百姓吃亏。”

李治握着官秤,秤杆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指尖拂过“公平”二字,忽然觉得浑身都有了力量。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石仓,夕阳下,流民们正扛着空粮袋往家走,说说笑笑,脚步轻快。他想起兄长临终前说的“百姓安,社稷安”,想起自己在疏上写的批注,忽然明白,兄长的初心,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字,而是藏在每一个为百姓着想的细节里,藏在每一次为民生的坚持里。

几日后,李治把华原县便民收粮税的事写成奏报,送到长安。奏报里,他详细写了承乾疏的作用,写了官民同心的过程,还附了一张余粮代存点的登记册抄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流民的名字和存粮数量。

李世民看着奏报,手指在“承乾疏”三个字上了很久,眼眶忽然发热。他对着内侍说:“传旨,把承乾的《粮税便民疏》刊印出来,发给天下州县,让所有地方官都学学。另外,给华原县的流民送些过冬的煤炭,算是朕和太子(李治)的心意,让他们能暖暖和和过冬,不用为了省煤饿肚子。”

御书房里静下来,李世民拿起案上的《太子政略》,翻到承乾写的《粮税便民疏》那一页,忽然觉得,承乾从未离开。他在华原县的收粮点里,在流民手里的存粮木牌里,在李治握着的官秤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安稳的秋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江山与百姓。

而此时的华原县,石仓前的余粮代存点还没撤,粮税官还在给晚来的流民登记存粮。张阿婆提着刚买的冬菜,路过代存点时,特意对着贴在墙上的《粮税便民疏》抄本躬身行了一礼,轻声说:“承乾太子,谢谢您。今年交了粮税,还有粮存着,冬天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您放心吧。”

风从石仓旁吹过,带着麦香和泥土的气息,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也拂过流民的笑脸。那藏在书里的初心,是“公平”,是“便民”,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大唐的土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听风忘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