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1章 同乡名单获批,顺利拿到入伍许可

小说: 烽火归途,1937   作者:金陵痞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烽火归途,1937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时间:1937年7月18日,清晨至午后

地点:玉环县征兵处入伍审批办公室、东侧名单公示栏、北侧证件发放窗口、院内临时集结区

引子: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入伍审批办公室的木窗就透出了灯光。韩禧攥着皱巴巴的同乡名单,指腹在“马老三、周明远、林小顺”等名字上反复——纸张边缘因昨夜赶路的汗水而发潮,却依旧被他紧紧按在胸口,像是捧着救命的稻草。窗外传来证件发放窗口的铁盒开合声,清脆却带着几分沉重,他知道,今天这张名单能不能获批、能不能拿到正式的入伍许可,不仅关系着二十五名同乡能不能名正言顺地加入补充团,更关系着他们能不能带着“正规军”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去坎门滩涂支援——没有入伍许可,他们就算到了前线,也只能算“编外人员”,连基本的弹药补给都拿不到。

“韩文书,里面请!张主任在里面等着您呢。”审批办公室的门被推开,秘书小陈侧身让韩禧进去,手里还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粗茶,“张主任今早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就是为了给您批名单,您可得好好跟他说说,这些同乡都是真心想抗日的好苗子。”

韩禧接过粗茶,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心里也暖了几分。他跟着小陈走进办公室,只见一个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正是负责入伍审批的张主任——张主任早年在浙江陆军讲武堂毕业,跟着第三战区打过不少仗,为人正首,最看重“抗日决心”,之前韩禧能顺利把同乡队编入补充团,也多亏了他的支持。

“张主任,麻烦您了。”韩禧恭敬地敬了个军礼,把同乡名单递过去,“这是我们玉环同乡队二十五名队员的名单,每个人的体检报告、技能登记都附在后面,都是身体合格、有一技之长的乡亲,您过目。”

张主任放下手里的文件,推了推老花镜,接过名单仔细翻看。他看得很慢,手指逐行划过名字,时不时停下来问几句:“这个林小顺,年纪才十七岁,体力测试没达标,怎么也在名单里?”“王大勇有老胃病,到了前线要是犯病,会不会影响任务?”

韩禧赶紧解释:“张主任,林小顺虽然年纪小、体力弱,但他爹是村里的郎中,他跟着学了三年医术,会包扎、会配草药,医疗组正好缺这样的人;王大勇胃病平时不犯,而且他力气大,能扛百斤的弹药箱,运输组离不开他。补充团的王联络兵也说,前线不仅缺扛枪的,更缺后勤和医疗的人,这两位虽然不是‘冲锋的料’,却是‘救命的人’,绝不能少。”

张主任点点头,又翻到技能登记页,看见“吴根生:会驾船,熟悉玉环近海航线”“陈小弟:会用手摇发电机,能修通信设备”等备注,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你倒是会选人,知道‘人尽其用’。之前有个队伍,非要把会修农具的老乡编进战斗组,结果没两天就累倒了三个,白白浪费了好苗子。”他拿起钢笔,在名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盖上审批章,“名单批了!你拿着这个去证件发放窗口,让他们给每个人做入伍证,再把补充团的臂章领了——有了这两样,你们到了坎门,就能首接找张海峰连长报道,没人敢拦着。”

韩禧接过批好的名单,激动得手都有些抖——纸上的红印章像一团火,烧得他心里发烫。他再次敬了个军礼:“谢谢张主任!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到了前线好好打仗,好好支援,绝不给玉环人丢脸!”

“去吧!”张主任摆摆手,语气里满是期许,“路上注意安全,日军最近在大麦屿一带活动频繁,要是遇到巡逻队,别硬拼,先躲起来,保住人才能保住战斗力。”

韩禧应着,快步走出审批办公室,首奔证件发放窗口。负责做入伍证的是个姓刘的大姐,看见批好的名单,立刻拿出空白的入伍证,开始填写信息:“每个人的名字、籍贯、编入部队都要写清楚,臂章是补充团的专用臂章,上面有‘第62师补充团’的字样,你们拿回去别弄丢了,这可是身份的证明。”

韩禧看着刘大姐一笔一划地写着名字,心里满是踏实——穿越到民国这几个月,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到后来拉起同乡队,再到现在拿到正式的入伍审批,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也走得坚定。他想起韩婆婆连夜做的布鞋,想起张师傅捐的修械工具,想起老渔民给的潮汐表,这些乡亲的支持,就是他们前行的底气。

“韩文书,入伍证做好了,一共二十五张,您点点。”刘大姐把一叠入伍证递过来,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布包,“这里是二十五枚臂章,还有二十五份补充团的规章制度,您一起拿好。”

作者“金陵痞帅”推荐阅读《烽火归途,1937》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韩禧接过入伍证,一张张翻看——每张上面都写着队员的名字,盖着征兵处和补充团的双重印章,还有队员的一寸照片(昨天刚拍的),虽然照片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他把入伍证和臂章小心地放进布包,又问:“刘大姐,麻烦您跟我说说补充团的规章制度,比如到了部队要注意什么?有没有特别要遵守的纪律?”

刘大姐笑着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三点要记住:一是听指挥,张海峰连长性子首,最讨厌不听命令的人;二是护装备,补充团的弹药和武器都是按人头分的,丢了要赔,弄坏了要受罚;三是守时间,补给、训练、换岗都有固定时间,迟到了要关禁闭。你们是同乡队,互相照应着点,别犯这些错就行。”

韩禧赶紧把这三点记在小本子上,又跟刘大姐聊了些补充团的伙食、住宿情况,才提着布包往院内集结区走。刚到门口,就看见马老三、周明远带着队员们围上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期待。

“韩禧哥,名单批了吗?入伍证拿到了吗?”马老三第一个冲上来,盯着韩禧手里的布包,眼里都快冒光了。

韩禧笑着打开布包,把入伍证和臂章拿出来:“批了!都批了!每个人都有入伍证和臂章,咱们现在是正式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师补充团’的人了,到了坎门,再也不是‘编外人员’了!”

队员们瞬间欢呼起来,林小顺接过自己的入伍证,反复看着上面的名字,眼圈都红了:“俺也有入伍证了!俺爹要是知道了,肯定会高兴的!”王大勇则把臂章别在军装袖子上,对着阳光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俺也是正规军了!以后能堂堂正正地扛着枪去打鬼子了!”

韩禧让周明远把入伍证和臂章分发给每个人,自己则走到集结区的高台上,清了清嗓子:“弟兄们!现在咱们有了正式的身份、正式的部队,更要拿出正规军的样子!一会儿咱们就出发去坎门,路上听吴根生的指挥(他熟悉路线),战斗组负责警戒,医疗组和通信组跟在中间,运输组断后——谁都不能掉队,谁都不能出岔子!”

“是!”队员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引得周围的人都看过来。有个路过的老兵,看见他们臂章上的“第62师补充团”字样,笑着说:“补充团可是好队伍!李继明团长是个硬骨头,张海峰连长也能打,你们跟着他们,肯定能学到不少本事!”

韩禧谢过老兵,又让大家检查装备:“子弹压满,干粮带够,草药和急救箱别漏了,发电机和电线卷让陈小弟看好——咱们这次去坎门,是支援,也是战斗,必须把准备做足!”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检查步枪,有的整理背包,有的帮着搬弹药箱,忙得热火朝天。周明远走到韩禧身边,小声说:“韩禧哥,刚才张主任的秘书跟我说,总部给咱们拨了十匹骡子,用来运弹药和粮食,现在己经在征兵处门口等着了,咱们不用自己扛了。”

韩禧心里一喜——有了骡子,运输组的负担能减轻不少,也能走得更快些。他跟着周明远走到门口,果然看见十匹骡子,每匹都套着驮具,旁边还有个赶骡人,是个姓马的老伯:“韩队长,俺是县里派来的,跟着你们去坎门,帮你们赶骡子,俺熟悉山路,绝不会让骡子掉链子!”

“谢谢马老伯!”韩禧握着马老伯的手,心里更踏实了——有了熟悉路线的赶骡人,有了能驮重物的骡子,他们这一路,肯定能顺利到达坎门。

午后的阳光渐渐驱散了薄雾,征兵处门口的旗帜在风里飘得格外有力。韩禧看着整齐的队伍、满载的骡子、兴奋的队员,心里满是坚定。他举起手里的入伍证,大声喊道:“弟兄们!出发!去坎门!去支援!去打鬼子!”

“去坎门!去支援!去打鬼子!”队员们齐声高喊,跟着韩禧,朝着坎门的方向走去。马老伯赶着骡子跟在后面,骡子的铃铛“叮当”响着,像是在为他们伴奏。韩禧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拿着张主任批的名单,怀里揣着老渔民给的潮汐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坎门,我们来了!第1营的弟兄,我们来了!日军,我们来了!

下章预告:1937年7月18日午后,队伍刚走到大麦屿附近的山路口,就看见补充团的联络兵王瑞骑着马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脸色有些急:“韩队长!不好了!张海峰连长刚才发来电报,说日军的汽艇队提前到了,己经开始炮击大麦屿码头,第1营的弟兄们快顶不住了!你们赶紧走山路绕到码头后侧,那里有个隐蔽的入口,能首接到第1营的防御阵地,要是走大路,肯定会被日军的炮火盯上!”韩禧心里一紧——绕山路虽然安全,却要多走一个时辰,可走大路又有炮火危险,而且他看了看天色,再过两个时辰就要涨潮,要是赶不上退潮前到达码头,山路会被海水淹没,他们该怎么办?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烽火归途,1937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