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31日,深夜
地点:补充团第3营8连营房外、训练场休息区沙袋堆、8连炊事班窗口、营房走廊、临时新兵铺位
引子:油灯的光在营房里渐渐暗下来,韩禧把最后一页训练计划叠好放进帆布包,指尖刚触到包底的钢笔,就听到营房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声音不轻,像是有人撞在了沙袋上,还带着布料摩擦的“窸窣”声。
“谁啊?”郑劼从铺位上坐起来,揉着眼睛,刚才整理旗语布条时的困意瞬间散了大半。陈标也跟着起身,手里还攥着那本德军训练笔记,走到门口时特意放慢了脚步,生怕是营部的巡查兵。
韩禧先掀开布帘一角,月光顺着缝隙漏进来,在地上投出一道银线。他眯眼往训练场休息区看——沙袋堆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蹲在地上,背对着营房,肩膀还在微微晃动,手里好像抱着个什么东西,被月光照得泛着白。
“俺……俺不是故意的!”那身影听到动静,猛地站起来,声音带着点慌乱,怀里的东西“哗啦”响了一声,韩禧才看清是一袋压缩饼干,包装袋的一角己经被撕开,掉了两块在地上。
韩禧走出营房,借着月光打量眼前的人——身高快有一米八,比自己高出大半个头,穿着一身崭新的灰布军装,明显是刚入伍的新兵,袖口还没来得及卷起,露出手腕上结实的肌肉。他的头发短短的,额前沾着点汗,看到韩禧走近,赶紧把饼干袋往身后藏了藏,双手在衣角上蹭了蹭,挠着头嘿嘿笑:“俺叫赵大牛,今天下午刚分到8连的,俺……俺晚上没吃饱,想找炊事班要点吃的,没想到天黑没看清,撞在沙袋上了。”
他说话带着山东口音,声音洪亮,笑的时候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看着格外憨厚。韩禧心里的警惕少了几分,指了指他身后的饼干袋:“没事,炊事班晚上应该还留着热粥,我带你过去吧,总吃压缩饼干不好消化。”
“真的?谢谢长官!”赵大牛眼睛一亮,赶紧把饼干袋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把掉在地上的两块捡起来,吹了吹上面的土,放进袋子里,“俺娘说,粮食不能浪费,俺得带回去,明天早上热着吃。”
韩禧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这赵大牛,看着五大三粗,倒是个细心的人。他转身往炊事班走,赵大牛赶紧跟上,脚步迈得又大又快,却特意跟在韩禧身后半步,不像个冒失的人。
路过营房走廊时,灯光从一间营房的窗户里透出来,照在赵大牛的手背上——韩禧突然停住脚步,目光落在他的手背上:那道伤疤很长,从手腕一首延伸到虎口,边缘凹凸不平,像是被刀砍过,还没完全长好,颜色比周围的皮肤深很多。
“这伤疤是咋弄的?”韩禧指着他的手背,语气里带着好奇。
赵大牛的脚步顿住了,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背,手指轻轻摸过伤疤,眼神暗了下来,声音也低了不少:“是俺在老家的时候,跟鬼子的巡逻队弄的。”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忆什么不好的事,“上个月,鬼子的巡逻队到俺们村抢粮食,俺爹上去拦,被他们用枪托砸断了腿。俺急了,拿起院里的柴刀就冲上去,想跟他们拼命,结果没砍到鬼子,被他们的刀划了一下,要不是俺娘拉着俺跑,俺早就被他们杀了。”
韩禧心里一沉——又是鬼子造的孽。他想起自己的老家玉环西堡,虽然现在还没被鬼子侵犯,但要是战争继续下去,迟早也会遭难。他拍了拍赵大牛的肩膀,语气坚定:“别难过,咱们参军就是为了打鬼子,以后咱们一起,把鬼子赶出中国,让他们再也不能欺负咱们的亲人。”
赵大牛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用力点头:“俺就是为了打鬼子才参军的!俺听说咱们部队要去前线,俺不怕死,只要能杀鬼子,俺啥都愿意干!”他的声音很激动,拳头攥得紧紧的,手背上的伤疤因为用力而显得更明显。
两人走到炊事班窗口,里面还亮着灯,炊事班的老王正坐在灶前抽烟,看到韩禧,赶紧站起来:“韩长官,这么晚了还没睡啊?是不是要热点吃的?”
“不是我,”韩禧指了指身后的赵大牛,“他是刚分到8连的新兵,晚上没吃饱,想热点粥。”
老王笑着点点头,从锅里舀了一碗热粥,又拿了两个馒头,递给赵大牛:“新兵蛋子,刚到部队肯定不习惯,以后要是没吃饱,随时来炊事班找我,别客气。”
“谢谢王叔!谢谢韩长官!”赵大牛双手接过粥碗,热气腾腾的粥气熏得他眼睛有点红,他赶紧低下头,喝了一口粥,“真暖和,跟俺娘煮的粥一样香。”
韩禧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这赵大牛,虽然看着憨厚,却有股子韧劲,是个能打仗的好苗子。他想起明天的训练,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赵大牛个子高,力气大,适合当机枪手,要是让他跟着学机枪操作,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好机枪手。
“赵大牛,”韩禧等他吃完粥,开口道,“明天早上咱们连要练旗语和侦察,下午练火力搭配,你要是没事,就跟我们一起练吧,多学点开技能,以后上了战场,也能多一分保障。”
赵大牛赶紧点头,嘴里还嚼着馒头,含糊地说:“俺听韩长官的!俺啥都愿意学,只要能打鬼子,再苦再累俺都不怕!”
两人往营房走,深夜的训练场很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场地上回响。赵大牛一边走,一边跟韩禧聊起自己的老家——他老家在山东菏泽,家里有爹娘和一个妹妹,妹妹才十岁,最喜欢吃他娘做的山东大馒头。他说,等打跑了鬼子,他要带着爹娘和妹妹去浙江看看,听说浙江的水很清,鱼很多。
韩禧听着他的话,心里也想起了自己的老家玉环西堡——村前的小河,村口的老槐树,还有爹娘做的鱼丸汤。他笑着说:“等战争结束了,我带你去玉环西堡,让你尝尝我娘做的鱼丸汤,比你娘做的馒头还好吃。”
“真的?那俺可记住了!”赵大牛笑得格外开心,刚才的沉重一扫而空,“到时候俺也给你带俺娘做的大馒头,让你尝尝山东的味道。”
回到营房,郑劼和陈标还没睡,看到赵大牛,都好奇地围上来。韩禧把赵大牛的情况跟他们说了一遍,郑劼拍着赵大牛的肩膀:“以后咱们就是战友了,有啥困难尽管说,俺们帮你!”陈标也笑着说:“明天练旗语,俺教你,保证你半天就能学会。”
赵大牛看着热情的三人,心里暖暖的——他刚到部队,还担心没人跟他说话,没想到韩长官和他的战友这么热情。他挠着头说:“谢谢各位长官,俺以后一定好好训练,不给你们添麻烦。”
韩禧把自己旁边的铺位收拾出来,递给赵大牛一条薄被:“今晚你就睡这儿吧,明天我跟文书说一声,给你安排正式的铺位。”
“谢谢韩长官!”赵大牛接过被子,小心翼翼地铺在铺位上,生怕把被子弄脏了。他躺下后,还在小声念叨:“明天要学旗语,还要学侦察,俺得好好学……”
夜深了,营房里渐渐响起均匀的呼吸声。韩禧躺在铺位上,看着天花板,心里却在盘算——赵大牛是个好苗子,要是好好培养,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而且他对鬼子有仇恨,训练起来肯定很刻苦,以后说不定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跟郑劼、陈标一起,带领弟兄们在战场上打胜仗。
月光透过营房的窗户,照在赵大牛的脸上,他睡得很沉,嘴角还带着笑,像是在做一个美好的梦——梦里没有战争,没有鬼子,只有爹娘和妹妹,还有香喷喷的山东大馒头。韩禧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好这些弟兄,让他们都能活着看到战争结束,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跟亲人团聚。
下章预告:1937年8月1日清晨,韩禧带着赵大牛一起练旗语,赵大牛学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发现敌人”“需要支援”等几个基础动作。休息的时候,赵大牛突然红着眼圈对韩禧说:“韩长官,俺……俺想给俺爹娘写封信,告诉他们俺在部队很好,让他们别担心,可俺不识字,你能不能帮俺写?”韩禧看着他期待的眼神,心里一软,赶紧点头:“没问题,咱们现在就去文书室,我帮你写。”可当赵大牛说起想给妹妹带点东西时,韩禧却犯了难——部队马上可能要开拔,信件能不能寄出去还不一定,更别说带东西了。他该怎么跟赵大牛说,才能不让他失望?
烽火归途,1937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烽火归途,1937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