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18日,午后至傍晚
地点:大麦屿山路隐蔽山洞、山洞外礁石区、赶潮路入口、码头后侧隐蔽通道
引子:午后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钻进灌木丛,韩禧盯着不远处日军巡逻队的钢盔反光,指尖因攥紧步枪而泛白。赵老伯说的“隐蔽山洞”就在前方二十米处,洞口被藤蔓遮掩着,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而“赶潮路”的入口藏在礁石群后,涨潮时海浪会漫过礁石边缘,稍不留神就会被卷进海里。同村的郑劼己经悄悄牵起骡子往山洞方向挪,陈标则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赶潮路的大概路线——这两个发小,不用他多说就知道该做什么,可越是这样,韩禧心里越纠结:躲进山洞能避过巡逻队,却要冒走赶潮路的险;若硬拼巡逻队,一旦枪声引来日军大部队,不仅支援任务泡汤,二十五名弟兄的命都可能搭进去。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太阳己经西斜,离涨潮只剩不到一个时辰,时间根本不允许他再犹豫。
“韩禧哥,山洞能容下所有人和骡子!我刚摸过去看了,洞口窄但里面宽,还能挡住海风。”郑劼猫着腰跑回来,黝黑的脸上沾了些泥土,却眼神明亮,“巡逻队离咱们还有五十米,再等两分钟,就能趁他们转弯时躲进去!”
韩禧没立刻回答,而是看向赵老伯:“赵老伯,赶潮路到底有多危险?礁石滑不滑?海浪最大的时候能漫到哪里?”他必须把风险问清楚,才能跟队员们交底——这不是“要不要冒险”的问题,而是“怎么把风险降到最低”的问题。
赵老伯压低声音,用竹杖在地上画了个礁石的形状:“赶潮路有三段礁石,第一段最安全,涨潮时海水只漫到脚踝;第二段有几块暗礁,得踩着特定的石头走,走错一步就会掉进海里;第三段离码头最近,海浪最大,能漫到膝盖,但只要抓紧旁边的岩石,就能过去。我走了三十年,闭着眼都能走,只要你们跟着我,别慌,就不会出事。”
韩禧心里有了底——赵老伯的经验就是最大的保障。他转头看向队员们:“马老三,你带三个战斗组的弟兄断后,等我们都进了山洞,你们再跟进来,别让巡逻队发现痕迹;林小顺,把急救箱打开,提前备好绷带和止血药,万一有人在礁石上滑倒受伤,能立刻处理;陈标,你跟在赵老伯后面,把每块要踩的礁石都做个标记,让后面的弟兄能看清。”
“是!”队员们齐声应道,没有一个人犹豫。马老三立刻把子弹压满枪膛,眼神警惕地盯着巡逻队的方向;林小顺蹲在地上,快速把绷带卷成小卷,放进随身的布包里;陈标则从口袋里掏出几小块红色石头——这是他早上在山路上捡的,正好能当标记用。
“走!”韩禧低喝一声,率先往山洞方向挪。郑劼牵着第一匹骡子跟在后面,骡子似乎也知道危险,脚步轻得几乎没声音。赵老伯走在队伍侧面,用竹杖拨开挡路的藤蔓,为大家开辟通道。
此时,日军巡逻队正好走到山路转弯处,背对着山洞方向。韩禧抓住机会,挥手让队员们加快速度。二十五个人、十匹骡子,在藤蔓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钻进了山洞。最后,马老三带着三个弟兄也退了进来,还顺手用藤蔓把洞口重新遮掩好。
山洞里一片漆黑,只有洞口透进的微光。韩禧让陈标拿出火柴,点燃了一根火把(出发前特意准备的)。火光中,大家才看清山洞的模样——大概有两间屋子那么大,地面还算平整,角落里还有一堆干柴,应该是之前渔民躲避风雨时留下的。
“大家先歇五分钟,喝点水,补充点体力。”韩禧把火把插在地上,从背包里拿出干粮,分给身边的队员,“一会儿走赶潮路,要集中精神,别说话,跟着赵老伯的脚步走,谁都不能掉队。”
郑劼走到他身边,递来一块干粮:“韩禧哥,我刚才摸了摸骡子的蹄子,都挺结实的,就是怕在礁石上打滑,要不要给蹄子裹点布?”
韩禧眼睛一亮——这个细节他还真没考虑到。“好主意!你跟陈标一起,把多余的绑腿布撕成小块,给每匹骡子的蹄子都裹上,能增加摩擦力,不容易打滑。”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陈标负责撕布,郑劼负责裹蹄子,动作麻利得很。林小顺则走到洞口,透过藤蔓的缝隙观察外面的情况:“韩文书,巡逻队己经走过去了,往大路方向去了,咱们可以出发了。”
韩禧点点头,让大家熄灭火把,跟着赵老伯往山洞深处走——原来这个山洞有两个出口,另一个出口正好对着赶潮路的礁石区,不用再绕回山路,能节省不少时间。
走出山洞后门,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的礁石区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赵老伯走到最前面,踩着一块露出海面的礁石,回头对大家说:“都看好了!第一步踩我这块石头,第二步踩左边那块圆的,别踩旁边带青苔的,那上面滑得很!”
韩禧让队员们排成一列,跟着赵老伯的脚步走。他走在队伍中间,一边走一边盯着前面队员的脚步,时不时提醒一句:“小心脚下!那块石头不稳!”“慢点走,海浪要来了!”
同村的陈标走在赵老伯后面,每踩一块礁石,就把手里的红色石头放在上面,方便后面的人辨认。郑劼则牵着最后一匹骡子,走在队伍最后,时不时扶一把差点滑倒的队员。
走到第二段礁石区时,海浪明显变大了。有个叫孙二的队员,不小心踩错了石头,脚一滑,眼看就要掉进海里。韩禧眼疾手快,伸手抓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拉回礁石上。“没事吧?”他问道。
孙二脸色发白,摇了摇头:“没事,谢谢韩文书!刚才没看清,差点就掉下去了。”
林小顺赶紧跑过来,检查了一下孙二的脚踝:“还好没受伤,就是裤腿湿了,一会儿到了码头,赶紧拧干,别着凉了。”
赵老伯也停了下来,等大家都站稳了,才继续往前走:“这段是最险的,大家再坚持坚持,过了前面那块大礁石,就到第三段了,离码头就不远了!”
又走了大概一刻钟,终于到了第三段礁石区。这里的海浪更大,几乎每次涨潮,海水都会漫到膝盖。马老三扛着步枪,走得有些吃力,韩禧走过去,帮他扶着枪托:“再坚持一会儿,到了码头,就能跟第1营的弟兄汇合了。”
马老三咧嘴一笑:“俺没事!就是想着快点到码头,好跟日军打一场,给弟兄们报仇!”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枪声——是码头方向!韩禧心里一紧,加快了脚步:“快!码头那边交火了,咱们得赶紧过去!”
赵老伯也加快了速度,指着前面的一个洞口:“看见没?那个洞口就是码头后侧的隐蔽通道,进去就能到第1营的防御阵地!”
大家精神一振,跟着赵老伯快步走向洞口。郑劼牵着最后一匹骡子,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没让骡子落下半步;陈标收好剩下的红色石头,还不忘把刚才做标记的石头捡起来——怕被日军发现,留下痕迹。
走进隐蔽通道,里面黑漆漆的,只能听见前面传来的枪声越来越近。韩禧让陈标点燃火把,照亮通道。通道不宽,只能容一个人走,大家排成一列,快步往前挪。
走了大概五分钟,通道尽头出现了光亮。韩禧让大家停下,自己先探出头看了看——外面是一个战壕,几个穿着补充团军装的士兵正趴在战壕里,对着码头方向开枪。“是自己人!”他兴奋地喊道,率先跳出通道。
“你们是?”一个士兵警惕地端起枪。
“我们是玉环同乡队,编入第62师补充团第3营第8连,奉命来支援第1营!”韩禧拿出入伍证和臂章,递了过去。
士兵看清臂章上的字样,脸上露出惊喜:“太好了!你们可算来了!李营长正等着支援呢!我带你们去找他!”
韩禧回头,看着队员们一个个跳出通道,郑劼和陈标牵着骡子,林小顺提着急救箱,马老三扛着步枪,每个人虽然疲惫,却眼神坚定。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西堡村出发,到现在抵达坎门码头,他们经历了无数困难,却没有一个人放弃。
跟着士兵往战壕深处走,枪声越来越近,子弹时不时从头顶飞过。韩禧握紧步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到了!接下来,该轮到他们上场了,一定要守住大麦屿码头,守住坎门的补给线!
下章预告:1937年7月18日傍晚,韩禧跟着士兵刚走到第1营的指挥阵地,就看见一个穿着少校军装的中年男人正在地图前指挥,正是第1营营长李达——李营长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参加过北伐战争,实战指挥经验丰富。“你就是韩禧?”李营长抬头看向他,语气急促,“日军的汽艇队还在炮击码头,咱们的轻机枪子弹快用完了,你带的弹药能不能先支援给前线?另外,战壕里有十几个伤员,医疗组能不能立刻去救治?”韩禧刚想答应,就看见陈标跑过来,脸色发白:“韩禧哥,不好了!咱们带来的十匹骡子,有三匹在赶潮路时受了惊吓,刚才进通道时跑丢了,里面还装着一半的弹药和粮食!”韩禧心里一沉——弹药和粮食丢了一半,不仅没法支援前线,自己的队伍也可能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这可怎么办?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