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秋粮防潮循旧策 冬衣互助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华原县的秋阳,总带着几分捉摸不定的暖意——前几日还烈得晒人,今日却被一层薄云遮了,风里裹着潮气,吹得石仓前的晒场泛着湿意。李治穿着半旧的青布袍,蹲在晒场边,手里捏着一把麦粒,指尖触到细微的潮润,眉头渐渐拧起。

“殿下,这几日文雨,刚收的秋粮没晒透,入仓才两天,就有些发潮了!”粮官匆匆跑过来,手里捧着个陶碗,碗里的麦粒黏着细碎的土屑,“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发霉,今年的冬粮就没保障了!”

李治心里一沉,把麦粒凑到鼻尖闻了闻,果然有股淡淡的潮味。他想起昨日整理承乾遗物时,王德特意送来的一卷《秋粮干燥与冬衣互助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秋粮因潮发霉,流民冬衣单薄,咳着写了六天,连夜里都在案上画示意图,生怕漏了细节。

“快回驿馆取疏!”李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兄长定有法子处理受潮的粮,还能帮流民备好冬衣!”

随从很快把疏取来,油布裹得严实,展开后,泛黄的疏页上,承乾的墨笔字迹清晰如初,只是在“秋粮防潮”几个字旁,有一道浅浅的指痕——王德说,这是承乾咳得厉害时,用指尖按着纸写的,指腹磨出了红印,也沾了点未干的墨。

疏里用红笔圈着秋粮防潮的核心法子:“秋粮受潮,分‘救’与‘防’:救者,将受潮麦粒移至高燥晒场,按‘薄摊+勤翻’原则晾晒,每半个时辰翻一次,避免底层积潮;晒场地面需铺碎秸秆,隔湿透气;晾晒时,每亩撒三十斤草木灰,吸潮同时杀菌,晒至麦粒咬碎清脆无潮气,方可入仓;防者,入仓后仓底铺三层干稻草,麦堆中插‘通气筒’——用芦苇杆捆成束,中空透气,每五尺插一根,排出仓内潮气。”

疏的中间,夹着张手绘的通气筒图样,画着芦苇杆的捆扎方式,甚至连插入麦堆的深度都标了:“杆长六尺,插入五尺,露出一尺,方便透气”。图样下方,还有承乾的小字批注:“去年见华原县晒场无秸秆,特记:官仓需提前备干秸秆,每亩存五十斤,遇潮时用,不临时抓瞎”。

“立刻按兄长的法子办!”李治把书递给粮官,“让人把受潮的麦粒全部移到西头高燥晒场,铺碎秸秆,撒草木灰,官差轮流盯着翻晒,中午管热粥,别让大家冻着——这几日风凉,可别为了晒粮冻病了。”

粮官领命而去,赛场很快就热闹起来。壮丁们扛着麦粒往晒场运,官差们拿着木耙翻晒,连张阿婆都带着小石头来帮忙,孩子手里拿着小铲子,把散落在外的麦粒拢到一起,嘴里念叨着:“承乾太子说,麦粒不能浪费,要好好收着。”

李治蹲在晒场边,教大家怎么均匀撒草木灰,手指被草木灰染得发黑,却顾不上擦。他想起承乾疏里写的“每一粒粮,都是流民的血汗,潮一粒就少一粒”,忽然觉得,兄长当年写这些话时,定是看着流民收粮的模样,才把每一个细节都刻进了疏里。

可晒粮的事刚有眉目,新的愁绪又冒了出来。农官匆匆来报,说流民们开始惦记冬衣了——去年的冬衣有的磨破了,有的太小了,今年新做的冬衣还没着落,官仓的粗布和棉花只够做两百件,可流民有三百多户,还差一百多件。

“冬衣的事,兄长的疏里也有法子!”李治翻回疏的后半页,果然见“冬衣互助”的条款:“冬衣不足,设‘互助工坊’:其一,收流民家中旧布、旧衣,官仓出碱水,煮洗消毒后翻新,旧棉袍可拆棉重弹,旧布可拼缝成袄;其二,找会针线的流民当‘缝补师傅’,按‘缝一件袄,付麦三斗’算工钱,既解冬衣缺,又给流民添收入;其三,邻县若有多余旧布,可派人协调调配,秋收后以新麦偿还,不欠人情。”

疏的末尾,还夹着张旧布翻新的示意图,画着旧衣拆剪的样子,甚至连拼布的针脚都标了:“拼缝处每寸三针,结实耐穿”。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写书时咳血溅上的,他当时还笑着说“这点血不算什么,流民能穿暖才重要”。

“立刻设冬衣互助工坊!”李治对着农官说,“去各村收旧布旧衣,官仓的碱水不够就煮草木灰水,一样能消毒;再请张阿婆和村里的李婶当缝补师傅,她们针线好,流民们也信得过。”

工坊就设在村头的旧棚里,第一天就收了五十多件旧衣、三十多匹旧布。张阿婆戴着老花镜,坐在棚里拆旧棉袍,手指被棉线勒出了红印,却笑得很开心:“这些旧棉袍拆了重弹,比新棉还软和,流民们穿着暖和!承乾太子要是在,肯定也会这么做。”

可没过两天,工坊就遇到了难题——旧布旧衣收得差不多了,还差五十多件冬衣的料,邻县说今年自己的冬衣也紧,没法调配。李治看着工坊里堆着的半成冬衣,翻回疏里找应对之策,却见承乾在疏边写了行小字:“若旧布不足,可请官仓捐旧官袍,拆布取棉,改做流民冬衣——官袍虽旧,拆后仍可用,百姓暖比体面重。”

“对啊!官仓里还有去年换下的旧官袍!”李治立刻让人去官仓清点,果然找出三十多件旧官袍,有的边角磨损,有的颜色褪了,却都是厚实的粗布。拆袍的时候,王铁匠还特意赶来,用小錾子把官袍上的铜扣卸下来,笑着说:“这铜扣能熔了做小铲子,给孩子们玩,也不浪费——承乾太子不是说‘物尽其用’吗?”

冬衣互助工坊的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很快派内侍送来了东西——一箱新弹的棉花,还有一个旧针线筐,筐里放着几根磨得发亮的针、一团粗线。内侍传口谕:“这针线筐是承乾当年在东宫做针线活时用的,他曾说‘一针一线都连着百姓冷暖’。如今把筐给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李治握着针线筐,筐底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握着针线的手。他把棉花送到工坊,张阿婆用新棉填进旧布袄里,笑着说:“这下暖和了!流民们穿上这袄,今年冬天再也不怕冷了!”

秋末的最后一个晴日,冬衣终于全部做好了。流民们排着队领冬衣,张阿婆的孙子小石头领到一件拼布袄,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布拼出小小的麦穗图案,他穿着袄,蹦蹦跳跳地说:“阿婆,这袄上有麦子!是承乾太子喜欢的麦子!”

李治站在工坊边,看着流民们穿着新冬衣,脸上满是笑容,心里忽然无比踏实。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石仓,受潮的秋粮己经全部晒干入仓,通气筒插在麦堆里,像一排守护粮的哨兵。风从晒场吹过,带着草木灰的气息和冬衣的布香,拂过手中的旧书。

疏上的字迹,在秋阳下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粮安了,衣暖了,百姓就安了——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李治握紧了承乾的针线筐,忽然明白,兄长从未离开。他在晒干的秋粮里,在温暖的冬衣里,在流民的笑容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安稳的秋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用一生珍视的“民生”,也永远都在指引着他,把这份初心,一代代传承下去。

远处的蒙学班传来稚嫩的读书声,孩子们念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声音飘在秋阳里,和晒场的笑声、工坊的针线声混在一起,成了华原县最动人的秋声——这是承乾的初心,也是大唐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