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9章 春涝救苗循旧策 田埂传薪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听风忘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华原县的初春,被一场连绵的春雨缠得透不过气。细密的雨丝下了五天五夜,把刚返青的麦田泡得发胀,田埂上的泥水漫过脚踝,一脚踩下去,能陷到小腿肚。李治穿着草鞋,裤腿卷到膝盖,站在张阿婆的麦田边,看着地里的麦苗——本该翠绿挺拔的麦秆,如今蔫头耷脑地趴在泥水里,根须泡得发白,有的己经开始腐烂,风一吹,竟飘来淡淡的霉味。

“殿下,这雨再下,麦子就全烂了!”张阿婆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急得首跺脚,浑浊的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去年承乾太子还说‘春涝要早排,晚了救不回’,可今年这雨太急,排水沟根本不够用,家里的壮丁又去修桥了,就我这老婆子,连锄头都举不动……”

李治伸手扶起阿婆,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心里也跟着沉了沉。他摸了摸袖中那卷用油布裹着的旧疏——是昨日王德从东宫送来的《春涝救苗疏》,说是承乾贞观六年春,华原县遇着一模一样的连阴雨,他咳着在病榻上写了西天,连太医开的汤药都忘了喝,最后让内侍快马送到华原县,才保住了大半麦田。

“阿婆别急,”李治把油布解开,展开泛黄的疏页,雨水打在纸上,却没晕开字迹——当年承乾特意用了防水的松烟墨,就是怕疏在传递中受潮,“兄长在疏里写了救苗的法子,咱们现在就办,定能保住麦子。”

疏页上的字迹被红笔圈得清晰,承乾的墨笔力道遒劲,却在某些笔画处微微发颤,显然是咳得厉害时写的:“春涝救苗,分三步:其一,急挖‘支沟’——在主排水沟两侧,每隔五尺挖一条窄沟,深一尺、宽半尺,引田内积水入主沟,避免麦根长时间泡在泥里;沟底需铺碎秸秆,防泥土塌陷堵沟;其二,撒‘草木灰’——积水排净后,每亩撒五十斤草木灰,既能杀菌防霉,又能补钾肥,助麦苗复壮;其三,补‘壮苗’——对烂根严重的地块,补种早熟麦种,官仓需提前备种,按‘每户缺苗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发放,不收银钱。”

疏的末尾,还夹着张手绘的支沟图样,画着主沟与支沟的交错角度,甚至连碎秸秆该铺多厚都标了——“秸秆需铺三寸,露出半寸在沟外,方便积水渗入”。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那是承乾写疏时咳血溅上的,他用指尖抹了抹,想把血迹盖住,却反而让墨色和血色融得更深,成了疏里最触目的一笔。

“立刻召集官差和村里的壮丁!”李治对着随从喊,声音盖过了雨声,“带上锄头、铁锹,先帮张阿婆的田挖支沟,再按疏里的图样,教流民们怎么挖——主沟不够就加支沟,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希望!”

壮丁们很快就聚了过来,有的扛着锄头,有的背着碎秸秆,连村里的孩子都拿着小铲子,跟在大人身后帮忙。李治卷起袖子,拿起锄头就往田里走,泥水溅了一身也顾不上擦——他想起承乾疏里写的“春涝抢时如抢粮,多耽误一个时辰,就多一分绝收的险”,阿婆的麦田己经开始烂根,再等下去,今年的收成就没了。

挖支沟是个细致活,不能太深,怕伤了麦根;也不能太浅,怕引不走积水。李治按着疏里的图样,先在田里画好线,再教壮丁们“下锄要斜,入土要稳”,每挖一段,就铺上碎秸秆。张阿婆看着李治满身泥水的样子,非要去煮热粥,李治拦着她:“阿婆,您帮我们看住沟的深浅就好,热粥等救完苗再喝不迟。”

可问题很快就来了。西头村落的流民说,他们的田在低洼处,积水比别处深,支沟挖了也排不出去,几个流民看着蔫掉的麦苗,干脆扔了锄头:“这麦子都烂成这样了,救了也白救,还不如等着官仓发粮!”

李治皱起眉,翻到疏的后半页,果然有应对低洼地的法子:“低洼地积水难排,需设‘戽斗组’——用木桶两人一组,轮流舀水入支沟;同时在田埂上堆‘土埝’,高半尺,挡住外围积水灌入;若积水过深,可割掉麦苗下半部黄叶,减少水分蒸发,保住麦芯。”

他立刻带着几个壮丁去西头,示范着用戽斗舀水,又教流民们堆土埝。一个叫李老栓的流民看着李治满身泥水,红着眼眶说:“殿下都这么卖力气,我们哪能偷懒?承乾太子当年为了救苗,咳着写疏,我们要是放弃了,对不起太子,也对不起殿下!”

流民们听了,纷纷捡起锄头,跟着一起舀水、堆土埝。雨还在下,可田埂上的人却越来越多,锄头碰撞的声音、舀水的吆喝声,混着雨声,竟有了几分热闹的意味。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排净积水的麦田上,泥土里透着的气息。李治让人把官仓的草木灰运过来,按每亩五十斤的量分给流民,又教他们怎么均匀撒在田里。张阿婆的麦田里,蔫掉的麦苗己经有了点精神,麦叶微微抬起,迎着夕阳,像是在道谢。

“殿下,陛下派农官送种子来了!”随从顶着夕阳跑过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颗粒的早熟麦种,“农官说,陛下看了您的奏报,想起承乾太子当年备种的事,特意让太仆寺挑了最好的麦种,还让老奴带来了这个。”

随从递过一个木盒,里面是把小巧的铁锄头,锄头上刻着“利民”二字,磨损得有些发亮。“农官说,这是承乾太子当年补种时用的锄头,他总说‘小锄头伤苗少,适合补种’,陛下让您用这把锄头,给流民们示范补种。”

李治握着锄头,锄柄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的手温。他走到一块烂根严重的田里,用小锄头挖了个浅坑,放进三粒麦种,再轻轻盖上土,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疼了麦苗。流民们跟着学,手里的小锄头虽然笨拙,却都格外认真。

“殿下,您看!”张阿婆忽然指着自己的麦田喊,“麦苗立起来了!真的立起来了!”

李治抬头看去,只见阳光下,一排排麦苗微微舒展,翠绿的麦叶上还挂着水珠,像是缀着碎钻。他想起承乾在书里写的“苗活,百姓就活;苗壮,百姓就安”,眼眶忽然发热——兄长当年没能亲眼看到救苗后的麦田,可如今,他替兄长看到了,看到了绿油油的麦苗,看到了流民们脸上的笑容。

几日后,李治去各村巡查,见补种的麦种己经发了芽,嫩绿的小苗从土里钻出来,连成一片新绿。张阿婆拉着他的手,非要把家里最好的新麦饼塞给他:“殿下,这是用去年的麦做的,您尝尝!要是没有您和承乾太子的法子,今年哪能有新麦饼吃?”

李治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看着田埂上忙碌的流民,看着地里的新苗,忽然明白,承乾从未离开。他在支沟的泥土里,在草木灰的余温里,在补种的新苗里,在流民的笑容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永远都活着。

风从麦田里吹过,带着新苗的清香,拂过李治的衣角,也拂过那卷被小心收好的旧书。疏上的字迹,在阳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苗活了,百姓安了,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李治握着那把刻着“利民”的小锄头,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石仓和谷坊,心里忽然无比踏实。他知道,只要带着兄长的疏,带着兄长的初心,一步一步走下去,这大唐的土地上,就永远会有绿油油的麦苗,永远会有百姓的笑脸,永远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