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县的夏初,总被一场场急雨裹挟着大风——前日夜半,狂风卷着暴雨砸在麦田上,像要把刚抽穗的麦子连根拔起。天刚亮,李治就被农官的敲门声惊醒,门外传来急促的声音:“殿下!不好了!东头和西头的麦田全倒伏了!有的麦秆断了,有的连根歪在泥里,再不管,今年的收成就全毁了!”
李治披上衣袍,踩着泥泞的田埂往麦田跑。刚到地头,就看见成片的麦子歪倒在泥水里,金黄的麦穗泡在浊水里,有的麦秆从中间折断,断口处渗着青色的汁液,风一吹,倒伏的麦浪晃荡着,像在无声地求救。
“殿下,这可咋整啊!”张阿婆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裤腿沾满泥水,手里攥着一把断了的麦秆,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掉,“我家两亩麦,倒了一亩半,这可是今年的口粮啊!去年承乾太子还说‘夏麦怕风倒,需早防早救’,可这风来得太急,咱们一点准备都没有……”
李治蹲下身,扶起一株轻度倒伏的麦子,麦秆还软着,没完全折断,可根须己经松动,再泡在泥里,不出两天就会烂根。他忽然想起前日整理承乾遗物时,王德送来的一卷《夏麦防倒与互助补苗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夏麦倒伏,流民颗粒无收,咳着在病榻上写了九天,连太医熬的止咳药都凉透了,最后让内侍快马送到华原县,才保住了三成收成。
“快回驿馆取疏!”李治站起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兄长定有救麦的法子,咱们现在就办,还能保住大半麦田!”
随从顶着风雨跑回驿馆,很快把疏取来,油布裹得严严实实,展开后,泛黄的疏页上,承乾的墨笔字迹虽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却依旧清晰,其中“夏麦防倒”部分被红笔圈得醒目,笔画间还能看见淡淡的指痕——王德说,这是承乾咳得厉害时,用指尖按着纸写的,指腹磨出了红印,也沾了点未干的墨。
疏里分“救”与“补”两部分写得详细:“轻度倒伏(麦秆未断):待雨停后,用‘扶苗叉’轻挑麦秆,使其首立,根部培土压实,每亩撒二十斤草木灰,防霉菌滋生;重度倒伏(麦秆折断):需‘割叶补苗’——将折断的麦株齐根割除,补种早熟麦种,官仓需提前备种,按‘每亩缺苗多少,补多少’发放,不收银钱;互助组需帮老弱农户补苗,壮丁扶苗,妇女送水,孩童捡断麦,分工协作,抢在三日内完成,避免错过补苗时机。”
疏的中间,夹着张手绘的扶苗叉图样,画着木叉的尺寸——“叉齿长一尺,间距半尺,叉柄长三尺,避免扶苗时伤麦根”,甚至连培土的厚度都标了:“培土需三寸,围在麦根周围,既稳根又保墒”。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写疏时咳血溅上的,他当时还特意在旁边注了行小字:“扶苗需轻,慢挑慢立,麦根嫩,伤不得”。
“立刻按兄长的法子办!”李治把疏递给农官,“分三步:第一步,组织壮丁做扶苗叉,按疏里的图样,官仓出木料,王铁匠帮忙打磨叉齿;第二步,雨停后,轻度倒伏的麦田先扶苗培土,重度的先标记,等补种苗到了再补;第三步,让互助组动起来,壮丁负责重活,帮张阿婆这样的老弱农户扶苗,中午官仓管热粥,别让大家饿着!”
农官领命而去,很快,村里的空地上就响起了锯木头的声音。王铁匠带着两个徒弟,把木料锯成段,打磨出光滑的叉柄和叉齿,嘴里还念叨着:“承乾太子这图样想得细,叉齿间距半尺,正好能卡住麦秆,不松不紧,还伤不了根!”
雨停在正午,太阳刚露出头,流民们就扛着扶苗叉往麦田走。李治也拿起一把叉,走进张阿婆的麦田,学着疏里写的“轻挑慢立”,把歪倒的麦秆轻轻挑起,让随从在根部培土。张阿婆跟在后面,用小铲子把土拍实,嘴里念叨着:“承乾太子的法子真管用,你看这麦子,扶起来就精神了!”
可到了西头的重度倒伏麦田,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官仓的补种苗只够补十亩,可西头倒伏的麦田有十五亩,还差五亩的苗,要是等调种,怕是会错过补苗的最佳时机(承乾疏里写“补苗需在倒伏后三日内完成,晚一日,出芽率降一成”)。
李治心里一急,翻回疏的后半页,果然见承乾写的备用方案:“若官仓种苗不足,可向邻村借调,优先借早熟种;若邻村无苗,可在未倒伏的麦田里,选健壮麦株,剪取麦穗下两寸的麦秆,扦插育苗,三日后即可移栽,虽产量略低,却能保收。”
他立刻让人去邻村调苗,邻村的县令听说华原县缺苗,又念及之前借木、借炭的情分,很快送来三亩的种苗。剩下两亩的苗,李治按疏里的法子,组织流民在未倒伏的麦田里选健壮麦株,剪取麦秆扦插育苗。王铁匠还按书里的图示,做了扦插用的小木签,帮着流民在土里扎孔,方便麦秆插入。
第二日傍晚,李世民派内侍送来了东西——一把旧扶苗叉,叉柄上刻着“轻扶”两个字,磨损得有些发亮,还有一张字条,上面是李世民的亲笔:“这扶苗叉是承乾当年在华原县救麦时用的,他总说‘麦是百姓的命,扶苗要像扶人一样轻’。如今把叉给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把百姓的收成放在心上。”
李治握着扶苗叉,叉柄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握着叉柄的手。他拿着叉走进西头的麦田,帮着流民扶最后一片轻度倒伏的麦子,夕阳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扶起来的麦子首立在田里,像一排整齐的哨兵。
三日后,补苗的工作终于完成。西头的十五亩倒伏麦田,全都补上了种苗,嫩绿的新苗从土里钻出来,和原来的麦子错落着,透着生机。张阿婆蹲在补苗的田里,看着新苗,笑着对小石头说:“你看,这苗多精神!今年咱们的麦,肯定能有好收成!这都是承乾太子的法子,是殿下的功劳!”
李治站在田埂上,看着成片的麦田,有的首立着抽穗,有的新苗刚冒头,风一吹,麦浪翻滚,带着淡淡的麦香。他手里握着承乾的旧书,书页上的字迹在夕阳下仿佛活了过来,像承乾的声音,轻轻说着:“九弟,做得好。麦救回来了,百姓的口粮就有了——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几日后,李治去麦田巡查,见补苗的新苗己经长到半尺高,和原来的麦子长势差不多。粮官递来测产的册子,笑着说:“殿下,按现在的长势,今年的麦子至少能有去年的八成收成,要是后续天气好,说不定能超!”
李治接过册子,翻到张阿婆的名字,后面写着“补苗半亩,长势良好”,心里忽然无比踏实。他想起承乾写书时的场景——昏暗的灯光下,他咳着写下一行行字,生怕漏了一个细节,生怕流民的麦子救不回来。如今,他替承乾做到了,替承乾守住了流民的收成。
夏末的傍晚,麦田里的麦子开始泛黄,麦穗沉甸甸地垂着。流民们扛着镰刀,准备开始夏收,张阿婆的儿子李二柱走在最前面,笑着对李治说:“殿下,今年的麦好,多亏了您和承乾太子的法子!我们这就去收割,定不辜负您的辛苦!”
李治站在田埂上,看着流民们忙碌的身影,手里握着承乾的旧扶苗叉,风从麦田里吹过,带着成熟的麦香,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也拂过流民的笑脸。他知道,承乾从未离开——他在首立的麦秆里,在补苗的新绿里,在流民的笑容里,在这大唐每一个丰收的夏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民生”与“初心”。
远处的蒙学班传来稚嫩的读书声,孩子们念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声音飘在夏末的风里,和麦田的收割声混在一起,成了华原县最动人的乐章。李治握紧了手里的扶苗叉,忽然明白,兄长的初心,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字,而是藏在每一个为百姓着想的细节里,藏在每一次为民生的坚持里——这,就是他要永远传承的使命,也是大唐安稳的根基。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