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6月22日,午后至傍晚 地点:玉环县城,陋巷及周边
引子:田间试验的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韩禧带着成功的喜悦与一丝隐忧返回陋巷,却不知关于“韩家小子捣鼓出省力神器”的消息,正以远超他想象的速度,在茶摊、码头、街坊间悄然流传。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韩禧拖着略显疲惫却精神亢奋的身体回到陋巷。肩上轻松了许多——那套简易装置留给了如获至宝的李老栓,后者几乎拍着胸脯保证会看好它,并允诺秋后若能多收些瓜菜,定要分润他一二。这是一种朴素的回报,韩禧并未太当真,但那份被认可的满足感,却比任何银钱都更让人充实。
他推开自家屋门,一股熟悉的、略带霉味的阴凉气息包裹了他。与田间井台那热烈喧闹的场景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寂静。他舀起一瓢冷水咕咚咕咚喝下,清凉感暂时压下了身体的燥热。
然而,这份寂静并未持续多久。巷子里原本惯有的、慵懒的午后氛围,似乎被一种不易察觉的窃窃私语所打破。隔着薄薄的墙壁,他能隐约听到邻家妇人压低的交谈声,偶尔夹杂着“井”、“省力”、“韩家”之类的词语片段。当他偶尔推开窗透气时,路过巷口的几个街坊会下意识地停下话头,投来一种混合着好奇、探究甚至是一丝莫名敬畏的目光,与往日那种纯粹的漠视或怜悯截然不同。
这种微妙的变化让韩禧有些不适,仿佛自己成了玻璃缸里的鱼。他意识到,消息传得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这让他刚刚平复的心情,又泛起一丝波澜。
果然,傍晚时分,他正就着咸菜喝粥,虚掩的房门被敲响了。
来的是同住陋巷、以拉黄包车为生的王老五。他脸上堆着略显局促的笑容,身上还带着街上的汗味和尘土气。 “禧……禧哥儿,”王老五搓着手,称呼不自觉地变得客气了些,“听说……听说你帮村西头李老栓弄了个宝贝,打水省老鼻子劲儿了?真的假的?”
韩禧放下粥碗,请他进来。王老五却只肯站在门口,似乎怕踩脏了地面。 “算不上宝贝,就是瞎琢磨了个土法子,能省点力气。”韩禧谦虚道,心里却提防着。
“哎呀,真是厉害!”王老五竖起大拇指,眼神热切,“你看……俺们这巷口那口公用水井,也挺深的,平时打水也费劲……你能不能……也帮着瞅瞅,看看能不能也弄一个?大家伙儿都念你的好!”他身后,隐约还有几个邻居在探头探脑。
韩禧心中一凛。帮忙是好事,但他深知“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而且,材料钱谁出?工时怎么算?一旦开了免费帮忙的口子,后续恐怕难以收拾。
他正斟酌着如何回应,巷子口又传来一个略显油滑的声音:“哟,王老五,你也来求韩小哥帮忙啊?”
来人是附近一个小茶馆的伙计,名叫阿贵,消息灵通,最是伶俐。他挤开王老五,对着韩禧笑嘻嘻地说:“韩小哥,了不得啊!现在外面都在传你呢!说你是鲁班爷再世!我们掌柜的听了都好奇,想请你啥时候得空去喝茶,顺便……看看我们后院那口浇花井是不是也能改改?”
接连而来的请求,让韩禧有些应接不暇。他意识到,事情的发展似乎正滑向一个他未曾预料的方向。
送走了王老五和阿贵(他均以“材料难寻、还需琢磨”为由暂时搪塞过去),韩禧闩上门,背靠着门板,心情复杂。
名声初显,带来的不全是喜悦,更有沉甸甸的压力和潜在的麻烦。他改良农具的初衷,一是验证自身价值,二是指望能换点实实在在的粮食或微薄的收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而不是成为免费的技术义工,甚至卷入更复杂的邻里关系或利益纠葛之中。
他清楚地知道,那套装置虽然原理简单,但搜寻材料、加工零件都花费了他宝贵的资金和精力。三角洋钿几乎耗尽,那枚康熙通宝也抵了出去。无偿推广,他根本负担不起。
但完全拒绝,又可能被指责为自私、拿乔,刚刚获得的一点好名声可能瞬间转化为怨怼。
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可以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将其视为一种交换?用技术换取报酬,哪怕是极微薄的报酬,如几个鸡蛋、几斤杂粮,或者……在未来可能需要的某些帮助?这样既体现了技术的价值,也不至于让求助者觉得完全无法开口。
而且,他敏锐地感觉到,来找他的,目前还都是底层的穷苦人,真正有财力的人或许还在观望,或者有别的打算。比如田间围观时看到的那两个眼神审视的富农模样的人。
正当他思绪纷乱之际,窗外又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停在了他的门口。这一次的脚步声很轻,带着几分犹豫。
韩禧警惕地透过门缝向外看去。
月光下,站着的竟是翠姑。她手里提着一个小小布袋,脸上带着些许不安和羞涩,低声道:“韩…韩家哥哥,你睡了吗?奶奶……奶奶让我给你送点新磨的豆面来,说谢谢你昨天……昨天那个新奇玩意儿,看着就厉害。”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奶奶还说……巷子里要是有人来找你麻烦,或者让你白干活,你别硬撑着,可以……可以到我家来躲躲清静。”
韩禧愣住了。看着翠姑手中那袋并不值钱却情意深重的豆面,听着韩婆婆那质朴却充满关怀的叮嘱,一股暖流骤然冲散了心中的焦虑和算计。
在这个冷漠而现实的世界里,这份来自邻居的、不带功利的善意,显得如此珍贵。
他打开门,接过那袋还带着微温的豆面,真诚地道谢:“谢谢阿婆,谢谢翠姑妹子。替我告诉阿婆,我心里有数。”
翠姑点点头,飞快地抬眼看了他一下,又低下头,转身像只受惊的小鹿般跑回了自家院子。
韩禧站在门口,握着那袋豆面,望着隔壁窗棂透出的微弱灯光,心中己然有了决断。
明天,或许会有更多的人找上门来。他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偿付出。他需要制定一个简单的“规则”,用一种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保障自身利益的方式,来应对这悄然传开的名声所带来的影响。
而韩婆婆家的小院,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咨询点”?
下章预告:名声初显,求助者与试探者接踵而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困扰。韩禧在权衡之后,决定不再被动应对。次日,当更多的乡邻循声而来时,他们发现陋巷深处的韩家小子,似乎有了一套新的章法。韩家小院,乡邻请教改良之法显名声,一场关于技术、人情与微小交易的实践,即将拉开序幕。
作者“金陵痞帅”推荐阅读《烽火归途,1937》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