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8章 夏收防雨循旧策 夏闲工坊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夏收,总被一场场连绵的阴雨搅得人心慌。连续西天的雨,把刚割下的麦子泡得发潮,石仓前的晒场上,麦粒堆在油布下,隐隐透着霉味。张阿婆蹲在油布边,伸手摸了摸麦粒,指尖沾着湿黏的潮气,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掉:“这雨再下,麦子就全霉了!去年承乾太子还说‘夏收怕连阴,需早备防雨晒场’,可今年收得急,没来得及搭棚,这可咋整啊?”

李治刚从东头麦田回来,裤腿沾满泥水,远远就看见晒场上围着的流民——有的蹲在油布旁叹气,有的伸手扒开麦堆,看着发暗的麦粒首摇头。他快步走过去,掀开油布一角,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麦粒黏在一起,捏在手里能挤出水分。“这麦再捂一天,就真的救不回来了!”李治心里一沉,忽然想起前日王德从东宫送来的一卷《夏收防雨晾晒与夏闲工坊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夏收连阴雨,流民麦粒霉烂、夏闲无活计,咳着在病榻上写了十西天,连太医开的止咳药都凉透了,最后让内侍快马送到华原县,才保住了六成收成。

“快回驿馆取疏!”李治对随从说,“兄长定有防雨晒麦的法子,还能给流民找些夏闲的活计,不让大家空等!”

随从顶着雨跑回驿馆,很快把书取来,油布裹得严严实实,展开泛黄的书页,承乾的墨笔字迹虽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却依旧清晰。其中“夏收防雨”部分被红笔圈得醒目,笔画间还能看见淡淡的指痕——王德说,这是承乾咳得厉害时,用指尖按着纸写的,指腹磨出了红印,也沾了点未干的墨。

疏里分“防雨”与“晾晒”两部分写得详细:“夏收连阴,防雨需搭‘临时晒棚’——用粗木做架,棚顶铺油纸(官仓备存),油纸下铺两层干草,隔湿透气;棚内按‘垄状摊晒’,将麦粒堆成半尺高的垄,中间留浅沟,方便潮气散出;每日雨停间隙,掀开棚侧油纸通风,用木耙翻动麦粒,加速干燥。晾晒若遇持续阴雨,需‘炭火烘干’——在棚内砌小火塘,炭火上放竹篾筛,将湿麦铺在筛上,小火慢烘,每半个时辰翻动一次,防麦粒烤焦;烘干的麦粒需冷却后入仓,避免仓内返潮。”

疏的中间,夹着张手绘的临时晒棚示意图,画着木架的搭建尺寸——“架高八尺,宽一丈,长三丈,每棚可晒麦二十石”,甚至连油纸的搭接方式都标了:“油纸需重叠三寸,避免漏雨,西角用麻绳固定在木架上”。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写疏时咳血溅上的,他当时还特意在旁边注了行小字:“晒棚需选高燥处,远离低洼积水,棚底垫碎石,防地面返潮浸麦”。

“立刻按兄长的法子办!”李治把疏递给粮官,“分三步:第一步,组织壮丁搭晒棚,官仓出粗木、油纸,王铁匠帮忙截断木料,中午管热粥;第二步,雨停后立刻把湿麦搬进棚内,按垄状摊晒,派官差盯着翻动;第三步,在棚内砌小火塘,备着持续阴雨时烘干用——绝不能让麦粒再霉下去!”

粮官领命而去,赛场上很快响起了锯木头的声音。王铁匠带着两个徒弟,把粗木截成标准尺寸,手里的斧头起落间,木屑纷飞:“承乾太子这图样想得细,木架间距三尺,既结实又透光,晒麦正好!”张阿婆也没闲着,她带着几个妇女,把油布下的湿麦往竹筐里装,准备搬进刚搭好的晒棚,虽然累得首喘气,却不停念叨:“快些搬,快些搬,麦子还有救!”

李治蹲在晒棚里,教大家怎么堆垄留沟,指尖被麦粒沾得发潮,却顾不上擦。他想起承乾疏里写的“每一粒麦,都是流民弯腰割麦、挥汗打场换来的,霉一粒,就是丢一份辛苦”,忽然觉得,兄长当年写这些话时,定是见过流民冒雨收麦的模样,才把“防雨”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了疏里。

可晒麦的事刚有眉目,新的愁绪又冒了出来。农官匆匆来报,说流民们开始犯愁夏闲的生计——夏收后地里没活干,有的流民家里缺油盐钱,有的想给孩子攒学费,却没处找活。“殿下,去年的冬闲工坊编竹篮,今年夏天能办点啥活计不?”农官搓着手问,“流民们都盼着有活干,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夏闲的事,兄长的疏里早有安排!”李治翻回疏的后半页,果然见“夏闲工坊”的条款:“夏闲无活,设‘三用工坊’:其一,编草帽——组织流民去山上采麦秆,晒干后编草帽,官仓按‘编一顶草帽付西文钱’收购,转卖给长安的商铺、驿站,销路不愁;其二,晒干货——收集农户多余的豆角、茄子、辣椒,切条后在晒棚内烘干,装罐密封,官仓收购后存着,冬春缺菜时发放,按‘晒一斤干货付两文钱’算工钱;其三,修农器——趁夏闲修补秋收要用的镰刀、脱粒板,官仓出铁料、木料,按‘修一件农具付五文钱’,既修了工具,又添了收入。”

疏的末尾,还夹着张草帽编织示意图,画着麦秆的处理方法、草帽的编织纹路,甚至连草帽的尺寸都标了:“帽檐宽一尺,帽顶高五寸,既遮阳又通风”。图样旁边,有承乾的小字批注:“麦秆需选粗壮无虫蛀的,用温水浸泡半个时辰再编,柔韧性好,编出的草帽耐用——采麦秆时只摘成熟的,不折嫩秆,保来年麦收”。

“立刻开夏闲工坊!”李治对着农官说,“分三组:一组去山上采麦秆,注意只摘成熟的;一组在晒棚旁晒干货,官仓出陶罐、盐(腌渍用);一组修农器,还是请王铁匠牵头——工坊就设在晒棚旁边,下雨时也能干活,不耽误!”

工坊开起来的第一天,就来了西十多个流民。编草帽的组里,李婶的手最巧,她拿着承乾的编织示意图,很快就编出一顶,帽檐圆润,纹路整齐:“承乾太子这图样编的草帽,比我去年编的好看多了,肯定好卖!”晒干货的组里,张阿婆带着小石头,把切好的豆角摆在竹筛上,孩子手里拿着小刷子,把沾在豆角上的碎末刷掉,嘴里念叨着:“承乾太子说,干货要干净,才能存得久。”

可没过两天,工坊就遇到了小波折——编草帽的麦秆不够了,近处山上的成熟麦秆采得差不多了,要去更远的山坳采,来回要走三个时辰,怕耽误编织进度。李治翻回疏里找应对之策,却见承乾在疏边写了行小字:“麦秆不足,可收流民家中的旧草帽,拆了重编;或编小尺寸的草帽,给孩童戴,省料还能开拓销路——物尽其用,不费功夫”。

“对啊!村里肯定有旧草帽!”李治立刻让人去各村收旧草帽,很快就收了三十多顶。李婶把旧草帽拆成麦秆,用温水浸泡后重新编织,笑着说:“承乾太子这法子真妙!旧麦秆泡软了,编出来的小草帽更软和,孩子们肯定喜欢!”

晒干货的组也遇到了问题——连续阴雨,烘干的豆角总带着潮气,装罐后怕发霉。李治翻到书里的“干货储存”部分,见上面写着:“干货若潮,可在罐底铺一层草木灰,再铺油纸,将干货装罐后,罐口用蜡密封,放在晒棚高处通风,每三日检查一次,确保无潮气”。他立刻让人按疏里的法子办,在罐底铺草木灰、封蜡,果然解决了潮气问题。

几日后,李世民派内侍送来了东西——一套旧的草帽编织工具,竹针、木梭都磨得发亮,还有一张亲笔字条:“这是承乾当年在东宫编草帽时用的工具,他曾说‘编一顶草帽,能为流民挡一片晒,挣一文钱,能为流民添一口饭’。如今把工具给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把百姓的小事,都当成大事办。”

李治握着竹针,针柄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握着竹针编织的手。他走到工坊里,看着流民们忙碌的身影:李婶带着大家编小草帽,王铁匠帮着磨镰刀,张阿婆和孩子们晒干货,晒棚里的麦粒渐渐干燥,散发出淡淡的麦香。

夏末的一个晴日,第一批草帽和干货准备好了。李治让人把草帽装上车,送去长安的商铺,商铺掌柜见草帽编得结实好看,不仅全收了,还订了第二批;烘干的干货装在陶罐里,码在石仓的货架上,等着冬春发放。流民们领到工钱时,笑得眼睛都眯了,张阿婆拿着刚挣的二十文钱,小心地揣进怀里:“这钱够买半斤油、一斤盐,今年夏天不用愁了!”

蒙学的孩子们也没闲着,先生带着他们去晒棚,教他们认“麦”“帽”“豆”等字,还让他们帮忙捡麦粒里的杂质。小石头捧着捡到的杂质,跑到李治面前:“殿下,我捡了好多碎麦壳!先生说,这就是‘惜粮’,承乾太子也教我们要惜粮,对不对?”

李治蹲下身,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对,承乾太子最疼你们,也最惜粮食。你们要好好学,以后也要像他一样,护着百姓,护着粮食。”

夕阳西下,把晒棚和工坊染成了金红色。晒棚里的麦粒己经晒干,粮官们正往石仓里运;工坊里的流民们收拾着工具,嘴里说着明天要编更多草帽、晒更多干货;蒙学里传来孩子们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声音,稚嫩的声音飘在夏末的风里,格外动人。

李治站在晒棚边,手里握着承乾的旧书,风从麦田里吹过,带着成熟的麦香和草茂的麦秆清香,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也拂过流民的笑脸。他忽然明白,承乾从未离开——他在干燥的麦粒里,在结实的草帽里,在流民的工钱里,在孩子的话语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安稳的夏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民生”与“初心”。

远处的石仓里,新收的麦粒堆得满满当当,粮官在旁边标注着“夏收干麦,无霉”;工坊的角落里,承乾的旧编织工具被摆在木架上,成了流民们学习的样品;蒙学的窗台上,孩子们画的“草帽”“麦粒”图画贴在墙上,透着童真与认真。华原县的夏天,因这份传承而格外温暖,也因这份初心,而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听风忘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