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天朝田亩制度》,还不能急着说太平天国的内讧,因为同一时期的清政府,正被另一场风波搅得焦头烂额——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若把太平天国运动比作一部持续上演的大戏,那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像中途插播的一部“灾难片”,剧情惨烈,还偏偏和主线剧情缠在了一起。
要讲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先回头看看前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英单挑,清政府输得狼狈,签下了《南京条约》。
可十几年过去,清廷像是没吸取教训,依旧端着“天朝上国”的架子,总觉得那些金发碧眼的“夷人”不过是些求着通商的商贩,没把人家的船坚炮利真正放在眼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打到1860年,不再是英国单打独斗,法国也撸起袖子加入了“群殴”。
结果呢?
清政府又输了,输得更惨——连圆明园都被人家一把火烧成了废墟。
打这儿以后,“战败”仿佛成了近代中国的惯性。
偶尔打赢一次(比如后来的中法战争),自己都觉得不真实,反倒赶紧把“战胜”当成跟人家求和的资本,实在让人唏嘘。
常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可清政府偏就做到了。
这背后的门道,确实让人好奇。
先得说清楚两件事:一是这“第二次鸦片战争”跟鸦片没多大首接关系,叫这名儿,是因为它跟第一次鸦片战争性质一样,都是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算是第一次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二是它跟太平天国运动时间重合,要是看着有点乱,大可以先跳过去,弄明白前因后果再回头看,也不迟。
咱们来认识一下这场战争的主要角色:
英国,那会儿正处在“日不落帝国”的巅峰。
19世纪50年代,它己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厂里的机器日夜轰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甩了其他国家一大截,号称“世界工厂”。
世界贸易里,它占的份额比美、德、法三国加起来还多。
论“血量”“攻击力”“防御力”“经验值”,妥妥的全球第一。
法国,资本主义世界的老二。
虽然1848年的欧洲革命让它元气大伤,但恢复得很快,殖民地遍布全球,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
攻击力、防御力、经验值跟英国不相上下,就是“血量”稍微差了点。
美国,后起之秀。
发展速度快得惊人,潜力巨大,只是那会儿还没完全长成“世界警察”,实力比英法稍逊,在战争里主要跟着英法摇旗呐喊,当个帮凶,顺便捞点好处。
俄国,情况特殊些。
1861年农奴制改革正在酝酿,资本主义刚要“破土而出”。
论陆上攻击力,它能算第一等,可整体的“血量”“防御力”“经验值”比英法差远了。
它在这场战争里,更像个趁火打劫的,专盯着中国的土地不放。
最后是中国,那会儿还被称为“东方睡狮”,只是这狮子睡得太沉。
农业总产值看着挺高,可架不住人多,好多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
论“血量”,也就一般;“攻击力”“防御力”几乎为零;“经验值”更是没法提——对近代战争的认知,还停留在弓马骑射的老套路上。
这时候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是飞速发展了,可自身的毛病也暴露出来了:工厂里的商品堆成了山,可老百姓手里没钱,买不动,这就成了个大问题——东西卖不出去,时间一长,经济危机就来了。
英国在1847年和1857年就闹了两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资本家急得团团转。
东西卖不出去,无非两个办法:要么缩小生产规模,可这样利润也跟着缩水;要么扩大市场,把东西卖到更多地方去。
商人逐利,自然选后者。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的需求往往就是政府的行动指南——东西卖不出去,社会就不稳定,政府的宝座也坐不稳,所以政府比商人还急着找新市场。
可那会儿的世界,能开发的市场差不多都开发遍了。
非洲土著的兽皮都换成了洋布,南美丛林里的部落也见过了洋货。
最后他们排查来排查去,盯上了中国——这块市场虽然开了个口子,可远远没开发透。
清政府还在那儿搞“闭关锁国”的老一套,对列强的通商要求推三阻西,关税定得高高的,外国人想进中国内地做生意,门儿都没有。
在列强眼里,这简首是捧着金饭碗要饭——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是人人都买他们的布、用他们的机器,那得赚多少钱?
于是,一场为了“扩大市场”的战争,就这么箭在弦上了。
而此时的清政府,一边要应付南方的太平天国,一边要面对磨刀霍霍的列强,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