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的秋老虎还没退去,粮铺前的青石板却被晒得发烫。大清早,粮铺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流民们攥着皱巴巴的铜钱,踮着脚往铺里望,脸上满是焦急。小石头也在队伍里,手里攥着张阿婆给的三个铜板,想买块麦饼,可刚到铺门口,就被粮商王掌柜的伙计拦了下来:“去去去,今天麦价又涨了,一块麦饼要五个铜板,三个铜板不够!”
小石头愣在原地,手里的铜板攥得发紧。他昨天来问时,麦饼还是西个铜板,怎么一夜就涨了?再看铺里,王掌柜正坐在柜台后,手里拨着算盘,见流民犹豫,还故意提高嗓门:“今年秋粮少,想买粮就趁早,再过几天,说不定还得涨!”
队伍里的流民炸开了锅。“怎么又涨了?前天才涨过一次!”“家里的粮快吃完了,再涨就买不起了!”李三郎的媳妇抱着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掌柜的,能不能便宜点?孩子快饿肚子了……”可王掌柜头也不抬:“爱买不买,这华原的粮,现在就我家多!”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李治看在眼里。他刚从石仓巡查回来,手里还拿着粮储账本——账本上明明写着,今年华原秋粮丰收,官仓储粮比去年多了三成,怎么会“粮少”?他心里一沉,快步走到粮铺前,问王掌柜:“你说粮少,可官仓的粮还堆着,你这粮是从哪来的?为何频频涨价?”
王掌柜见是李治,心里发虚,却还是强撑着:“殿下,今年秋汛耽误了收粮,我这粮是从河东高价收来的,自然卖得贵……”李治没等他说完,就让人去查王掌柜的粮囤——果然,在粮铺后院,几间仓库里堆满了麦粒,都是华原本地的新麦,根本不是从河东运来的!
“你这是囤粮抬价,坑害百姓!”李治气得发抖,当即让人把王掌柜看管起来。可看着排队的流民,他知道,光处理一个粮商不够——华原还有好几家粮铺,都在跟风涨价,有的甚至把粮藏起来,等着卖更高的价。流民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再拖下去,怕是要出乱子。
他回到驿馆,翻出那册《承乾政要》,手指在书页上快速翻动,终于停在了《粮价平抑疏》那一页。这是承乾当年在华原遇到粮商囤粮时写的疏策,纸页边缘还留着承乾的批注:“粮者,民之命也。商可逐利,不可夺民命。当以官仓稳价、互助惠民、跨州调补三法,平粮价、安民心。”
“对,就是这三法!”李治猛地一拍桌子,立刻让人召集华原的官员、农官和流民代表。驿馆的院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李治把《粮价平抑疏》摊在石桌上,逐条讲解:“第一,官仓平价粜粮。从今天起,官仓每日拿出五百石麦,按正常价的八成卖给百姓,每人每次最多买两斗,凭户籍登记,防止粮商抢购;第二,设‘民生市集’。让有余粮的流民把粮拿到市集上卖,官仓按正常价给流民付钱,流民再按官仓价卖给需要的人,差价由官仓补,不让卖粮的流民吃亏;第三,跨州调粮。从雍州调两千石麦来,要是华原的粮不够,就用雍州的粮补,保证粮价稳得住。”
村民代表们一听,都激动地拍起了手。张阿婆颤巍巍地站起来:“殿下,这法子好!当年承乾太子在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法子,那时候粮价稳得很,咱们都能买得起粮!我家还有两石余粮,我愿意拿到市集上卖!”
“我也愿意!”“我家也有!”流民们纷纷响应,原本的焦虑一扫而空。农官也赶紧表态:“殿下放心,官仓的粮随时能调出来,户籍登记的事,我们马上安排人办!”
第二天一早,官仓门口就搭起了屯粮的棚子。官差们戴着斗笠,把麦粒倒进百姓的布袋里,一边倒一边喊:“大家别挤,按顺序来,每人两斗,凭户籍本登记!”流民们拿着户籍本,有序地排队,有的还特意把自家的空布袋带来,装满麦粒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三郎的媳妇买了两斗麦,抱着麦袋对孩子说:“宝宝,有麦吃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另一边,民生市集也在村东的空地上开了起来。张阿婆早早地就来了,把自家的两石麦倒在铺着粗布的木板上,旁边放着一个小本子,记录买粮人的名字和数量。李治也来帮忙,他拿起一捧麦粒,对围过来的流民说:“大家看,这都是新麦,和官仓的一样好,价格也一样,放心买!”
有个叫刘老栓的流民,家里没粮了,手里的钱只够买半斗,可家里有五口人,半斗麦根本不够吃。张阿婆看他可怜,就对他说:“老栓,我先给你赊一斗,等你有粮了再还我,要是没有,就算了!”刘老栓感动得眼圈发红:“阿婆,你真是好人……”张阿婆笑着说:“不是我好,是承乾太子的法子好,让咱们互相帮衬着,都能过好日子。”
可粮商们却不甘心。有几家粮铺的掌柜,偷偷派人去官仓抢购,想把平价粮买回来再高价卖,可刚到官仓门口,就被登记户籍的官差识破了——他们拿的是伙计的户籍本,根本不是自己的,官差当场就把他们赶了回去。还有的掌柜,想把粮铺的麦价降一点,和官仓抢生意,可流民们都去官仓和民生市集买粮,没人来粮铺,他们只好把麦价一降再降,最后降到和官仓一样的价格,还是没多少人来。
王掌柜被看管起来后,见其他粮商都撑不住了,也慌了神,主动向李治认错:“殿下,我错了,我不该囤粮抬价,我愿意把家里的粮拿出来,按官仓价卖给百姓,求您饶了我吧!”李治见他真心悔改,就同意了,还让他去民生市集帮忙,看着他把粮卖给流民。
跨州调粮的事也很顺利。雍州刺史听说华原缺粮,立刻让人装了两千石麦,用马车往华原运。路上遇到了一段泥泞的路,马车陷在泥里走不动,正好遇到华原去雍州送消息的流民,流民们主动帮忙,有的推车,有的垫土,花了半天时间,终于把马车弄了出来。运粮的官差感激地说:“多谢乡亲们,要是没有你们,这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华原呢!”流民们笑着说:“都是为了粮食,应该的!”
七天后,华原的粮价终于稳定了下来。官仓的平价粜粮还在继续,民生市集也成了常态,每天都有流民来卖粮、买粮。粮铺的麦价也回到了正常水平,王掌柜的粮铺前,也有了零星的顾客,他再也不敢囤粮抬价了,还主动在铺门口贴了张告示:“公平买卖,不哄抬物价。”
李治站在民生市集上,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从袖中掏出承乾的旧铜镇纸,轻轻着上面的“民生”二字,仿佛能听到承乾的声音:“九弟,你做得好,百姓能买得起粮,就是最好的初心。”
张阿婆走过来,递给李治一块刚烤好的麦饼:“殿下,尝尝吧,这是用平价麦做的,和去年的一样香!”李治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也带着百姓的暖意。
他知道,承乾的疏策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能让百姓吃饱饭、安心生活的保障。而这份保障,会像民生市集一样,在华原的土地上扎根,在大唐的土地上传承,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有粮吃、有衣穿的好日子。
风从市集上吹过,带着麦香,也带着笑声。李治望着远处的麦田,心里默念:“兄长,你放心,你的法子,我会一首用下去,你的初心,我会一首守下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承乾:贞观遗殇(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