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6章 帝训立心承旧志 祖制传家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听风忘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长安的秋意染透了太极殿的朱窗,案上堆叠的奏报泛着墨香——华原民生村“户籍全、安居稳”,江南圩田“涝年保收,流民无饥”,河东山塘“旱季引水,麦苗茁壮”,每一页都写着“民生安康”的字样。李世民坐在御座上,指尖拂过最底下那册泛黄的《承乾政要》,封皮上“民生为根”西个字,是承乾生前亲笔所题,墨迹己淡,却像刻在他心里一样清晰。

“陛下,近日各州奏报,疏策执行成效显著,只是……”内侍轻声禀报,语气带着犹豫,“有老臣言,‘疏策虽好,恐后代君主淡忘,终成一纸空文’。”

李世民沉默良久,抬手让内侍退下。他起身走到殿角,那里摆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承乾五岁时画的“麦田图”——歪歪扭扭的麦穗旁,写着稚嫩的“百姓有饭吃”。当年他只当是孩童戏笔,如今再看,才懂这孩子早把“民生”二字刻进了骨血。“承乾,你用命写的疏策,朕不能让它随时间消散。”李世民喃喃自语,眼里泛起泪光。

三日后,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宗室亲王齐聚,案上都摆着《承乾政要》和各地民生奏报。李世民穿着衮服,神色庄重:“今日召众卿,不为军政,只为‘民生’二字。自承乾疏策推行以来,关中无饥、江南无涝、河东无旱,流民安居、百姓乐业——此非朕之功,乃疏策之功,乃‘初心’之功。然朕年渐老,恐后代君主忘此根本,故决意立《大唐民生祖训》,将承乾初心定为大唐祖制,代代相传,永不更改!”

话音刚落,殿内一片肃静。长孙无忌出列躬身:“陛下圣明!疏策护民,初心安邦,立为祖制,可保大唐万世民生!只是祖训条款,还需细议,务求周全。”

“无忌所言极是。”李世民抬手示意,内侍展开空白卷轴,“祖训核心有三,皆以承乾疏策为根基,众卿可补充,但不可偏离‘民生为本’之魂。”

第一条:疏策为民生根本,官员必修必考。

李世民指着案上的《承乾政要》:“承乾疏策,非教条,乃民生之法。今后天下官员,无论京官、地方官,上任前必研读《承乾政要》,经吏部考核,能通疏策、会用疏策者方可赴任;任内考核,以‘疏策执行成效’为首要——如粮储是否按疏策管理、流民是否按疏策安居、灾情是否按疏策应对,凡执行不力致民生受损者,轻则降职,重则罢官!”

房玄龄出列补充:“陛下,可令各州每岁上报‘疏策执行台账’,详细记录民生改善数据,如粮价波动、户籍新增、学堂数量,吏部按账核查,杜绝‘纸上谈兵’。”李世民点头应允,让内侍将此条写入祖训。

第二条:帝室亲耕,重农固本。

“承乾五岁随朕观农,曾问‘麦子旱死,百姓吃什么’,此问朕记了一辈子。”李世民的声音带着感慨,“今后大唐历代君主,每年春播时节,必亲赴华原民生村,耕一亩麦田;太子及宗室子弟,需随农官学种粮、学选种,亲身体验‘粒粒皆辛苦’。凡无故不参与者,虽为君,亦需向宗庙请罪。”

此言一出,宗室亲王皆躬身应诺。李治站在前列,想起去年在华原帮流民堆肥的场景,上前一步:“儿臣愿为表率,今后每年春播,必提前赴华原,向老农学农事,将‘亲耕’之礼落到实处,不负父皇与承乾兄长的初心。”

第三条:流民安居入地方官考核,永不弃民。

“承乾写《流民安居疏》时,曾说‘流民者,亦大唐之民也,弃流民则弃天下’。”李世民的语气愈发郑重,“今后地方官考核,‘流民安居率’需达九成以上——凡流民愿留居者,需按疏策划宅基地、办户籍、授田地;愿返乡者,需提供种子、农具、路引,确保其返乡后能复耕。若地方官漠视流民,致其流离失所,无论政绩多优,一律追责!”

这时,有地方官出列禀报:“陛下,如今华原流民安居率己达九成五,民生村百姓皆有户籍、有田地,此乃疏策之效,可作全国样板。”李世民闻言,让内侍取来华原民生村的户籍册,展给众人看:“此乃民心之册,也是官员考核之镜。今后天下州县,皆需以此为标,让每一个流民都能在大唐扎根。”

讨论过半,李世民让人取来承乾的旧铜镇纸,放在卷轴旁:“此镇纸乃承乾写疏策时所用,底刻‘民生’二字。今日立祖训,以它为证——大唐祖制,唯‘民生’不可改,唯‘初心’不可忘!”

百官望着那枚铜镇纸,想起承乾咳血写疏、为民请命的往事,皆躬身行礼:“臣等遵旨!愿护祖训,守民生,传初心!”

三日后,《大唐民族祖训》颁布仪式在太庙举行。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宗室子弟祭拜先祖,将写有祖训的卷轴供奉于太庙,旁边摆着承乾的《承乾政要》原稿、旧铜镇纸,还有华原民生村送来的新麦——那是按承乾疏策种出的麦子,颗粒,象征着“初心结硕果”。

祭拜时,李世民对着先祖牌位,也对着承乾的灵位(太庙侧室供奉)轻声说:“承乾,父皇把你的初心立为祖制了。今后大唐的每一代君主,每一个官员,都会记得‘民生为本’,都会用你的法子护着百姓。你放心,你的疏策,会和大唐一起,传千秋万代。”

仪式结束后,李治捧着《大唐民生祖训》卷轴,跟在李世民身后。秋风拂过太庙的松柏,卷轴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李治忽然明白,这祖训不是束缚,是传承——是承乾的初心,通过父皇的手,交到了他的手里,也交到了大唐每一代子孙的手里。

回到太极殿,李世民将承乾的旧铜镇纸交给李治:“这镇纸,今后由你保管。记住,守这镇纸,就是守承乾的初心,就是守大唐的根基。”李治双手接过镇纸,指尖触到那温润的木质和深刻的“民生”二字,郑重点头:“儿臣谨记!此生必护祖训,传初心,让大唐百姓永享安康!”

夕阳下,太极殿的阴影拉长,案上的《大唐民生祖训》与《承乾政要》并排摆放,承乾的旧铜镇纸压在卷轴上,像一颗定海神针,稳住了大唐的民生根基,也稳住了代代相传的初心。李世民望着窗外的长安街景,百姓安居乐业,孩童嬉戏打闹,嘴角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知道,承乾未完成的心愿,终于以最郑重的方式,在大唐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再也不会消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