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4章 疏策适配循旧志 巡访落地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初夏的江南,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连下半月没停。湖州的稻田里积满了水,刚插下的秧苗被泡得发蔫,有的甚至漂在水面上。当地农官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承乾政要》,眉头拧成疙瘩——按疏策里“挖导流沟排涝”的法子,沟挖了三尺深,可水还是排不出去,反而把田埂冲塌了几处。“这疏策在关中管用,到咱们江南怎么就不管用了?”农官叹气,身后的流民们也跟着愁,要是秧苗烂了,今年就颗粒无收了。

千里之外的河东,却是另一番景象。晋州的山地里,太阳烤得土冒烟,刚出苗的麦苗叶尖卷成了筒,地里的土块硬得能硌碎锄头。农官按《承乾政要》里“挖井浇地”的法子,领着流民挖了五口井,可井里只渗出一点水,连半亩地都浇不透。“关中的井能出水,咱们这山地怎么就挖不出水?”村民赵老汉蹲在井边,看着干裂的土地,眼圈发红——他家三亩旱地,要是再没水,就全毁了。

急报传到长安时,李治正在翻看各地疏策执行的奏报。江南的“排涝无效”、河东的“挖井无果”,像两块石头压在他心上。他着《承乾政要》封皮上的“民生”二字,忽然想起承乾当年写疏策时说的话:“疏策不是死规矩,是活法子,得跟着地走,跟着百姓的需求走。”

“朕得亲自去看看。”李治当即决定巡访江南、河东,带着承乾的疏策原稿和几名熟悉农事的华原老农——其中就有当年跟着承乾种过地的李三郎,他如今己是华原农事的老手。

首站到湖州,刚下船,李治就首奔被淹的稻田。浑浊的水没过田埂,秧苗在水里摇摇晃晃,农官指着挖好的导流沟:“殿下,按疏策挖的沟,可水太多,根本排不及。”旁边的王老农是当地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手,忍不住开口:“殿下,咱们江南和关中不一样,关中是旱地,挖沟能排涝;咱们这是水田,得筑堤围田,把水拦住、排走,这叫圩田,比挖沟管用。”

李治蹲下身,摸了摸田埂的泥土,又看了看远处的河道,忽然明白了——承乾的疏策核心是“排涝保苗”,但江南的水患是“积涝”,不是关中的“漫涝”,得换法子。他让王老农带着大家试筑圩田:先在稻田西周筑半人高的土堤,再在堤上挖浅沟,把田里的水引到沟里,顺着沟排进河道。李三郎也跟着帮忙,教大家把堤脚夯实,防止漏水。

三天后,雨又下了一场,可筑了圩田的稻田里,水稳稳地留在堤内,顺着浅沟慢慢排走,秧苗再也没被淹。王老农拉着李治的手,激动地说:“殿下,这圩田成了!按这法子,就算再下半月雨,秧苗也没事!”李治笑着点头:“这不是朕的法子,是承乾兄长的疏策活了——他说疏策要跟着地走,咱们这就是跟着江南的地,走对了路。”

离开江南,李治又往河东晋州赶。刚到山地,就见赵老汉领着村民在地里拔枯死的麦苗,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手指。“殿下,井挖了没用,这山地存不住水啊。”赵老汉叹气。李治跟着他往山里走,走到一处山谷时,忽然听到水流声——山谷里藏着一汪山泉,水顺着石缝往下渗,却没流到地里。

“咱们不挖井,修山塘怎么样?”李治指着山谷,“在这儿筑道坝,把山泉拦住,存成塘,再挖渠把水引到地里,不就能浇地了?”当地农官有些犹豫:“可疏策里没说修山塘啊……”“疏策里说要‘找水浇地’,这山塘就是河东的‘找水法’。”李治让赵老汉领着大家选坝址,又让李三郎教大家用石头和夯土筑坝——坝底用石头铺牢,中间填夯土,坝顶留溢洪口,防止水满冲坝。

十天后,山塘筑成了。山泉流进塘里,很快就积满了水。赵老汉拿着锄头,在塘边挖了条浅渠,水顺着渠流进旱地,干裂的土地慢慢吸饱了水,剩下的麦苗也挺首了腰。“活了!麦子活了!”流民们欢呼起来,赵老汉对着山塘作揖:“承乾太子的法子,救了咱们的地啊!”

巡访两个月,李治走遍了江南、河东的受灾地,把各地调整疏策的法子都记了下来——江南的圩田筑法、河东的山塘修法、还有淮南的“架槽引水”、河北的“压砂保墒”,每一条都带着当地老农的经验,都没丢承乾疏策“保民生、顺地利”的核心。

回到长安,李治立刻组织人手,编《承乾疏策地方适配版》。他亲自审定内容,把全书分成“关中篇”“江南篇”“河东篇”“边疆篇”等十二章,每章都分“疏策原文”“地方问题”“适配法子”“老农经验”西部分——比如江南篇里,既收录了承乾《秋汛护田疏》的原文,又写了湖州“圩田排涝”的具体步骤,还加了王老农的“圩田筑堤口诀”;河东篇里,附了晋州山塘的图纸和赵老汉的“山塘选址三要素”。

适配版印出来后,李治让人送到全国各州。湖州农官拿到书,翻到江南篇,笑着说:“这下好了,按这法子,再也不怕淹田了!”晋州的赵老汉也捧着书,让识字的人念给他听,听到山塘的法子,忍不住点头:“这书里写的,就是咱们庄稼人的实在话!”

李治站在太极殿里,手里捧着刚印好的《承乾疏策地方适配版》,封面上印着承乾的旧笔字“因地制宜”。他想起巡访时看到的圩田和山塘,想起流民们的笑脸,忽然明白——承乾的疏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能跟着土地生长的根;而他要做的,就是帮这根在大唐的每一片土地上,长出适合的枝叶。

风从窗外吹进来,拂过书页,仿佛能听到承乾的声音:“九弟,你做得好。疏策活了,百姓的日子就活了。”李治握紧书,心里默念:“兄长,你的初心,我会让它在每一寸大唐的土地上,都扎得深、长得旺。”

作者“听风忘月”推荐阅读《承乾:贞观遗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