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3章 流民安居循旧策 户籍定根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华原的春雨连下了三天,棚屋区的泥路变得坑坑洼洼,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脚踝。张阿婆的棚屋漏了雨,她拿着破陶罐在屋里接水,滴答声从早响到晚。小石头缩在墙角,抱着膝盖看雨,小声问:“阿婆,我们什么时候能有不漏雨的房子啊?”张阿婆摸了摸他的头,眼里满是无奈——他们在华原住了五年,一首挤在临时棚屋里,别说不漏雨,连个正经的灶台都没有。

不止张阿婆,华原的两百多户流民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有的棚屋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有的家里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为没有户籍,只能在蒙学门外偷听;还有的想开垦荒地种粮,却因为不是“华原人”,连地都申请不到。李三郎就愁坏了,他媳妇刚生了二胎,棚屋挤不下五口人,想再搭个棚子,却不知道该搭在哪。

这天,李治在棚屋区巡查,正好看到李三郎在泥地里比划着搭棚子的位置,媳妇抱着新生儿在旁边哭。他心里一酸,走过去问:“三郎,怎么不在原来的棚屋旁边搭?”李三郎叹了口气:“殿下,原来的地方太小了,而且没有户籍,官府不让随便搭……我们就像无根的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挪地方。”

李治回到驿馆,翻出《承乾政要》,在“流民安置”部分找到了《流民安居疏》。这是承乾当年为了解决流民“居无定所、身份无凭”的问题写的疏策,纸页上还留着承乾的批注:“流民者,亦大唐之民也。当予其宅、定其籍、授其田,使其生根,方能安业。”

“对,予宅、定籍、授田!”李治立刻召集华原的官员、农官和流民代表,把《流民安居疏》摊在桌上,声音坚定:“从今天起,咱们按承乾兄长的法子,让华原的流民都有自己的家!第一,划宅基地。在村东的高燥地,按家庭人口分宅基地,一户一分地(约一亩),官仓提供木料、茅草,帮大家盖房子;第二,办户籍。给愿意留在华原的流民办理‘华原户籍’,和本地百姓一样,能申请田地、孩子能上学;第三,帮返乡流民复耕。想回原籍的,官府给种子、农具,还开证明,保证回去后能分到地、顺利复耕。”

村民代表们一听,都激动得站了起来。张阿婆拉着李治的手,声音都在发抖:“殿下,您说的是真的?我们真能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户籍?”李治笑着点头:“阿婆,是真的。承乾太子的疏策里写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唐的百姓,都该有安稳的家。”

第二天一早,农官就带着流民去村东选宅基地。大家拿着木尺,按人口划分地块——三口之家分一分地,五口之家分一分二厘地,还特意留了宽宽的路,方便大家出行。李三郎选了一块靠近水渠的地,高兴地对媳妇说:“你看,这块地好,以后浇水方便,还能在院子里种点菜!”媳妇抱着孩子,笑得眼睛都眯了。

划完宅基地,盖房子的活儿就开工了。官仓运来了木料、茅草和泥土,流民们互相帮忙——年轻的壮丁搭房梁、垒土墙;妇女们编茅草、糊窗户;老人和孩子帮忙递工具、捡柴火。李治也没闲着,他跟着壮丁们一起搭房梁,手里的斧头抡得有模有样。有个流民见了,笑着说:“殿下,您还会盖房子啊!”李治擦了擦汗:“承乾兄长当年在华原,也跟百姓一起盖过棚屋,我这是跟他学的。”

这边房子盖得热火朝天,那边办户籍的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官府在村西搭了个棚子,流民们拿着自己的身份证明(有的是之前逃难时带的路引,有的是农官开的居住证明),排队登记。官差们一笔一划地在户籍本上写着流民的名字、年龄、家庭人口,还盖了“华原县印”。李三郎拿到户籍本时,手都在抖,他反复摸着上面的印,哽咽着说:“我也是华原人了!孩子以后能上学了!”

对于想返乡的流民,官府也没忘了他们。刘老栓就想回河东老家,他拿着官府给的种子(两斗麦种、一斗粟种)和农具(一把锄头、一把镰刀),还有盖着官印的证明,激动地说:“有了这证明,回老家就能分到地了!谢谢殿下,谢谢承乾太子的好法子!”官府还派了马车,把返乡的流民和他们的东西送到渡口,看着他们坐上船才离开。

三个月后,村东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房子——黄土墙、茅草顶,每家都有一个小院子,有的院子里种着菜,有的搭着灶台,还有的挂着晾晒的粮食。官府给这个新村落取名“民生村”,还在村里盖了学堂、市集和医馆,跟原来的华原村连在了一起。

搬家那天,张阿婆特意做了麦饼,邀请李治和邻居们来家里吃饭。她的新房子里,再也不用拿陶罐接雨了,灶台是新的,炕也是新的,小石头还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小石头拉着李治的手,指着墙上的户籍本,骄傲地说:“殿下,你看,这是我的户籍!我以后能在村里的学堂上学了!”

李治看着满屋子的欢声笑语,又看了看窗外热闹的民生村,心里满是感慨。他从袖中掏出承乾的旧铜镇纸,轻轻放在桌上,仿佛能听到承乾的声音:“九弟,你做到了。流民有了家,有了根,这就是我写疏策的初心。”

夕阳下,民生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在村口的空地上玩耍,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市集上的商贩吆喝着卖东西——曾经的流民,终于从“临时寄居”变成了“永久安居”,在华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李治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承乾的疏策,让流民有了家;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初心传下去,让大唐的每一个流民,都能有安稳的家、有希望的生活。风从民生村吹过,带着麦香和烟火气,也带着承乾的初心,在大唐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