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17日,午后至傍晚
地点:玉环县征兵处院内休息亭、东侧征兵办公室、北侧装备整理区、西侧通信站
引子:午后的阳光透过休息亭的木栏,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韩禧攥着刚整理好的“补充团信息清单”,指尖因反复而沾了些铅笔灰——清单上“第1营伤亡”的字样像根刺,扎得他心口发紧。不远处,张军官正靠在亭柱上抽烟,军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指尖的烟卷在阳光下明灭。韩禧心里清楚,刚才那封“提前支援第1营”的电报,不是“选择题”,而是前线弟兄用命催来的“紧急令”——可提前出发意味着后勤组的草药还没分类、运输组的路线没踩实,甚至连通信兵陈小弟都没见过面,这么仓促出发,会不会给队伍带来风险?他抬头望向坎门的方向,海风裹挟着隐约的海浪声吹来,像是在催促,又像是在叹息。
“韩文书,想啥呢?”张军官掐灭烟蒂,走到石桌旁坐下,顺手拿起韩禧的清单看了看,“补充团的情况摸得挺清楚,看来你是真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了。”
韩禧收起思绪,给张军官倒了杯凉白开:“张长官,您跟我说实话,第1营的伤亡到底有多严重?总部为啥这么急着调我们过去?”他知道张军官在前线待过,肯定比自己更清楚真实战况,与其猜来猜去,不如首接问明白——只有知道了风险,才能跟队员们说清楚,也才能做好应对准备。
张军官接过水杯,喝了一口,眼神沉了下来:“我早上跟补充团的老战友通了电话,第1营上周在大麦屿跟日军的汽艇队交过手,日军有重机枪,还有迫击炮,咱们这边只有轻武器,光是冲锋就伤亡了二十多个弟兄。现在他们守着大麦屿的码头,要是丢了码头,坎门的补给线就断了,到时候别说第8连,整个补充团都得被困在滩涂里。”
韩禧的手猛地攥紧了杯子,冰凉的杯壁硌得掌心发疼。他想起运输组吴根生说的“大麦屿是补给必经之路”,要是码头丢了,他们就算到了坎门,也拿不到弹药和粮食,到时候别说支援,自己的队伍都可能陷进去。“那总部就没给第1营派增援吗?比如重机枪或者迫击炮?”
“哪有那么容易?”张军官苦笑一声,“第三战区的主力都在准备防御,重武器优先给了淞沪方向(虽然还没开打,但总部己经在调兵),补充团能拿到三挺轻机枪,己经算‘照顾’了。现在能调的,只有你们这些刚编好的队伍——你们是玉环本地人,熟悉地形,又带着后勤和医疗组,既能帮忙运弹药,又能救伤员,比从外地调兵过来管用多了。”
韩禧沉默了——张军官的话戳中了关键:他们的优势不是“能打”,而是“能补”。前线缺的不仅是扛枪的人,更是能把弹药送上去、能把伤员救下来的人。他想起林小顺手里的绷带、王大勇肩上的粮袋,忽然觉得,提前出发或许不是“风险”,而是他们这支队伍真正的“价值”——要是连后勤都跟不上,前线的弟兄就算再能打,也撑不了多久。
“张长官,我有个请求。”韩禧抬起头,眼神坚定,“我同意提前出发,但我需要三个小时——让后勤组把草药分类打包、运输组确认两条备用路线、医疗组跟通信站对接一下,看看能不能借两台手摇发电机(给陈小弟备用),还有,我得跟队员们开个会,把情况说清楚,不能让他们稀里糊涂地去前线。”
张军官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我还以为你要跟我讨价还价,没想到你这么干脆。三个小时够不够?不够我再跟总部说,多给你一个小时。”
“够了!”韩禧站起身,把清单折好放进兜里,“我现在就去安排,傍晚五点在装备整理区集合,六点准时出发!”
他刚走出休息亭,就看见周明远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韩禧哥,您让我找的潮汐表找到了!是老渔民给的,上面标了坎门滩涂未来三天的涨潮退潮时间,还有红树林里的暗礁位置,您看看!”
韩禧接过布包,里面是一张泛黄的油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七月十八日:涨潮辰时(7-9点),退潮申时(15-17点);红树林北侧有三处暗礁,退潮时露出,可设伏……”字迹虽然潦草,却标注得格外详细,比地图还实用。“太好了!你把这个交给吴根生,让他带着运输组按潮汐表规划路线,避开涨潮时段,另外让他多带两把铁锹,万一遇到淤泥陷车,能挖着走。”
“好!我这就去!”周明远拿着油纸,快步往运输组的方向跑。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烽火归途,1937韩禧又转身往医疗棚走,刚到门口,就看见林小顺蹲在地上,正把草药按“止血、清热、消炎”分类,每个类别都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做了标记。“林小顺,别分类了,把草药都装进防水布包里,按‘每人一份急救包’的标准分,另外把酒精和消炎药都放进木箱,用稻草垫好,别路上摔碎了。”
林小顺抬起头,眼里满是疑惑:“韩文书,不是明天出发吗?怎么突然要打包?”
韩禧在他身边蹲下,把第1营的情况和提前出发的决定说了一遍,语气尽量平静:“前线的弟兄等着弹药和草药,咱们得快点过去。你怕不怕?”他知道林小顺年纪小,又是第一次上战场,不能瞒着他风险,得让他自己做决定——要是他想留下,自己绝不会勉强。
林小顺手里的草药顿了一下,随即用力摇头:“我不怕!我爹说,救死扶伤是郎中的本分,前线的弟兄比我更危险,我能帮他们包扎,是我的福气。我现在就打包,保证耽误不了出发!”他说着,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原本有些颤抖的手,此刻竟稳了不少。
韩禧心里一暖,拍了拍林小顺的肩膀:“好样的!等打完仗,我请你吃玉环的鱼丸,让你爹也尝尝。”
安抚好医疗组,韩禧又去了装备整理区——马老三正带着战斗组的队员检查步枪,有的在擦枪栓,有的在试刺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认真。“韩禧哥,听说要提前出发?”马老三看见他,放下手里的枪走过来,“俺们都准备好了,枪擦干净了,子弹也压满了,随时能走!”
“你们倒是积极。”韩禧笑着点头,却还是叮嘱道,“别光顾着准备打仗,也把干粮和水带够——路上可能要走夜路,饿着肚子可打不了仗。另外,让弟兄们把刺刀都磨锋利点,日军的皮靴厚,钝刺刀扎不进去。”
“放心吧!”马老三拍着胸脯,“俺让弟兄们每人带两包干粮,一壶水,刺刀都磨得能反光!到了大麦屿,俺第一个冲上去,杀两个鬼子给您看看!”
韩禧刚想再说几句,就看见通信站的工作人员领着一个青年走过来,青年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胸前别着“补充团通信兵”的徽章。“韩文书,这位就是陈小弟,补充团派来的通信兵,提前过来跟您汇合。”
陈小弟赶紧上前,敬了个军礼:“韩队长,您好!我带了两台手摇发电机,还有五卷电线,保证能跟补充团的营部保持联系,绝不会断了信号!”他说话语速很快,眼里满是朝气,看起来比林小顺还小几岁,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韩禧回了个军礼,接过陈小弟手里的发电机检查了一下——机身虽然有些旧,但零件齐全,摇柄也能正常转动。“陈小弟,路上辛苦你了。咱们今晚走夜路,发电机得小心保管,别磕着碰着,到了大麦屿,还得靠它跟营部联系呢。”
“您放心!”陈小弟把发电机抱在怀里,像是抱着宝贝,“我爹是修收音机的,我从小就跟着他学修电器,这发电机要是出了问题,我保证半个时辰内修好!”
傍晚五点,所有队员都在装备整理区集合完毕:战斗组二十五人,每人扛着步枪,背着干粮和水;后勤组十人,吴根生带着运输组扛着弹药箱和粮食袋,林小顺带着医疗组提着草药包和急救箱;通信兵陈小弟背着发电机,手里拿着电线卷。韩禧站在队伍前,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有马老三的黝黑爽朗,有周明远的认真细致,有林小顺的倔强坚定,还有王大勇的憨厚踏实。他忽然觉得,虽然出发仓促,但有这些弟兄在,再大的风险,他们也能一起扛过去。
“弟兄们!”韩禧的声音在傍晚的院子里回荡,“咱们今天提前出发,不是‘赶时间’,是去救前线的弟兄,是去守咱们玉环的补给线!路上可能会遇到日军的巡逻队,可能会走难走的夜路,甚至可能会受伤,但我向你们保证,只要我韩禧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咱们不仅要去支援,还要活着回来,跟乡亲们报平安!”
“活着回来!报平安!”队员们齐声高喊,声音震得旁边的树枝都轻轻颤动。路过的征兵处工作人员都停下脚步,有的递来手电筒,有的塞来几个馒头,眼里满是敬佩——他们知道,这些人不是去“当兵混饭”,是去用命守护家乡。
六点整,韩禧带着队伍,在张军官的目送下,走出了征兵处的大门。傍晚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坚定的线,连接着后方的家乡,和前方的战场。陈小弟走在队伍中间,己经开始调试发电机,“嗡嗡”的电流声混着队员们的脚步声,在暮色里格外清晰。韩禧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那张老渔民给的潮汐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一定要赶在涨潮前到达大麦屿,一定要把弹药和草药送到第1营弟兄的手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