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25日,清晨至上午
地点:补充团刺杀训练场、木质靶区、动作纠正区、实战模拟战壕
引子: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刺杀训练场上己响起整齐的“喝哈”声。韩禧站在训练场边缘,看着新兵们握着木质训练枪,按照李铁柱的指令反复练习突刺——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枪托死死抵在右肩,刺出时身体绷成首线,动作标准却透着僵硬。不远处,王小龙刺出后收枪太慢,木质枪杆撞到身后的沙袋,引得一阵慌乱;李建国则因重心不稳,刺出时差点摔倒。同村的郑劼皱着眉,握紧手里的训练枪:“这么练下去,到了战场上根本来不及反应,日军的刺刀可不会等你收枪。”陈标在训练记录册上快速标注“突刺收枪时间过长”“重心易失”,笔尖划过纸页的力度,透着掩饰不住的担忧。韩禧的指尖无意识着木质枪杆,脑海里闪过穿越前看过的实战刺杀资料——传统突刺追求“标准”,却忽略了战场的“快”与“活”,若不改良,新兵们就算练得再熟,到了实战中也难敌日军。可李铁柱对传统战术极为执着,自己提出的改良方法,会不会被当成“违背章法”的乱来?
“都停!”李铁柱的声音打断了训练,他握着马鞭走到队列前,眉头拧成疙瘩,“练了半个时辰,还是这副样子!收枪慢的像蜗牛,重心稳的不如三岁小孩!你们以为战场上,日军会等你摆好姿势再动手?”
新兵们低下头,没人敢反驳。王小龙涨红了脸,小声说:“报告班长,俺也想快,可一快就控制不住枪,总怕刺不准……”
“怕刺不准就慢慢练?”李铁柱的语气软了些,却依旧严肃,“战场上,你慢一秒,就可能被日军的刺刀捅进胸膛!突刺讲究的是‘稳、准、狠’,你们现在连‘稳’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准’和‘狠’?”
韩禧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等。他握紧训练枪,上前一步敬了个军礼:“李班长,我有个想法,或许能让突刺动作更适合实战。”
李铁柱抬头看向他,眼神里带着审视:“哦?你又有新方法?先说说看,别又是些花架子。”
“不是花架子,是从实战角度改良的突刺动作,”韩禧走到训练场中央,举起木质枪示范,“传统突刺讲究身体绷首、枪托抵肩,可这样收枪时要先回正身体,再拉枪,至少要两秒;我改的方法,把重心往前移,刺出时用腰部发力,枪托不用死抵肩膀,而是轻轻靠在肩窝,这样刺完后,借助腰部回力就能快速收枪,至少能节省一秒。”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完成一次突刺——右脚向前迈出半步,腰部猛地扭转,木质枪“唰”地刺向木质靶,刺中瞬间借助腰部回力,枪杆立刻回弹到胸前,整个过程流畅又迅猛,比传统动作快了近一倍。
“您看,”韩禧指着木质靶上的刺痕,“这样不仅快,而且因为腰部发力,刺力反而更大,也不容易失重心。战场上,日军的突刺讲究‘快刺快收’,咱们只有比他们更快,才能占上风。”
李铁柱盯着韩禧的动作,沉默了片刻,突然说:“你再刺一次,我仔细看看。”
韩禧依言再次示范,这次特意放慢了腰部发力的细节:“刺出时,重心放在前脚掌,腰部像拧毛巾一样发力,带动手臂出枪;收枪时不用刻意回正身体,借助腰部回弹的力气,顺势把枪拉回胸前,这样既快又稳。”
李铁柱的眼神渐渐变了,他接过韩禧手里的训练枪,按照改良后的动作尝试——刺出时,腰部的力量果然让枪杆更有爆发力,收枪时也比之前快了不少。他反复试了几次,脸上露出惊讶:“还真管用!之前总觉得传统动作慢,可没找到问题在哪,原来问题出在发力方式和收枪节奏上。”
陈标赶紧上前,在训练记录册上画出改良动作的示意图,标注“腰部发力点”“重心位置”“收枪节奏”,方便新兵理解。郑劼也兴奋地对身边的新兵说:“俺刚才试了一下,这个动作真的稳!之前刺完总觉得胳膊酸,现在用腰发力,胳膊轻松多了!”
“既然管用,那就按这个方法练!”李铁柱当机立断,让韩禧站在队列前,负责教新兵们改良动作,自己则在队列中巡回纠正,“韩队长,你负责讲解动作要点,我来纠正细节,咱们争取一上午让所有人都掌握!”
韩禧点点头,开始逐点讲解:“首先,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前脚掌稍微用力,把重心往前移,这样方便腰部发力;然后,双手握枪,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枪托轻轻靠在肩窝,不要死抵;刺出时,喊‘哈’的同时,腰部猛地向右转,带动手臂把枪刺出去,刺中目标后,立刻借助腰部回力,把枪拉回胸前,准备下一次突刺。”
新兵们跟着模仿,刚开始还有些不协调——有的腰部发力太猛,差点扭到腰;有的重心没找对,刺出时还是摇晃。韩禧和李铁柱分工合作,韩禧负责整体动作讲解,李铁柱则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单独纠正。
走到王小龙身边,李铁柱发现他总是不敢用腰发力,便按住他的腰:“别怕,慢慢感受,腰部发力不是用蛮力,是像甩鞭子一样,把力气‘甩’到枪尖上。你跟着我喊‘哈’,喊的时候腰跟着转,试试。”
王小龙跟着李铁柱的指令,一边喊“哈”,一边扭转腰部,木质枪杆果然稳稳刺了出去。他惊喜地说:“班长,真的不晃了!而且感觉刺得更有力了!”
李建国则在重心控制上出了问题,韩禧让他踩着一块木板(模拟不稳定的战场地面)练习:“战场上的地面可能有坑洼、有碎石,重心不稳很正常,你现在踩着木板练,找到‘动态平衡’的感觉,就算脚下不稳,也能靠腰部调整。”
练到上午中旬,大部分新兵都掌握了改良动作。李铁柱让新兵们两两一组,进行实战模拟——一人扮演日军,一人扮演我方士兵,在木质靶区进行对抗刺杀。
吴根生和张强一组,吴根生扮演日军,率先刺出,张强按照改良动作,快速收枪后反击,木质枪杆精准抵住吴根生的“胸口”,引得周围新兵阵阵喝彩。李铁柱看着这一幕,对韩禧说:“你这改良方法,比传统动作实用多了!之前模拟对抗,新兵们总是被‘日军’压制,现在能主动反击了,这才是真正的实战训练。”
“主要是您愿意接受新方法,”韩禧谦虚地说,“要是没有您的支持,我也不敢轻易改传统动作。”
上午训练结束前,李铁柱带着新兵们到实战模拟战壕,进行“战壕刺杀”训练——战壕内空间狭窄,传统突刺很难施展,改良后的动作因重心低、收枪快,反而更适合。新兵们在战壕内两两对抗,动作越来越熟练,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实战的锐利。
“韩队长,下午咱们练‘多人协同刺杀’,”李铁柱对韩禧说,“战场上很少是一对一的对抗,大多是两三个打一个,咱们得让新兵们学会互相掩护、配合刺杀,这样才能应对日军的小队进攻。”
韩禧点点头,让陈标把“多人协同刺杀”的战术要点记在训练记录册上:“下午训练前,咱们先画个战术示意图,把‘掩护位’‘主攻位’‘补刀位’标清楚,让新兵们知道自己该站在哪、该什么时候出手。”
郑劼也补充道:“俺觉得还得模拟日军的进攻方式,比如日军喜欢‘正面牵制、侧面突袭’,咱们得让新兵们知道怎么应对这种战术,不然到了战场上还是会慌。”
三人商量完,新兵们也解散休息。韩禧看着训练场上整齐摆放的木质枪,心里满是成就感——从队列训练的分组方法,到体能训练的热身流程,再到现在的刺杀动作改良,每一次尝试都得到了认可,新兵们的进步也肉眼可见。他知道,这些改良的背后,不仅是自己的想法,更是李铁柱的包容、郑劼和陈标的支持,还有新兵们的努力。
上午的阳光渐渐升高,营地里传来了休息的号声。韩禧让郑劼和陈标先去吃饭,自己则留在训练场,看着木质靶上密密麻麻的刺痕——每一道刺痕,都是新兵们成长的印记,也是他们守护家乡的决心。他相信,只要继续坚持实战化训练,这些新兵终会成为能在战场上首面日军、保家卫国的好兵。
下章预告:1937年7月25日下午,李铁柱带着新兵们练“班组进攻战术”,按照传统的“密集队形”推进——新兵们排成三列横队,肩并肩向前走,遇到“敌人”时一起射击。可刚练了一会儿,就出现了问题:队伍太密集,前面的新兵挡住了后面的射击视线,而且一旦有一人受伤,很容易影响整个队伍的推进。韩禧看着着急,想起穿越前学过的“散兵线战术”——让新兵们分散成松散的队形,彼此保持2-3米距离,既能互相掩护,又不会挡住射击视线,还能减少密集队形带来的伤亡。他犹豫着要不要跟李铁柱提这个概念,可“散兵线”与传统的“密集队形”完全不同,李班长会不会觉得这种战术“混乱无章”,甚至认为是对传统战术的不尊重?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烽火归途,1937》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