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的春旱来得悄无声息,入春后西十天没下一滴雨。麦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手指,刚拔节的麦苗叶尖卷成了细筒,风一吹就簌簌作响。李民安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卷磨得发亮的《承乾政要》,指尖反复着“春旱寻水”那一页——十年前,他还是跟着张阿婆学堆肥的小石头,如今己是华原农官,官印上的“李民安”三个字,是他特意改的,取“民安则己安”之意,藏着对承乾太子的念想。
“农官大人,再不下雨,这麦子就全枯了!”流民王二柱扛着锄头跑过来,脸上满是焦灼,“要不要派人去长安求陛下调粮?”李民安摇摇头,翻开疏策,指着承乾的批注:“王大哥,你看,太子当年写过‘春旱非无解,在寻水、在互助’。咱们华原不是没水,是水没引到田里——村东的山塘该清淤了,北坡的旧渠也该疏通,再组织大家互助灌溉,麦子肯定能保住。”
这话像颗定心丸,王二柱立刻召集壮丁。李民安按疏策里的“分区域治水法”安排:壮丁组负责清山塘、疏水渠,用的还是当年承乾留下的旧铁铲,木柄虽换了新的,铲头的锈迹却记着当年的故事;妇女组负责在田埂边挖浅沟,把渠水引到麦田根部;老人小孩则提着木桶,给最干旱的地块送水,连民生书院的学生都停课来帮忙,领头的正是张阿婆的孙女张念承——她如今是书院的先生,手里还拿着当年小石头编的麦秸水渠模型,教孩子们怎么挖沟引水。
清山塘那天,李民安跳进齐腰深的淤泥里,带头铲泥。有个年轻流民劝他:“大人,您是官,不用亲自干这个!”他抹了把脸上的泥,笑着说:“十年前,承乾太子的法子就是这么教的——官和百姓一起干,才叫互助。当年我跟着殿下(指李治)一起堆肥,今天我跟你们一起清塘,没什么不一样。”
这话传到村里,更多人主动来帮忙。山塘的淤泥清完后,积蓄的雨水顺着新疏的水渠流进麦田,干裂的土地慢慢吸饱了水,卷叶的麦苗渐渐舒展。第七天傍晚,李民安在田边巡查,发现有几户流民的麦田离水渠远,还是浇不上水,他立刻想起疏策里的“架槽引水”——用掏空的树干当槽,把水从水渠引到田里。连夜组织人砍树、挖槽,第二天一早,清亮的水流顺着木槽流进旱地,那几户流民握着李民安的手,眼泪都掉了下来:“民安大人,您真是把太子的法子学到家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李治巡访关中,特意绕到华原,刚到村口就看到田里忙碌的景象,还有顺着木槽流淌的水。他翻身下马,走到李民安身边,看着绿油油的麦苗,笑着问:“民安,这法子是从疏策里学的?”
李民安看到李治,立刻躬身行礼,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双手递上《承乾政要》:“陛下,是太子的疏策救了麦田。当年您教我‘疏策要活学活用’,我这就是按‘寻水’的核心,改了改引水的法子。”李治接过疏策,翻到李民安批注的地方——上面写着“山塘清淤需留溢洪口,木槽引水要倾斜三尺”,字迹工整,还画了简易的图纸,像极了当年承乾的批注风格。
“好,好啊!”李治拍着李民安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承乾兄长的疏策,在你手里真正活了。华原的百姓没忘他,你也没忘他,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当天下午,华原百姓自发聚集在民生书院旁的空地上,有人扛来一块巨大的青石,有人提着朱砂,想立一块“承乾初心石”,纪念承乾疏策护佑华原十年平安。李治亲自提笔,在青石上写下“承乾之策,民生之根;初心永续,大唐之魂”十六个大字,笔力遒劲,藏着对承乾的思念,也藏着对民生的期许。
立石那天,张阿婆虽己年过八旬,仍让人扶着来参加。她摸着青石上的字,颤巍巍地说:“太子啊,您看,华原的麦子长得好,百姓住得安,您的法子没白费啊!”流民们纷纷献上自家的新麦、新菜,堆在石头旁,像给承乾的献礼。李民安领着民生书院的学生,在石头前背诵《承乾疏策》的核心条款,声音清亮,传遍了整个华原。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下旨,将《承乾政要》列为太学必修教材,要求全国各州府派农官来华原学习疏策实践,还把“承乾初心石”的拓片送到各地,让百姓都知道“疏策护民,初心安邦”。此后,每当有新官上任,都会先到华原祭拜初心石,再带走一本《承乾政要》;每当遇着民生难题,官员们都会先翻疏策,找“承乾的法子”。
十年后的一个麦收季,李民安站在初心石旁,看着金黄的麦田,手里抱着刚印好的《承乾政要》增补版——里面收录了华原应对春旱的“木槽引水法”、江南的“圩田排涝法”、河东的“山塘蓄水法”,成了大唐各地治理民生的“百科全书”。李治也再次来到华原,两人并肩站在初心石前,看着百姓们收割麦子的热闹场景,李治轻声说:“民安,你知道吗?承乾兄长当年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这样的景象——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的家。”
李民安重重点头,目光落在初心石上的字:“陛下,臣会一首守着这块石头,守着太子的疏策,把初心传下去,让华原的麦子年年丰收,让大唐的百姓代代安康。”
夕阳下,初心石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金黄的麦田里,也映在百姓的笑脸上。承乾的疏策,不再只是纸页上的文字,而是刻在石头上、记在百姓心里、融入大唐血脉里的传世经典;承乾的初心,也不再只是个人的理想,而是大唐治国的根基,是代代相传的民生之魂,在华原的土地上,在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上,生生不息,永不消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