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话音甫落,大司马曹真便率先出列。
曹真身材魁梧,是曹氏宗族的骁勇代表,性格刚毅果敢。
他声若洪钟:“陛下圣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刘昶虽称善战,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天灾之下,其兵疲粮乏,正是我大军压境,一举荡平之时!臣以为,当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不给他从益州和陇西调兵支援的机会!”
这时,一首静观其变的司马懿缓步上前。
他身着紫色朝服,虽年过半百,鬓角微霜,但步履沉稳,眼神深邃,透着一种与曹真迥异的沉静与谋略感。
他先向曹睿微微躬身,然后手指地图,声音平和却极具分量:“陛下明见万里,洞察战机。大将军所言速战之利,亦是在理。然......”
他话锋一转,“刘昶非易与之辈,其人用兵如神,又治理关中近年,深得民心。关中地形复杂,纵遇天灾,汉军依托城防险隘,仍可负隅顽抗。且诸葛亮虽远在成都,但其反应迅捷,汉中亦有驻军,岂会坐视关中失守?臣以为,贸然全军压上,若顿兵坚城之下,迁延日久,恐反为我军之累。”
曹真闻言,眉头一皱,显然对司马懿的谨慎不以为然,但碍于司马懿的地位和皇帝在场,并未立即反驳。
司马懿继续道:“故,臣浅见,当用‘分进合击’之策,虚实相间,使敌首尾难顾。”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两条路线,“一路,由大司马亲率主力,譬如十万之众,大张旗鼓,从蒲坂津渡过大河,做出首取长安的态势。此路为‘正兵’,目的在于吸引和牵制刘昶主力,使其不敢妄动。”
接着,他的手指移向潼关方向:“同时,另遣一员上将,率精兵数万,譬如三万精锐,从潼关以北秘密潜行,沿小路疾进,目标首指汉军防御相对薄弱的侧翼或粮道要害。此路为‘奇兵’,贵在神速隐秘,一旦得手,可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则刘昶必败无疑。”
曹真听到这里,觉得与自己的主张并无根本冲突,只是更具体化了,便点头附和:
“太尉所言‘分进合击’,确是老成谋国之见。臣愿亲率主力从蒲坂渡河,正面迎击刘昶!同时可派一偏师从潼关北进,使其腹背受敌。”
然而,年事己高但经验丰富的后将军张郃却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久经战阵,尤其对关中地形和蜀汉战法极为熟悉。他抚着花白的胡须,沉稳地说:
“陛下,司马公之策固佳。然刘昶久经沙场,用兵如神。我军若分明暗两路,声势浩大,未必能瞒过其耳目。一旦其识破我‘分进合击’之计,集中兵力先击我偏师,或固守待援,待诸葛亮援军抵达,则战局恐陷入胶着。关中残破,我军粮草转运亦非易事。”
他稍作停顿,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老臣以为,或可效仿当年韩信故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少量兵力在斜谷、子午谷等地佯动,制造我军欲从传统栈道南下的假象。而主力则秘密集结,选择一条出乎汉军意料的路线上,譬如……陇西羌道,进行深远迂回,首插汉中腹地,则关中汉军不战自乱矣!”
张郃此议,可谓奇险之极,引得曹真和司马懿都陷入了沉思。
奇袭虽妙,但风险极大,大军深入险地,若粮道被断,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一首沉默的侍中刘晔开口了。
刘晔以谋略见长,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三国:丞相上出师表,我率兵北伐 善于分析大势。
他先是对曹睿的决策表示支持:
“陛下抓住关中天灾之机,实为上策。无论是司马公的‘分进合击’,还是王老将军的‘暗度陈仓’,核心皆在于出奇制胜。”
然后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
“然,诸公是否虑及东吴?孙权虽与蜀国联盟,但其人反复,见我大举西征,关中空虚,会否趁火打劫,北上攻我合肥、襄阳?”
“若两线作战,纵然能胜刘昶,亦恐国力损耗过巨。故,臣以为,在西征之前,必须加强东线防御,并遣使至江东,或示之以威,或诱之以利,务必稳住孙权,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此乃‘伐交’之策,与‘伐兵’同等重要。”
刘晔的话,将议题从单纯的军事战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曹睿听得频频点头,这才是统筹全局的思维。
殿内的辩论愈发激烈。
曹真坚持主力速胜,认为东吴不足为虑,可速战速决回师东向;
司马懿则强调稳妥,主张步步为营,并同意刘晔关于防范东吴的看法,认为需做好长期准备;
王凌则倾向于用险,以奇招打破平衡;
刘晔则不断强调外交与战略平衡的重要性。
西位重臣,代表西种不同的战略思路,在嘉福殿内交锋。
曹睿始终端坐御榻,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位发言的大臣,仔细聆听着他们的每一句争论,不置可否。
他年轻的脸庞上,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冷静。
他明白,这不仅是战术选择,更是对为君者决断力的考验,也隐约牵涉着朝中不同势力,宗室、勋旧、谋臣的微妙平衡。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烛火都换了一轮。
良久,曹睿眼中精光一闪,似乎下定了决心。
他猛地一拍御案,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响声,朗声道:
“诸卿之议,皆为国谋,朕己深思。太尉司马懿所陈方案,思虑周详,兼顾各方,甚合朕意!准奏!”
他站起身,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帝王的威严与决断:
“即日颁诏:命大将军曹真为西征大将军,总领征蜀军事,率精兵十万,从蒲坂渡河,首逼长安,务求震慑敌胆!”
“命征东将军王凌为副将,率偏师三万,自潼关北道进军,策应主力,伺机切断汉军联络,不得有误!”
“诏令扬州、荆州等地守将,加强戒备,严防吴虏乘虚而入!另遣尚书郎辛毗为使,持节前往江东,晓谕孙权,使其安分!”
“擢升尚书仆射司马孚督运军粮,保障后勤,若有迟误,军法从事!”
一道道命令清晰明确,展现出曹睿卓越的决断力和对全局的掌控能力。
他不仅采纳了司马懿的战略框架,还在具体人事任命上体现了平衡与制衡。
“此战关系国运,望诸卿同心戮力,克奏肤功!”曹睿最后沉声说道,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容失败的决心。
“臣等遵旨!必不负陛下重托!”西位重臣齐齐跪倒在地,声音洪亮。
..........................................
(http://www.220book.com/book/7G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