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的冬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大雪刚过,棚屋区的屋檐下还挂着冰棱,寒风就像刀子似的往人骨缝里钻。李三郎的媳妇抱着发热的孩子,坐在冰冷的土炕上,嘴唇冻得发紫,咳嗽声断断续续,每咳一次,胸口就跟着起伏,额头上的冷汗浸湿了额发。“三郎,孩子烧得厉害,怎么办啊……”她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神里满是绝望。
这不是棚屋区第一个生病的人。前几天,西边棚屋的王大爷就开始咳嗽,当时大家只当是着凉,没太在意,可没过三天,王大爷的儿子、儿媳也接连倒下,症状一模一样——发热、咳嗽、浑身无力。紧接着,蒙学里的三个孩子也病倒了,小脸烧得通红,连平时最爱背的“民生三字经”都没力气念。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流民区蔓延。有人说这是“冬鬼缠身”,吓得躲在棚屋里不敢出来;有人偷偷往田埂上跑,想逃离华原;还有人把家里的草药藏起来,生怕被别人借走。农官急得团团转,每天带着人挨家挨户查探,可病患还是越来越多,他只能匆匆跑去找李治:“殿下,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出大事!”
李治刚从蒙学回来,手里还攥着孩子掉在桌上的课本。听说又有三个孩子病倒,他的心猛地一沉,快步往棚屋区走。寒风里,咳嗽声此起彼伏,有的棚屋甚至挂起了草帘,里面传来压抑的呻吟。他蹲在李三郎家的棚屋门口,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指尖一缩——这不是普通的着凉,是传染性的疫病!
回到驿馆,李治翻箱倒柜找出那册《承乾政要》,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急促地翻动,终于在“冬春民生”部分找到了《冬春防疫疏》。疏策的封皮上还沾着当年华原的泥土,是承乾在华原经历过一次冬疫后写的,里面详细记着防控的法子:“冬疫之起,多因饮污、居浊、人近。当以三法防之:一曰净饮水,重启过滤池,派专人验水,禁饮生水;二曰熏居所,取艾草、苍术晒干焚之,烟可驱浊,日熏两次;三曰隔病患,择高燥处设暖棚,聚病患居之,医官诊治,禁与常人近,防蔓延。”
“就是这个!”李治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立刻让人召集农官、医官和流民代表,把疏策摊在桌上,逐条拆解:“现在就按承乾兄长的法子办!第一,马上重启村东的过滤池,派五个壮丁轮流值守,每天换两次滤料,所有流民都得喝过滤后的水,谁也不能例外;第二,明天一早就组织人去山上采艾草、苍术,每家每户都要熏,蒙学、官仓这些人多的地方,中午再加熏一次;第三,在北坡设临时隔离棚,用木板搭墙,稻草盖顶,医官全天值守,所有发热咳嗽的人,都要搬到棚里去,家里人要熏洗后才能出来。”
流民代表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小声嘀咕:“把病人隔起来,是不是不管他们了?”张阿婆拄着拐杖站出来,看着大家说:“我记得当年承乾太子在的时候,也遇过一次小疫,就是这么办的,最后大家都好好的。太子的法子,不会错!我家还有去年晒干的艾草,今天就拿来熏!”
有了张阿婆的带头,村民们渐渐放下了顾虑。第二天一早,壮丁们就扛着锄头去修过滤池,把堵塞的滤料换掉,重新铺上细沙、木炭,清澈的水流出来时,大家都围过来看,有人忍不住掬起一捧喝了口:“比井水甜,还暖和!”小石头也跟着忙,帮着把过滤后的水倒进木桶,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阿婆,这是干净水,您快喝,喝了就不生病了。”
烟熏消毒的活儿,大多是妇女和老人在做。张阿婆教大家把艾草和苍术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在一起,放在陶盆里点燃,再把陶盆放在棚屋中央,关上门窗熏半个时辰。烟雾弥漫在棚屋里,带着淡淡的草药香,原本压抑的空气仿佛都清爽了些。有个刚退烧的流民,熏完棚屋后笑着说:“闻着这味儿,浑身都松快了!”
最棘手的还是隔离。刚开始,有个病患的家属死活不肯让亲人去隔离棚,抱着人哭:“去了那边没人照顾,要是加重了怎么办?”李治亲自过去,蹲在他身边,手里拿着《冬春防疫疏》:“大哥,你看,承乾太子当年写得清楚,隔离不是不管,是为了不让更多人生病。隔离棚里有医官、有草药,还有热粥,比在家里安全。你要是不放心,每天可以隔着棚子送东西,等病好了,就能一家团聚了。”
家属看着疏策上的字,又看了看远处忙碌的医官,终于点了点头。隔离棚里,医官们熬着清热解毒的草药,一碗碗送到病患手里;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给隔离棚送热粥、送柴火,有的还在棚外唱歌,给病患打气。李三郎每天都去隔离棚外看媳妇和孩子,隔着木板喊:“你好好吃药,等好了,我给你做麦饼!”
日子一天天过去,疫情渐渐有了好转。第三天,隔离棚里新增的病患就少了一半;第七天,有两个轻症的病患退了烧,能坐起来说话了;第十天,蒙学里的孩子也陆续康复,重新回到课堂,小石头还带着他们给隔离棚的人画了画,贴在棚外的木板上。
第十五天清晨,医官拿着记录册跑到李治面前,声音都在发抖:“殿下!今天没有新增病患了!隔离棚里的最后三个病患,也都退了烧,再观察两天就能出院了!”李治接过记录册,看着上面“零新增”三个字,长长地舒了口气——十五天,终于把疫情控制住了!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又惊又喜,立刻派内侍带着医官去华原学习。内侍在华原待了三天,把净化饮水、烟熏消毒、隔离病患的法子详细记下来,还带回了承乾的《冬春防疫疏》抄本。李世民看完后,下旨把这三个法子编成《民生防疫手册》,印了上千册,送到全国的流民区,还让各州派医官去流民区指导,确保每个地方都能用上这些法子。
华原的棚屋区里,流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李三郎的媳妇和孩子出了隔离棚,一家人抱着哭在一起;蒙学里的孩子们背着“民生三字经”,声音比以前更响亮;张阿婆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手里拿着《民生防疫手册》,让小石头念给她听。
李治站在过滤池边,看着清澈的水流进木桶,又看了看远处正在熏棚屋的村民,心里满是感慨。承乾的疏策,从来不是纸上的文字,是能在危难时刻保护百姓的“护身符”。而这份“护身符”,会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大唐的每一个流民区,守护着每一个百姓的平安。
寒风还在吹,但棚屋区里却满是暖意。李治从袖中掏出承乾的旧铜镇纸,轻轻放在过滤池边的石头上,仿佛在告诉承乾:“兄长,你的法子管用了,百姓都平安了。你的初心,我会一首传下去,让大唐的每一个冬天,都不再有疫病的恐惧。”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