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县的冬雪刚融一半,田埂上的泥泞还没干,井边就围满了愁眉苦脸的流民。张阿婆提着空木桶,蹲在井沿上,看着桶里浑浊的水——雪融后冻土化了,井水裹着泥沙,变得又黄又浑,沉淀了半个时辰,桶底还是积着厚厚的泥渣,根本没法喝。她倒了又挑,挑了又倒,木桶里的水换了三桶,依旧浑浊得能照出模糊的人影。
“阿婆,别挑了!”旁边的李二柱放下木桶,抹了把额头的汗,“这井水浑了三天了,我家娃喝了昨天的水,夜里就拉肚子,现在还躺着呢!去年承乾太子还说‘冬春雪融水浑,需早做净化’,可今年咱们没准备,这可咋整啊?”
围在井边的流民们纷纷点头,有的手里拿着陶碗,碗里的浑水漂着泥沙;有的皱着眉叹气,说再喝浑水,怕是要闹病。李治刚从蒙学过来,远远就看见井边的人群,快步走过去,蹲下身舀了半碗井水,指尖触到冰凉的水,泥沙在碗底打转,连碗底的花纹都看不清。
“这水确实不能喝!”李治放下碗,心里一沉——冬春交替时雪融水浑是常事,可他竟忘了提前准备。他忽然想起前日整理承乾遗物时,王德送来的一卷《冬春饮水净化与蒙学进阶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雪融后流民喝浑水闹病,蒙学孩子缺启蒙教材,咳着写了十二天,连太医开的润肺药都忘了喝,最后让内侍快马送到华原县,才解决了饮水和启蒙的难题。
“快回驿馆取疏!”李治对随从说,“兄长定有净化水的法子,还能帮蒙学的孩子们添些实用的启蒙内容!”
随从顶着微凉的风跑回驿馆,很快把疏取来,油布裹得严实,展开泛黄的疏页,承乾的墨笔字迹清晰如初,只是在“饮水净化”几个字旁,笔画微微发颤——那是他咳得厉害时写的,墨色浓淡不均,却把每个步骤都刻得格外细致:“冬春雪融水浑,分‘净化’与‘储水’:净化者,其一,设‘过滤池’——选高燥处挖三尺深坑,底层铺五寸厚碎石,中层铺三寸厚细沙(需过筛,颗粒均匀),上层铺两寸厚草木灰,坑底留出水口,接陶管引清水入储水缸;其二,‘沉淀法’——将浑水倒入陶缸,每缸加半勺明矾(官仓备存),搅拌后静置一个时辰,泥沙沉淀,取上层清水饮用。储水者,用陶缸储清水,缸口盖木盖,避免落灰,每三日清洗一次陶缸,确保水质洁净;设‘公共饮水点’,每村两处,方便老弱取水,派专人管理,每日更换清水。”
疏的中间,夹着张手绘的过滤池示意图,画着碎石、细沙、草木灰的分层比例,甚至连陶管的倾斜角度都标了:“陶管需倾斜十度,方便清水流出,避免积水发臭”。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写疏时咳血溅上的,他当时还特意在旁边注了行小字:“过滤池需选在远离厕所、猪圈处,防污水渗混——饮水洁净,才是护民根本”。
“立刻按兄长的法子办!”李治把疏递给农官,“分三步:第一步,组织壮丁挖过滤池,按疏里的图样,选村东高燥处,远离污染源;第二步,从官仓取明矾、陶缸,在过滤池旁设公共饮水点,派两个细心的妇女管理,每日换缸、洗缸;第三步,通知流民暂不喝井水,先喝过滤后的清水,避免闹病——中午官仓管热粥,让大家暖暖身子!”
农官领命而去,很快,壮丁们扛着铁锹、锄头往村东走。王铁匠也来了,带着徒弟帮忙做过滤池的陶管,他看着疏里的图样,笑着说:“承乾太子这图样想得细,陶管倾斜十度,不多不少,正好能让清水慢慢流,还不积泥沙!”
张阿婆也没闲着,她带着几个妇女去官仓搬陶缸,陶缸沉,她们就两人抬一个,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掉,却没人喊累。“承乾太子说,饮水洁净能少生病,咱们多干点活,大家就能早点喝上干净水!”阿婆一边擦汗一边说。
过滤池挖了半天,到午后终于初见雏形。壮丁们按疏里的要求,先铺碎石,再铺细沙,最后铺草木灰,每层都拍得严实。李治蹲在旁边,用手摸了摸细沙,忽然皱起眉:“这细沙没筛,颗粒大小不一,怕是过滤不彻底!”他翻回疏里,果然见承乾写的“细沙需用竹筛过筛,只留首径半毫米以下的细沙,铺层时需均匀,不可有漏缝”。
“快拿竹筛来!”李治对着随从喊,“把细沙筛一遍,不合格的重新找!”随从很快拿来竹筛,壮丁们把细沙倒在筛子上,一点一点筛,筛下来的细沙又白又匀,铺在碎石上,像一层薄雪。铺好草木灰后,农官让人往过滤池里倒浑水,清水顺着陶管慢慢流出来,滴进陶缸里,清澈透亮,连缸底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水清了!真清了!”流民们围过来看,忍不住欢呼起来。张阿婆舀了一碗清水,尝了一口,甜丝丝的,没有一点泥沙味,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承乾太子的法子真管用!咱们终于能喝上干净水了!”
解决了饮水的事,李治又翻回疏的后半页,见“蒙学进阶”的条款:“蒙学启蒙,需‘知行结合’:教孩子认‘水’‘粮’‘衣’‘田’等民生字,结合实际场景——认‘水’时,带孩子去过滤池,讲净化水的道理;认‘粮’时,去石仓看储粮,讲珍惜粮食;编‘民生三字经’,如‘水洁净,民无病;粮满仓,民安康’,朗朗上口,方便记忆;蒙学先生需从流民中选识字者,官仓按月付麦两斗,保其生计。”
书的末尾,还夹着张“民生三字经”的手稿,是承乾亲笔写的,字迹工整,旁边画着小小的水波纹、麦粒图案,帮助孩子理解字义。手稿下方,有承乾的小字批注:“蒙学非仅教识字,更教懂民生——孩子知民生,长大才会护民生”。
“立刻把蒙学的先生请来!”李治对着随从说,“按兄长的‘民生三字经’,给孩子们添新内容,带他们去过滤池、石仓上课,让他们在实践里学字懂理!”
蒙学的先生很快来了,是之前的老秀才,他拿着“民生三字经”手稿,笑着说:“承乾太子这三字经编得好,简单好记,还能教孩子懂民生,比单纯教字强多了!”他立刻带着蒙学的孩子们去过滤池,指着清水教他们认“水”字:“这个‘水’字,像不像流动的清水?咱们喝干净水,才不会生病,所以要记住‘水洁净,民无病’。”
孩子们跟着念“水洁净,民无病”,稚嫩的声音飘在过滤池边,小石头站在最前面,学得最认真,还指着陶管问:“先生,这管子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呀?”先生笑着解释:“因为下面有碎石、细沙、草木灰过滤,就像把水里的泥沙赶走了,这是承乾太子教咱们的法子。”
几日后,李世民派内侍送来了东西——一个旧陶制过滤罐,罐身上刻着“净水流民”西个字,磨损得有些发亮,还有一张亲笔字条:“这过滤罐是承乾当年在东宫试验净水时用的,他曾说‘一杯清水,能解流民半世苦’。如今把罐给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把百姓的饮水、吃饭这些小事,都放在心上。”
李治握着过滤罐,罐壁的陶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握着陶罐试验净水的手。他把过滤罐放在蒙学里,当作教具,教孩子们看罐身上的“净水流民”,讲承乾当年试验净水的故事:“承乾太子为了让流民喝上干净水,在东宫试了很多次,才找到草木灰、细沙过滤的法子,他咳着写疏,就是怕咱们喝浑水闹病。”
孩子们围着过滤罐,听得入了迷,小石头还伸手摸了摸罐身,小声说:“承乾太子真好,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饱饭。”
春初的傍晚,夕阳把过滤池和饮水点染成了金红色。流民们提着陶碗来接清水,有的还带着孩子,教孩子认“水”字;蒙学里传来孩子们念“民生三字经”的声音,和过滤池边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李治站在饮水点旁,看着流民们喝着清水的笑脸,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手里握着承乾的旧书,忽然觉得,兄长从未离开。他在清澈的流水里,在蒙学的三字经里,在孩子的话语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民生”与“初心”。
风从田野里吹过,带着雪融后的气息,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也拂过流民的笑脸。李治握紧了手里的过滤罐,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初心永远传承下去——这是承乾的心愿,也是他的使命。远处的麦田开始泛绿,饮水点的清水潺潺流淌,蒙学的读书声越飘越远,华原县的春天,因这份传承而格外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