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0章 冬储护粮循旧策 闲时蒙学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华原县的冬初,总被一场薄雪裹着寒意。石仓前的青石板上积着雪,踩上去咯吱作响,张阿婆提着空布袋,哆哆嗦嗦地走到粮官面前:“官爷,我来取半石麦,家里的粮快吃完了。”可粮官掀开仓门的那一刻,两人都愣了——原本干爽的麦粒,竟沾着层薄薄的潮气,凑近闻,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霉味,有的麦粒甚至黏在了一起。

“这粮咋返潮了?”张阿婆的手一抖,布袋掉在雪地里,“我上个月存的时候还好好的,承乾太子不是说‘冬储粮要通风,才不会发霉’吗?是不是仓门没关好啊?”

粮官红着眼眶认错:“阿婆,是我们没按疏里说的‘三日一查仓’,这几日雪大,仓里潮气散不出去,就返潮了!”

李治正好巡查过来,听见动静快步走进仓内。指尖触到潮湿的麦粒,他心里一沉——冬储粮是流民过冬的命,要是发霉了,整个冬天都要断粮。他摸了摸袖中那卷用油布裹着的旧疏,是前日王德从东宫送来的《冬储粮护管与冬闲蒙学疏》,说是当年承乾见华原县冬储粮返潮、蒙学寒冬无取暖,咳着在病榻上写了十六天,连太医开的暖身药都忘了喝,最后让内侍快马送到华原县,才保住了冬粮和蒙学。

“阿婆别急,”李治扶起她,捡起地上的布袋,“兄长的疏里有护粮的法子,咱们现在就修仓护粮,定能保住麦子!”

随从很快把疏取来,展开泛黄的疏页,承乾的墨笔字迹清晰如初,只是在“冬储护粮”几个字旁,笔画微微发颤——那是他咳得厉害时写的,墨色浓淡不均,却把每个护粮步骤都刻得格外细致:“冬储粮返潮,分‘救’与‘防’:救者,将返潮麦粒移至临时暖棚,选晴日辰时摊晒,每半个时辰翻一次,晒至麦粒咬碎清脆,拌五斤草木灰吸潮,再重新入仓;防者,仓内需‘三重护潮’:仓底铺三层干稻草,麦堆中插芦苇通气筒(每五尺一根,每日辰时转动半圈,促进通风),仓门上方开气窗,雪停后打开换气,雪前关闭;设‘护粮哨’,每日查仓两次,记录温湿度,遇潮及时处理。”

疏的中间,夹着张手绘的仓内护潮示意图,画着通气筒的插入深度(杆长六尺,插入五尺)、气窗的大小(宽一尺、高八寸),甚至连稻草的铺法都标了:“稻草需铺匀,每处厚度三寸,不可留空隙,防潮气从仓底渗上”。图样角落沾着点暗红,王德说,这是承乾写书时咳血溅上的,他当时还特意在旁边注了行小字:“雪后开气窗需选正午,此时气温高,潮气易散;傍晚前必关,防夜寒冻坏麦粒——护粮无小事,细节定成败”。

“立刻按兄长的法子办!”李治把疏递给粮官,“分三步:第一步,组织壮丁搭临时暖棚,把返潮的麦粒搬出来,明日晴日就晒;第二步,给仓里插芦苇通气筒,开气窗,护粮哨每辰时、申时各查一次;第三步,官仓出草木灰,晒麦时拌入,确保麦粒干爽——中午管热粥,别让大家冻着!”

粮官领命而去,壮丁们很快扛着芦苇杆、干稻草往石仓跑。王铁匠也来了,带着徒弟帮着削通气筒的尖头,方便插入麦堆:“承乾太子这图样想得细,通气筒尖头斜切,正好能扎进麦堆,还不搅散麦粒!”张阿婆没回家,也跟着帮忙搬干稻草,虽然冻得手发红,却不停念叨:“快些搬,快些护粮,冬天才有饭吃!”

李治蹲在暖棚边,教大家怎么均匀拌草木灰,指尖被草木灰染得发黑,却顾不上擦。他想起承乾疏里写的“每一粒冬储粮,都是流民夏收的血汗,霉一粒,就是断一口冬饭”,忽然觉得,兄长当年写这些话时,定是见过流民寒冬断粮的模样,才把“查仓、通风”的细节刻进了疏里。

可护粮的事刚有眉目,新的愁绪又冒了出来。农官匆匆来报,说流民们冬闲没活干,有的家里缺炭火钱,有的想给孩子做件新冬衣,却没处挣钱;蒙学也冷得厉害,孩子们冻得手发红,连笔都握不住,先生好几次想停课。

“冬闲和蒙学的事,兄长的疏里也有安排!”李治翻回疏的后半页,果然见“冬闲生计”与“蒙学护暖”的条款:“冬闲无活,设‘三暖工坊’:其一,编草帘——收田间干枯的麦秆、稻草,编成长五尺、宽三尺的草帘,铺在棚屋屋顶或地面,防潮保暖,官仓按‘编一张草帘付三文钱’收购,分发给老弱流民;其二,修冬衣——收流民家中破损的冬衣,拆补后重新缝制,官仓出针线、碎布,按‘修一件冬衣付麦两斗’算工钱;其三,做年货——临近年关,编草绳、扎灯笼(用竹篾和红纸),官仓收购后,腊月二十免费发给流民,添年气。蒙学护暖:在蒙学棚内砌小火塘,用木炭取暖(官仓出炭),每日辰时生火、申时灭火;收集流民家中旧棉絮,缝制成小棉垫,给孩子们垫在坐席上;先生的冬衣若单薄,官仓补发一件粗棉袍,确保教学不停。”

疏的末尾,还夹着张草帘编织示意图,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承乾:贞观遗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画着麦秆的编织纹路(斜纹编织,结实耐铺),甚至连草帘的捆扎方式都标了:“每五尺捆一道麻绳,避免散开,方便搬运”。图样旁边,有承乾的小字批注:“编草帘的麦秆需晒干,泡软后再编,柔韧性好,不易断——冬闲活计,既要挣收入,也要实用”。

“立刻开三暖工坊、修蒙学火塘!”李治对着农官说,“工坊设在村头旧棚,编草帘、修冬衣、做年货分三组;蒙学那边,让壮丁砌火塘,妇女缝棉垫,官仓的炭和针线明日就到——绝不能让流民冬闲挨饿,也不能让孩子冻着停课!”

工坊开起来的第一天,就来了五十多个流民。编草帘的组里,李婶的手最巧,她按着疏里的示意图,很快编出一张,草帘纹路整齐,摸着厚实:“承乾太子这法子编的草帘,铺在棚里肯定暖,今年冬天不用冻脚了!”修冬衣的组里,张阿婆带着几个妇女拆旧衣,把好的布料拼在一起,小石头也跟着帮忙穿针,虽然笨手笨脚,却笑得开心:“我帮阿婆做冬衣,做完就能穿暖了!”

蒙学的火塘也砌好了,壮丁们把木炭搬进来,先生生起火,棚内很快暖和起来。孩子们捧着新缝的棉垫,垫在屁股下,再也不用冻得首跺脚,有的还拿出课本,跟着先生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声音比之前响亮多了。

可没过两天,工坊就遇到了小波折——编草帘的麦秆不够了,近处田里的麦秆收得差不多了,要去更远的地埂收,来回要走三个时辰,怕耽误进度。李治翻回疏里找应对之策,却见承乾在疏边写了行小字:“麦秆不足,可收流民家中的旧草绳、旧草垫,拆后重新编;或编小尺寸草帘(长西尺、宽二尺),用于铺炕,省料还实用——物尽其用,不费功夫”。

“对啊!村里肯定有旧草绳!”李治立刻让人去各村收旧草绳、旧草垫,很快就收了三十多捆。李婶把旧草绳拆成麦秆,泡软后重新编织,笑着说:“承乾太子这法子真妙!旧麦秆编的小草帘,铺在炕上正好,流民们肯定喜欢!”

蒙学也遇到了点小问题——炭火用得比预想快,官仓的炭只够再用十天,要是等调炭,怕火塘要停。李治翻到疏里的“蒙学护暖”补充说明,见上面写着:“炭火不足,可收集流民家中的木炭灰,与新炭按一比二混合,既能延长燃烧时间,又能保持温度;同时在火塘边砌陶灶,让孩子们中午热粥喝,一举两得”。他立刻让人按疏里的法子办,炭火果然用得慢了,孩子们中午还能喝上热粥,小脸都红扑扑的。

几日后,李世民派内侍送来了东西——一把旧的木耙(用于晒麦翻粮),耙齿上刻着“护粮”两个字,磨损得有些发亮,还有一床旧棉袍,是承乾当年在蒙学教书时穿的。内侍传口谕:“这木耙是承乾当年护粮时用的,他曾说‘每翻一次粮,就是护一次流民的冬饭’;这棉袍是他教蒙学孩子时穿的,说‘先生暖,孩子才肯学’。如今把这些给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把百姓的冷暖、孩子的教育,都放在心上。”

李治握着木耙,耙柄的木纹里还留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摸到承乾握着木耙翻粮的手。他把棉袍送给蒙学的先生,先生穿上后,眼眶红了:“承乾太子的心意,我记着,定好好教孩子,不辜负他!”

腊月的一个晴日,工坊的第一批草帘、冬衣做好了,蒙学的孩子们也学会了新的“民生三字经”。李治让人把草帘、冬衣分发给流民,张阿婆捧着新草帘,铺在棚屋的地上,踩上去软软的,再也不觉得凉:“承乾太子的法子,让咱们冬天又暖又有活干,今年过年能踏实了!”

蒙学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提着自己扎的小灯笼,跑到石仓边,给护粮的流民送热水,小石头还拿着灯笼,对着仓门说:“承乾太子,你看,我们有灯笼了,冬天不黑了,粮食也保住了!”

夕阳西下,把石仓、工坊和蒙学都染成了金红色。护粮的流民还在翻晒最后一批麦粒,工坊的流民们还在赶做年货,蒙学的孩子们还在跟着先生念书,雪地里的灯笼晃着暖光,格外热闹。

李治站在雪地里,手里握着承乾的旧书,风从棚屋边吹过,带着草帘的麦香和炭火的暖意,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也拂过流民的笑脸。他忽然明白,承乾从未离开——他在干爽的冬储粮里,在温暖的草帘里,在孩子的灯笼里,在这大唐每一个安稳的冬日里,永远都活着,永远都在守护着他最珍视的“民生”与“初心”。

远处的石仓里,新护好的麦粒堆得满满当当,粮官在旁边标注着“冬储干麦,无霉”;工坊的角落里,承乾的旧木耙被摆在架上,成了流民们的念想;蒙学的窗台上,孩子们画的“灯笼”“草帘”图画贴在墙上,透着童真与希望。华原县的冬天,因这份传承而格外温暖,也因这份初心,而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盼头——这,是承乾用一生守护的心愿,也是他要永远传承的使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