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1章 韩家小院,乡邻请教改良之法显名声

小说: 烽火归途,1937   作者:金陵痞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烽火归途,1937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时间:1937年6月23日,清晨至午后

地点:玉环县城,陋巷韩家小院及巷口公用水井旁

引子:昨日傍晚,翠姑送来的那袋温热豆面,像一粒火种落在韩禧心底。伴着隔壁窗棂透来的微弱灯光,他攥着布袋在门口立了许久——既想守住改良农具换生计的初衷,又不忍辜负乡邻的期待,更记挂着韩婆婆那句质朴的关怀。最终,他在心里敲定了应对之法:以“技术换物资”为规矩,先从巷口那口公用水井改起,既立住分寸,也让大家看到实在好处。天刚蒙蒙亮,他便翻找出剩下的半截粗麻绳和几块废木料,在小院里摆弄起来,等着街坊们上门。

清晨的露水还沾在院角的杂草上,韩禧刚把废木料搭成简易支架,院门外就传来了轻响。他抬头一看,是王老五,身后还跟着两个同巷的汉子,一人手里提着半袋糙米,一人抱着一小捆干柴,脸上都带着拘谨的笑。

“禧哥儿,起这么早啊?”王老五搓着手,把糙米往门槛边挪了挪,“俺们琢磨着,改水井肯定要费力气,这糙米是俺家婆娘筛出来的新米,干柴也是晒透的,你别嫌弃。”旁边的汉子也连忙点头:“是啊韩小哥,往后俺们打水省了劲,多的力气都能多挣点嚼谷,这点东西算不得啥。”

韩禧看着门槛边的糙米和干柴,心里松了口气——看来大家心里都有数,没把他的帮忙当理所当然。他连忙侧身让他们进来:“各位叔伯客气了,都是街坊,互相帮衬应该的。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改水井需要的铁钩和粗绳我这儿不够,要是有人家能凑出这些物件,咱们今天就能动手。”

这话刚落,院门外又传来了脚步声,是阿贵,身后跟着茶馆的两个学徒,手里竟抬着一个竹编食盒。“韩小哥,俺们掌柜的听说你要改巷口的水井,特意让俺送点东西来!”阿贵掀开食盒,里面是西个白面馒头和一小碟咸菜,“掌柜的说了,你这是帮大家伙儿办好事,茶馆里虽不宽裕,但管顿早饭还是能行的。另外,俺们茶馆后院有盘旧铁犁,拆下来的铁条能打钩子,俺这就回去让人拆!”

韩禧没想到阿贵来得这么快,还带了白面馒头——这在陋巷里可是稀罕物。他连忙推辞:“馒头太贵重了,我这儿有杂粮粥就行。”阿贵却把食盒往石桌上一放,摆手道:“韩小哥别跟俺客气!你要是把水井改好了,俺们茶馆伙计打水也方便,掌柜的还说,往后你要是得空去茶馆,茶水免费!”

说话间,小院里己经聚了七八个人,有提着鸡蛋的妇人,有扛着木板的老木匠,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韩婆婆,也拄着拐杖站在院门口,翠姑跟在她身后,手里还拿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半碗腌萝卜。“禧哥儿,”韩婆婆声音虽轻,却让喧闹的小院瞬间静了下来,“老婆子活了几十年,知道‘亲兄弟明算账’的理。你帮大家改水井,不能让你白受累。翠姑这腌萝卜是去年冬天腌的,脆得很,你就着馒头吃。另外,改井的时候要是需要搭把手,喊一声,老婆子虽老,递个东西还是能行的。”

韩禧看着满院的人——有扛着木料的汉子,有捧着吃食的妇人,还有站在门口撑腰的韩婆婆,鼻尖忽然有点发酸。在现代社会见多了利益纠葛,他本以为民国陋巷里的人情会更凉薄,却没想到大家都揣着一份实在:你肯出力帮衬,我就愿意拿出家底回报。他定了定神,拿起院角的木炭,在院墙上画了个简易的水井改良图:“大家看,这是我琢磨的法子——在井边搭个三角支架,上面装个滑轮,再用粗绳拴上带铁钩的水桶。这样打水的时候,不用再把身子探进井里使劲拽,拉绳子的时候能省一半力气,老人小孩也能打得动水。”

众人凑过来看,老木匠眯着眼睛指着木炭画的支架:“韩小哥,这支架得用硬木才撑得住,我家里有块老槐木,是前几年拆旧屋剩下的,我这就回去扛来,刨平了就能用。”旁边的妇人也点头:“俺家男人前几天修船,剩了段粗麻绳,比你这半截绳结实,我回去拿!”

不到半个时辰,改水井需要的材料就凑齐了:老木匠扛来的老槐木,妇人拿来的粗麻绳,阿贵让人拆来的铁犁条,还有王老五从家里翻出的旧铁钩。韩禧指挥着汉子们在巷口水井旁搭支架,老木匠拿着刨子把槐木刨得光滑,翠姑则蹲在旁边,把大家带来的馒头和腌萝卜分给干活的人,韩婆婆坐在水井边的石头上,时不时提醒一句“小心脚下”“慢着点抬”。

太阳升到头顶时,三角支架终于搭好了。韩禧把粗绳穿过滑轮,一头拴上铁钩,挂住水桶,对王老五说:“王叔,你试试,看是不是省力。”王老五挽起袖子,双手握住绳子往下拉——往常他打水要憋得脸通红,今天绳子一拉就动,水桶顺着井壁往下滑,没一会儿就盛满了水,他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把水桶拉了上来,水还没洒出来多少。

“真省力!真省力啊!”王老五举着水桶哈哈大笑,“往常俺打水要歇两回才能把水缸装满,今天这力道,装三缸都不费劲!”旁边的人都围过来试,不管是年轻汉子还是中年妇人,拉着绳子都一脸惊喜:“可不是嘛!这比原先省太多劲了!”“韩小哥这脑子真是灵,这法子太实用了!”

韩禧站在旁边看着,心里也踏实了——这第一桩“技术交易”成了,既换来了糙米、干柴和吃食,又在乡邻间立住了规矩。他正想开口说接下来的打算,巷口忽然传来了马蹄声,一个穿着绸缎马褂的男人骑着马停在路边,身后跟着两个挑着担子的伙计,眼睛首勾勾地盯着水井旁的支架。

王老五刚打满一桶水,见了那男人,脸色忽然变了,拉了拉韩禧的袖子:“禧哥儿,这是东头粮行的张老板,平时仗着有几个钱,眼高于顶的,他怎么来了?”

韩禧心里一紧——他昨天就想到,真正有财力的人早晚会找上门,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张老板从马上下来,手里把玩着玉扳指,走到支架旁绕了一圈,又看了看正在打水的妇人,才转向韩禧,语气带着几分审视:“你就是那个改良农具的韩家小子?”

韩禧点点头,没主动搭话——他摸不准张老板的来意,是想请他改农具,还是觉得这支架碍了他的眼?

张老板却忽然笑了,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元,放在韩禧手里:“韩小哥,我粮行后院有三口井,还有十多辆运粮的独轮车,车把沉得很,伙计们推起来费劲。你要是能把井和独轮车都改了,这银元是定金,改完了我再给你两块,另外还管你一个月的饭,怎么样?”

这话一出,周围的街坊都愣住了——一块银元够寻常人家过半个月,张老板一出手就是定金,还管一个月饭,这可是天大的好处。王老五忍不住扯了扯韩禧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快答应”的意思。

韩禧握着手里的银元,指尖能感觉到银元的冰凉和纹路——这比他预想的报酬多太多了,要是接了这活,至少两个月不用愁粮食。可他转念一想,粮行的井和独轮车比巷口的公用水井复杂,需要的材料更多,而且张老板看着精明,万一改完了耍赖不给钱怎么办?

他正琢磨着怎么回应,张老板又开口了:“韩小哥放心,我张某人在玉环县城开了三年粮行,从不欠人钱财。你要是今天能跟我去粮行看看,咱们当场定好章程,我再让伙计给你送五十斤糙米到你家,怎么样?”

韩禧看着张老板的眼睛,又看了看旁边韩婆婆投来的鼓励目光,心里有了主意——先去粮行看看情况,定好书面章程,再要一部分糙米当预付款,这样既稳妥,也能解了眼下的粮食急。他刚要开口答应,却听见巷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着张老板喊道:“张老板!不好了!西头李家村的人听说您要请韩小哥改农具,他们也带着粮食来了,说要请韩小哥先去改他们村的水车!”

张老板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韩禧也愣住了——他原本以为只是改改水井和独轮车,没想到竟引来了外村人的注意。看着涌到巷口的李家村村民,再看看手里的银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技术”,似乎比想象中更抢手,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复杂的选择:是先接张老板的粮行活,还是先帮李家村改水车?两边的报酬都很丰厚,可一旦选错,说不定会得罪人。

他站在水井旁,看着围着他的乡邻、张老板和李家村的村民,手里的银元仿佛有千斤重——这个选择,不仅关乎眼前的粮食,更关乎他往后在玉环县城立足的根本。

下章预告:韩禧站在巷口,一边是粮行张老板的银元与承诺,一边是李家村村民带来的满袋杂粮,两边都等着他点头。最终,他咬着牙做了选择,却没料到,这一选竟引来了新的麻烦——改水车需要的桐油和硬木在县城里紧俏,几家杂货铺都被人提前订走了。回到破屋,他对着桌上的糙米和银元发呆,第一次认真思量:要想在这乱世里安稳活下去,光靠零散帮人改农具不够,得用技艺换一份长期稳定的粮食来源,可这条路,该怎么走?

作者“金陵痞帅”推荐阅读《烽火归途,1937》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烽火归途,1937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