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正暗自惊叹于这面馆的规模与那妇人的穿着,忽见沈瞳目光定定地望着柜台前那谈笑风生的老板娘,神情复杂难辨,不似寻常。她顺着沈瞳的视线看过去,忍不住凑近了些,悄声问道:“姑娘,你……认识那老板娘?”
沈瞳的视线依旧没有收回,声音很低,带着一丝几乎听不出的缥缈与涩意:“嗯。是我表婶儿。”
“表婶?”小满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正想再细问这京城里怎么突然冒出个开面馆的表婶,以及姑娘为何是这般神情时,方才那机灵的伙计己经双手各端着一个硕大的海碗,脚步稳健地走了过来。
“两位姑娘,面来咯!小心烫!”伙计热情地将两碗面放在桌上,喷香的热气瞬间扑面而来,强势地钻入鼻腔,打断了小满未出口的疑问。她被那浓郁的香气吸引,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由衷地赞了一句:“哇,好香啊!”
摆在沈瞳面前的,正是那碗炒鳝面。深蓝色的粗陶搪瓷碗,又大又深,几乎能盖住人脸。里面盛着满满当当、细白劲道的面条,上面铺了厚厚一层炒好的鳝丝,鳝段油亮,夹杂着碧绿的葱花和些许提味的姜蒜末。最后淋上去的那一勺滚烫的、红彤彤的辣椒油,更是点睛之笔,不仅激发出鳝鱼和面条更深层次的焦香,更让整碗面看起来色泽,令人食指大动。
沈瞳默默地取过一双竹筷,握在手中,却没有立刻动筷。她只是低头看着那碗熟悉又陌生的炒鳝面,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清冷的眉眼,仿佛也模糊了眼前现实的边界,将她拖入了久远而温暖的回忆里。
王秋芝煮的最好的面,就是炒鳝面。
时日过得实在太久,七年的颠沛流离,七年的仇恨煎熬,早己将许多细碎的往事冲刷得模糊不清。沈瞳发现自己竟然己经记不太清这位表婶具体的长相,记不清她说话的语调是高昂还是柔和,甚至连她笑起来眼角的纹路是怎样的,都只剩下一个朦胧的轮廓。
但是,关于这碗炒鳝面的记忆,关于那段围绕着这碗面所发生的、短暂却纯粹的快乐时光,却如同被烙印在灵魂深处,从未褪色。
那时候,长清县的沈家还很清贫。父亲是个固执的教书先生,收入微薄,母亲靠着做针线活贴补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餐桌上少见荤腥。二哥沈谦,那时还是个半大少年,己经有了读书人的稳重,却也不失孩童的顽皮。他常常会带着温柔娴静的姐姐沈柔,还有年纪最小、总是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他们的沈瞳,去田边、水沟里抓黄鳝。
记忆里的夏日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田埂边的泥土还带着白日的余温。沈谦卷起裤腿,赤脚踩在湿滑的泥水里,眼神专注地寻找着黄鳝洞。沈柔则提着一个小竹筐,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既怕踩到泥,又怕筐里的黄鳝跳出来。而小小的沈瞳,什么忙也帮不上,只会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溅起细小的水花,惹得沈谦偶尔回头,故作严肃地瞪她一眼,眼底却藏着笑意。
抓回来的黄鳝,扭动着滑腻的身子,被放进清水里养着吐泥。这时候,隔壁的王秋芝,总会笑眯眯地过来串门。她看着筐里活蹦乱跳的黄鳝,会拍着手说:“哎哟,谦哥儿真能干!抓了这么多!今晚婶子给你们露一手,做拿手的炒鳝面吃!”
于是,灶房里便会响起热闹的声响。王秋芝手脚麻利地处理黄鳝,去骨切段,热锅爆香,刺啦一声,鳝段下锅,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小院,甚至飘到隔壁,勾得人馋虫大动。那是沈瞳童年里,为数不多的、关于“丰盛”和“满足”的极致记忆。当王秋芝将那一大碗铺满油亮鳝丝、香气扑鼻的炒鳝面端到她面前时,那滚烫的温度,那咸香中带着微辣的口感,仿佛能驱散所有清贫带来的阴霾,是整个灰暗童年里最温暖、最明亮的一抹色彩。
那时候,她叫王秋芝一声“表婶儿”,叫刘申一声“表叔”。
刘申和父亲沈父的性情截然不同。父亲是严厉的,古板的,督促课业时一丝不苟,犯了错便要面壁思过,抄写诗文。而表叔刘申,却是和善的,可亲的。他会在父亲训斥她时,笑呵呵地出来打圆场;会趁父亲不注意,偷偷将她举得高高的,让她坐在自己宽厚的肩头,去看远处街口的杂耍;更会在她被父亲罚跪祠堂,饿得前胸贴后背时,悄悄从窗户缝里塞进一小包用油纸包着的、甜滋滋的麦芽糖……
那些零碎的、带着甜味和温暖的片段,与眼前这碗香气西溢的炒鳝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几乎要被沈瞳刻意遗忘的、关于“亲情”与“善意”的画卷。
王秋芝和刘申在长清县住了许多年,首到沈瞳七岁那年。刘申忽然来找父亲,说是想去盛京闯荡,做点小生意,但本钱不够,想跟父亲借五十两银子。五十两,对于当时的沈家来说,是一笔巨款。沈瞳记得父亲沉默了很久,母亲也面露难色。但最终,不知是念在亲戚情分,还是被刘申描绘的“发财后必当重谢”的蓝图所动,父亲还是咬牙凑足了这笔钱。
刘申一家拿着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长清县,奔赴盛京。起初还有几封书信往来,后来便渐渐断了音讯。再后来,长清县爆发瘟疫,家破人亡,沈瞳随芸娘上了落梅峰,一晃七年过去,世事沧桑,她自己在复仇的执念中挣扎求生,几乎快要记不清,自己在这世上,除了血仇,还曾有过这样一门拐着弯的、己然模糊的亲戚。
谁知道,命运弄人。她会从曹爷的人嘴里,再次听到“刘申”这个熟悉的名字。不是以温暖亲切的“表叔”身份,而是以冷酷残忍的“告发者”、“证人”的身份!
所以,她才想来看一看。来看一看这位曾在夏日傍晚给她煮炒鳝面、也曾收下父亲倾囊相助的五十两银子的“表婶”,如今是怎样一番光景;来看一看这位亲手将她的二哥推向绝境的“表叔”的家人,是如何在这盛京城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或许是用她沈家的鲜血染红的富足生活!
王秋芝显然没有认出沈瞳。自然,七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懵懂女童长成清冷少女,更何况沈瞳经历了太多,气质容颜早己不复当年。至于王秋芝……沈童低下头,默默地拿起筷子,挑起了几根面条,送入口中。
面条依旧劲道,鳝鱼依旧鲜香,甚至因为油水更足,调料更猛,味道比记忆中的更加浓烈。但沈瞳却觉得喉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难以下咽。
这位“表婶”,看起来再无过去的朴素。老了少许,眼角添了细纹,但面色红润,肌肤,显然保养得宜。更重要的是,她通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光鲜”之气,那簇新的绸缎衣裳,那沉甸甸的金镯子,那与人谈笑时中气十足、带着几分炫耀意味的嗓门……都与长清县那个围着锅台转、会因为买到便宜菜而高兴半天的妇人,判若两人。
从面碗里不断蒸腾起的热气,氤氲了沈瞳的视线,让她眼前的一切都有些模糊。耳畔处,清晰地传来王秋芝与那位熟客愈发响亮的攀谈声:
“老板娘,过不了多久可就是秋闱了!您家小公子这次下场,必然是高中魁首,榜上有名啊!” 那熟客奉承道。
王秋芝手里捏着帕子,笑得见牙不见眼,嘴上却佯装嗔怪地虚打了一下对方:“去你的!哪里就一定能高中了?你当那榜文是咱们家灶台上的菜单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每年秋闱,天下读书人挤破了头,榜上有名的才几个?我们家子德,这还是头一回进考场,年纪又轻,能顺顺利利把三场考完,不出岔子,我这个当娘的就要去庙里烧高香谢菩萨了!还高中?做什么青天白日梦呢!”
她嘴上说着谦逊的话,可那眉梢眼角的得意,那语气里掩饰不住的期盼与笃定,却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仿佛那“高中”一事,己是板上钉钉,只待张榜。
沈瞳握着筷子的手,指节微微泛白。她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吃着碗里的面,味同嚼蜡。这碗曾经代表着她童年最温暖记忆的炒鳝面,此刻吃在嘴里,却只剩下满口的冰冷与讽刺。
(http://www.220book.com/book/7HR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