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8章 雪封道途燃旧策 炭暖寒棚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冬雪下了三天三夜,积雪没到脚踝,把通往县城的官道封得严严实实。东宫驿馆的窗棂上积着厚雪,李治搓着手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眉头拧成了疙瘩——昨日接到西头村落的急报,说村里的木炭早就烧完了,流民们冻得缩在棚里,张阿婆的孙子小石头冻得发高热,连药都熬不了,派去送炭的队伍陷在雪地里,半天走不出十里地。

“殿下,西头的农官又派人来报了!”随从顶着一身雪跑进来,棉袍上都结了冰,“雪太大,路根本走不通,送炭的车卡在半道,人都快冻僵了!流民们说,再没炭,怕是撑不过今晚了!”

李治心里一沉,伸手摸了摸袖中那卷温热的旧疏——是前日整理承乾遗物时,王德特意送来的《冬雪应急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雪灾封路,流民断炭断粮,咳着写了三天才成的。当时他只匆匆扫了几眼,如今指尖触到书页上凹凸的字迹,忽然想起承乾批注里的“雪封路需就地取薪,设临时炭坊,不可坐等外援”。

“备马!去西头村落!”李治抓起棉袍就往外走,“带上斧头、锯子,再让官差召集村里的壮丁,按兄长的法子,先就地烧炭救急!”

雪地里的路难走极了,马蹄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每走一步都要陷下去半尺。李治裹紧棉袍,冷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却顾不上擦——他想起承乾疏里写的“雪灾黄金三时:断炭前、冻病前、路通前,误一时便多一分险”,小石头还在等着炭熬药,流民们还在棚里挨冻,耽误不得。

走了两个时辰,终于到了西头村落。远远就看见流民棚的烟囱没冒一丝烟,几个流民缩在棚门口,身上裹着破毡,冻得嘴唇发紫。张阿婆听见马蹄声,扶着门框出来,看见李治,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殿下!您可来了!小石头烧得首说胡话,连口热汤都喝不上……”

李治跟着阿婆走进棚里,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小石头躺在床上,盖着两床薄被,小脸烧得通红,嘴里喃喃地念着“炭……热粥……”。李治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连忙对随从说:“快,先把我的棉袍脱下来裹着孩子,去村里找块平整的空地,按兄长的法子搭炭坊!”

他掏出《冬雪应急疏》,翻到“临时炭坊搭建法”那一页,疏上画着简单的图样:“选背风处,挖三尺深坑,坑底铺青石防潮,西周用土坯围起,顶部留通风口;取村边枯木,锯成段后劈成块,分层码在坑里,用干草引火,盖上湿泥焖烧,两个时辰可成炭。”旁边还有承乾的小字批注:“枯木需选干透的杨木、柳木,烧出的炭耐烧无烟,不呛老弱;焖烧时需专人看管,防明火引燃棚屋。”

“就按这个来!”李治把书递给农官,“立刻召集壮丁,去村边的树林砍枯木,注意别伤活树;找会烧炭的老人来管火候,官仓里的青稞面拿出来,给干活的人煮热粥,别让他们冻着饿着!”

壮丁们很快就动了起来。有的扛着斧头去砍枯木,有的和泥砌炭坊,村里的老木匠李伯主动来管火候,他看着疏上的图样,感慨道:“承乾太子这法子真细!当年我爹也烧过炭,跟这法子一模一样,耐烧还没烟,就是没想到太子殿下连这都懂!”

李治蹲在炭坊边,帮着递土坯,手指冻得发麻,却觉得心里踏实。他想起承乾写这书时,定是找过烧炭的老人问过细节,不然怎么会连选什么木头、怎么焖烧都写得清清楚楚?兄长这辈子,为了流民,真是把能想的都想到了。

傍晚时分,第一炉炭终于烧好了。黑亮的炭块冒着热气,无烟无味,李伯拿起一块,掰开来看看,笑着说:“好炭!能烧一整夜!”官差们赶紧把炭分到各个流民棚,每个棚里都点起炭盆,寒气渐渐被驱散,棚里终于有了暖意。

张阿婆的棚里,炭盆烧得旺,她赶紧熬了药,给小石头喂下去。孩子喝了热药,又裹着李治的棉袍,体温慢慢降了下来,终于睁开眼,虚弱地说:“阿婆,不冷了……”

“不冷了不冷了,”张阿婆抹着眼泪,看着棚里的炭盆,“这都是承乾太子的法子,是殿下带来的炭,咱们能好好过冬了。”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村里的枯木不多,按现在的烧炭速度,顶多撑三天,而官道还没通,外面的炭运不进来。李治坐在炭坊边,翻着《冬雪应急疏》,想找长久的法子,却见疏的后半页写着“若枯木不足,可收集棚屋旧梁、破家具,劈成块烧炭;同时组织壮丁清理近村道路,先通到邻村,再借邻村的炭周转,待官道通后再还”。

“兄长连炭不够的情况都想到了!”李治立刻让人去村里收集旧梁破家具,又选了十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带着铁锹、镐头去清理通往邻村的路。邻村的村长听说华原县缺炭,又看在李治的面子上,答应先借五百斤炭,等官道通了再还。

第二日一早,清理道路的汉子们回来了,虽然冻得满脸通红,却带来了好消息:近村的路己经通了,邻村的炭下午就能送到。流民们听说后,都涌到炭坊边,帮着准备接炭,有的扫雪,有的搭临时炭仓,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中午时分,长孙无忌带着工部的官员,坐着雪橇赶来了,还带来了李世民的口谕:“陛下听说华原县雪灾,己经派了五千人去清理官道,明日就能通;陛下还让老臣带来了这个,说是承乾太子当年雪灾时用的。”

长孙无忌递过一个木盒,里面是个巴掌大的铜制炭铲,铲身上刻着“暖民”二字,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是承乾当年写的《炭坊管理细则》,上面写着“每日按棚分炭,老弱棚多给两斤;炭灰不可乱倒,收集起来撒在路面积雪上,防打滑”。

李治握着铜炭铲,冰凉的金属面贴着掌心,忽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承乾当年在东宫,咳着写细则的模样,想起兄长临终前说的“百姓安,社稷安”,忽然明白,兄长从未离开,他的法子、他的心意,都藏在这炭铲里,藏在这疏里,藏在流民们温暖的笑容里。

“司空,”李治抹了抹眼睛,指着炭坊,“您看,按兄长的法子,我们烧了炭,通了近路,邻村的炭也快到了,流民们再也不用挨冻了。等官道通了,我们就把借的炭还了,再按兄长的细则管炭坊,让大家暖暖和和过冬。”

长孙无忌点点头,看着棚里冒出的炊烟,笑着说:“承乾太子要是在,定会为你骄傲。他这辈子最盼的,就是流民能安稳过冬,你做到了。”

傍晚时分,邻村的炭送到了。流民们排着队领炭,张阿婆抱着新领的炭,对小石头说:“你看,这是承乾太子和殿下帮咱们弄来的炭,咱们能烧到开春了。”小石头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用雪捏的小炭盆,递给李治:“殿下,这个给你,你转交给承乾太子,告诉他,我们都不冷了。”

李治接过雪捏的炭盆,指尖触到冰凉的雪,心里却暖烘烘的。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官道,夕阳把积雪染成了金红色,清理道路的队伍还在忙碌,明天官道就能通了,更多的炭、更多的粮食会送进来,流民们再也不用怕雪灾了。

他想起承乾在《冬雪应急疏》末尾写的话:“雪灾虽险,却能聚民心——官民同心抗灾,心暖则雪融,心齐则路通。”如今,民心聚了,雪快融了,路也快通了,兄长的话,真的实现了。

风从炭坊边吹过,带着炭火的暖意,拂过李治的衣角,也拂过那卷泛黄的旧书。疏上的字迹,在夕阳的光里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雪会融,路会通,百姓会安,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第二日,官道果然通了。送炭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来,流民们涌到路边,看着一车车的炭,笑着跳着,像过年一样。李治站在路边,握着承乾的铜炭铲,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觉得,这个冬天,一点都不冷了。

因为他知道,兄长的仁心,像这炭火一样,永远都能温暖人心;兄长的旧策,像这通了的道路一样,永远都能指引着他,一步一步地,守护着百姓,守护着这大唐的安稳。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