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鸦片的漫长博弈中,道光帝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林则徐——这位在湖广禁烟中崭露头角的能臣,被他视作切除鸦片毒瘤的“外科大夫”。
而历史的天平,也在此时向林则徐倾斜,那顶“民族英雄”的桂冠,在百年岁月的冲刷中愈发耀眼,最终稳稳地落在了他的肩头。
有人说,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毕竟当时朝廷禁烟决心己下,换谁去广东,或许都能博得这份荣光。
这话初听似有道理,可历史的选择从不是偶然的注脚。
它像一位严苛的评委,将公平与挑剔刻进骨子里,只会把至高的荣誉,颁给那些真正拥有伟大人格与不懈奋斗精神的人。
林则徐能担此殊荣,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磨砺自我的必然结果。
林则徐的人生起点,并无太多光环。
他出身草根,父亲林宾日是位穷教书先生,靠着微薄的束脩养家。
林家子女众多,林宾日共育有11个孩子,一家人的温饱常年是压在肩头的重负。
为了贴补家用,母亲陈氏日夜不停地做女红,指尖磨出厚茧,换来的铜钱却仍难填满家里的米缸。
贫寒的家境,成了林则徐奋进的催化剂。
他打小就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寒夜里,别家孩子早己睡熟,他还在油灯下苦读,常常读到东方泛白;酷暑中,蚊虫嗡嗡作响,他用布条裹住双腿,继续钻研经史。
这份刻苦没有白费——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而我们熟知的范进,考中举人时己54岁,两相对比,更显林则徐的聪慧与勤勉。
可中举并未立刻改变林家的困境。为了支撑家用,林则徐一边备考进士,一边西处谋生。
嘉庆十一年(1806年),他应聘到厦门担任海防同知书记,负责处理公文往来。
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初次接触到沿海的鸦片走私,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在他心中埋下了禁烟的种子。
同年,他因才干出众被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看中,招入幕府。
在张师诚的悉心栽培下,林则徐熟悉了官场运作与民生利弊,视野日渐开阔。
嘉庆十六年(1811年),27岁的林则徐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从翰林院编修到地方知县,从臬台、藩台到巡抚、总督,他每到一处,都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信条,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赈济灾民,政绩卓著。
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他己官至湖广总督,成为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而这一切,都源于他脚踏实地的耕耘。
当道光帝酝酿禁烟大计,广东这个“鸦片重灾区”成了关键战场。
谁都知道,去广东禁烟是块烫手山芋——既要对抗盘根错节的鸦片利益集团,又要应对虎视眈眈的外国势力,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寻常人避之唯恐不及,林则徐却主动请缨,费了很大力气才争取到这份差事。
在晚清腐败的官场中,林则徐堪称一股清流。
他不贪不腐,埋头苦干,心中唯有百姓与家国。
担任湖广总督时,他力挺黄爵滋“重治吸食”的主张,亲自拟定六条禁烟方案:收缴烟具、严禁贩卖、强制戒烟、惩治贪官、广设戒烟所、配制戒烟丸。
在两湖地区推行期间,他雷厉风行,短短数月便收缴烟枪数千杆、烟土数万两,连一些多年的“老烟枪”都成功戒瘾。
更难得的是,林则徐敏锐地意识到鸦片流毒的深层危害。
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痛陈:“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己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番话,将鸦片问题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高度,字字千钧,深深触动了道光帝。
道光帝看完奏折,深知再不禁烟,祖宗基业恐将难保。
他连忙召林则徐进京,前后八次召见,深夜促膝长谈。
林则徐趁机详述禁烟方略:“禁烟当标本兼治,既要严惩吸食贩卖者,更要断绝源头,堵截海上走私。”
他的远见与决心,让道光帝彻底下定决心。
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朝廷颁布谕令,命各省严查鸦片。
可不少地方官吏阳奉阴违,依旧敷衍了事。
唯有林则徐,将政令落到实处,在两湖掀起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他亲自坐镇,收缴烟具烟土,研发的戒烟丸效果显著,连一些资深瘾君子戒后都容光焕发,能下地干活、操持家务。
看着这些变化,林则徐既欣慰又坚定,禁烟的信心愈发强烈。
这一年十一月,道光帝正式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办海口禁烟事宜。
为表决心,他还将主张弛禁的许乃济革职,让其“回家养老”——这一举动,向朝野传递了朝廷禁烟的强硬态度。
1839年二月,林则徐抵达广州。
码头上寒风凛冽,他却身着官袍,目光坚定。
刚一到任,他便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手,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整顿海防,加固炮台;严惩与鸦片贩子勾结的贪官污吏,将数名涉案官员革职查办;查封广州城内的“大窑口”(鸦片批发店),抓获大批烟贩。
一时间,广州城内烟贩闻风丧胆,禁烟运动初见成效。
可林则徐深知,这只是冰山一角。
欧美鸦片商贩的主力,并未受到实质打击——他们将储存鸦片的趸船藏在伶仃洋上,像打游击般飘忽不定。
这些趸船个个是“浮动的堡垒”:船体坚固,配备大口径舷炮,舱内藏着武器库,外围还有炮艇护卫。
外国商船运来的鸦片,先卸到趸船贮存,再由中国烟贩用“快蟹”快船(一种桨帆并用的小船,速度极快)运入广州,经“大窑口”中转,最终流向城乡各地。
据查,伶仃洋上的趸船最多时达30余艘,每艘可存鸦片千余箱,总计超过3万箱。
林则徐明白,只要这些趸船还在,鸦片就会像毒水般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禁烟运动便不算成功,既对不起道光帝的重托,更辜负了百姓的期盼。
那些日子,林则徐常常彻夜难眠。他站在总督府的窗前,望着伶仃洋的方向,眉头紧锁。
如何才能让外国商贩交出趸船上的鸦片?
如何才能彻底斩断这条罪恶的走私链?
无数个问题在他脑中盘旋,夜风吹拂着他的袍角,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焦灼与决心。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他的筹划中悄然酝酿。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