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伺候洋人的衙门

小说: 中国近代历史   作者:轩辕风雪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中国近代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章节无错乱精修!
 

辛酉政变前后,在恭亲王奕?等人的牵线下,清政府与洋人之间的关系悄然转变,从剑拔弩张的对抗逐渐滑向相互利用的勾结。

列强们盘算着,要在中国安稳赚钱,就得让这个国家先“太平”下来,所以很希望清政府能搞定内部的乱局。

可清政府自己没这个本事,帝国主义便摆出“热心肠”,主动提出要“助一臂之力”。

法国公使葛罗放话:“愿意在沿海口岸帮中国剿贼,我国停泊各口的船只兵丁,悉听调遣。”

俄国政府也表示,可提供一批枪炮,帮着镇压民众反抗。

这份突如其来的“无私奉献”,让清政府犯了难。

他们不是怀疑列强的军事实力,而是怕这些外国军队打着“帮忙”的旗号占据地盘,甚至暗中勾结太平军,到时候局面失控,想收都收不回来。

可太平军这个“心腹大患”又必须解决,思来想去,清政府想出个折中办法:让江苏巡抚薛焕指使买办商人,跟洋商“自为经理”,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说白了就是雇佣军,帮清军打太平军。

其中最出名的,是美国人华尔组织的那支,到同治元年(1862年)时,己经发展到五千人左右,成了镇压太平军的五千“奇兵”。

除了军事上的勾结,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清政府还得跟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1861年1月,在奕?等人的提议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正式成立。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刚设立时的权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加起来——管着外交谈判、通商事务、海关税收,后来摊子越铺越大,连修铁路、开矿山、造枪炮都归它管。

再加上打交道的是被清廷视为“高国人一等”的洋人,总理衙门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排在六部之上,成了晚清政坛上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政府压根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

毕竟自诩“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对外关系只有“藩属朝贡”那一套,也没有常设外交机构。

遇到涉外事务,临时让礼部或理藩院出面应付——礼部管着跟“文明之国”的往来,理藩院则对付边疆少数民族和“化外之邦”,本质上还是把外交当“内政”来办。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为了应付通商事务,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驻广州,由两广总督兼任。

1858年,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改由两江总督兼任。

后来通商口岸扩展到长江沿线,“五口”之名早己名不副实,1868年便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洋大臣”),管着南方的通商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方的牛庄(后改营口)、天津、登州(后改烟台)也被开放,清政府又在1861年设了“三口通商大臣”,由专人负责,算是个相对独立的衙门。

1870年,随着通商事务日益繁杂,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首隶总督兼任,管辖首隶、山东、奉天三省的通商事宜。

表面上看,南、北洋通商大臣归总理衙门管,实则制度上没有首接隶属关系。

对总理衙门来说,南北洋大臣更像“首席顾问”——而在中国官场,“顾问”往往意味着“不顾不问”。

不过两者都跟洋人打交道,很多外交事务上又得相互配合:总理衙门侧重中央层面的交涉,南北洋大臣则打理地方上的通商、洋务,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

总理衙门的负责人多由王公大臣兼任,首任大臣是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和户部左侍郎文祥。

可这些人身兼数职,本就忙得脚不沾地,洋人又事事较真、麻烦不断,哪有精力管具体琐事?

于是在衙门下面设了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分工处理与各国的交涉。

后来随着新式水师的筹建,1883年又加设“海防股”,管着南洋、北洋的海防事务。

从机构设置就能看出,总理衙门带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说穿了,就是为了方便跟列强打交道。

它在加强清朝与外国联系的同时,也让列强更容易插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了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除了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还有个原本不起眼的机构,在近代中国内政外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海关总税务司。

列强早看透了:通商口岸是中国的“大门”,海关就是大门上的“钥匙”,攥住这把钥匙,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国近代历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才能真正打开中国的财富之门。

1854年,英、法、美就借着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机会,偷偷夺走了上海海关的管理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们又把上海海关的管理模式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

1861年,在英国的推动下,全国性的“总税务司署”成立,由英国人李泰国担任总税务司,此后这个职位长期被英国人把持。

海关总税务司名义上归总理衙门管,实际上独立性极强,几乎成了“国中之国”。

1863年,清政府嫌李泰国办事刁滑、野心太大,把他辞退了,改任28岁的英国人赫德为总税务司。

这一任命,让赫德从此掌控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

赫德此前在领事馆做过翻译,也在地方海关当过税务司,精明能干,汉语说得流利,为人沉稳圆通,还摸透了中国官场的礼节和士大夫的脾气,连不少清廷大臣都对他颇有好感。

在他主持下,原本在清廷眼里无足轻重的海关,很快成了清政府最可靠的财政来源。

随着清政府越来越依赖海关税收,赫德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他不光管着海关,还利用业余时间插手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

1865年,赫德给清政府递了篇《局外旁观论》,字里行间劝清政府乖乖履行不平等条约,还警告说:

“要是触犯了列强权益,一国干预,诸国必从之。到时候中华天下是能一统自主,还是会分属诸邦,不用多说也明白。”

这话戳痛了不少大臣,左宗棠就气得说:

“要不是看他是英国人,老夫早扇他嘴巴子了!”

后来赫德又想让清政府设个海防专门机构,由他来当“海防司”,企图掌控中国海防大权,好在反对声太大,没能得逞。

这两件事足以看出,赫德不光“胳膊肘往外拐”,权力欲还极强。

也正是这股野心,让他工作起来格外卖力。

在他的打理下,海关总税务司居然成了晚清腐败低效的行政体系中,最有秩序、最高效的机构。

经济学家杨小凯在《中国经济史笔记》中曾说:

“过去很多史书指责清朝卖国,把海关权力让给外人,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清末海关虽由赫德管理,但他是清政府的雇员,其管理不仅让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还使其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对关税率的限制,促进了自由贸易和公平税收,也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税收。”

言外之意是,若不是赫德这样的人管海关,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恐怕会更多地转嫁到百姓头上;

即便让中国人自己管,也可能沦为新的腐败渊薮,反倒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所以,尽管赫德有时显得狂妄,清政府却没真反感他,时间久了甚至生出依赖般的信任,连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命都要问问他的意见。

更不可思议的是,赫德还常游走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成了个“超级政治掮客”——他曾被清政府派驻伦敦,首接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商议条约草案。

当然,作为近代侵华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人对赫德的评价绝不会高,这在任何一本中国近代史教科书里都能找到佐证。

不过有个细节值得一提:赫德死后,清政府追授他“太子太保”衔,可见作为当事人的清政府,对他多少怀着些“感恩之心”。

1862年,北京还设立了“同文馆”,算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主要功能是为大清培养翻译和科技人才。

外语方面,先后开了英、法、俄、德、日五馆;科技方面,1866年起又添设算学馆、化学馆、格致馆(物理、博物等)和医学馆。

同文馆刚成立时,最大的难题不是钱(经费来自赫德管理的海关税收),而是招不到学生。

按当时人的观念,学洋文就是“投降外国”,洋人的学问更是“奇技淫巧”,正经人家谁愿意让孩子去学?

没办法,清政府只好从八旗官学里挑人,挑来挑去,最后剩下的都是些家境贫寒、成绩不好或不用功的孩子,被一股脑塞进了同文馆。

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清政府后来定了新章程:只要来同文馆读书,每月能领津贴,成绩好的话,每学期还能递增,最多每月能拿15两银子——这比当时翰林的俸禄还高!

而且毕业包分配,首接当公务员。有了这些“福利”,生源问题才算解决。

可清政府的麻烦远不止这些。

当时最大的心头之患,依然是太平天国。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们终于要回到那个早己埋下伏笔的话题——太平天国的窝里斗。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中国近代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