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9章 派外国人访问外国

小说: 中国近代历史   作者:轩辕风雪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中国近代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后,暂时填饱肚子的外国侵略者忙着消化到手的利益,情绪渐趋稳定;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也一步步走向低潮,清政府总算得到了一段难得的喘息之机。

可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相对清醒的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还有在中枢握有实权的恭亲王奕?——却对着这暴风雨后的平静忧心忡忡。

他们清楚,即便风平浪静,清朝这艘航行了两百多年、早己千疮百孔的旧船,也未必能顺利驶下去。

再者,经历了一连串内忧外患的折腾,慈禧太后等清朝统治者总算掂量出了自己的分量。

嘴上或许还硬撑着“天朝上国”的架子,实际制定的对外政策,却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按照《天津条约》的条文,列强终于获准在北京设立公使馆、派驻使节。

有意思的是,前来派驻使节的队伍里,除了欧美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居然还有亚洲的日本、南美洲的秘鲁等国。

要知道,那时的日本尚未崛起,秘鲁顶多算个“中等农户”,如今也赶来分一杯羹,可见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己跌落到了何种地步。

清政府打心底里不愿意接受这一切,可或许是被打懵了,早己忘了什么叫原则、什么叫选择,但凡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竟像是见到了“亲爹”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外国使节进驻北京,让清政府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像是别人家的恶狗拴在了自家院子里,时时刻刻透着威胁。

好在清政府的“调节能力”超强,没过多久居然就适应了这种状态——要是哪天这些“狗”没叫两声,反倒睡不着觉,生怕哪里又惹得人家不快。

列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北京站稳脚跟,显然不是为了来品尝北京烤鸭、体验胡同生活的。

他们的意图再明显不过:要按着半殖民地的规则,摆布清政府的意志。

为了防止清政府“不听话”,列强还撂下一句充满火药味的话:

“一旦动起兵来,外国只会有得无失。所以该办的事、该应的请求,不如主动早点办,免得日后被人逼着办,落得被动。”

这番话,让清政府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就像被太监欺凌般,反抗是痛,不反抗也是痛,终究只能选择被动配合。

这里不妨举个真实的例子。

1868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怂恿和引诱下,清政府竟派了前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一支“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

派外国人代表中国访问外国?

没错,这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就发生在以“创造神奇”为己任的清政府身上。

真不知道清政府做这个决定时,有没有祈祷过能有个好结果。

如果祈祷过,那结果只能证明:上帝早己抛弃了这个腐朽的王朝。

蒲安臣带着代表团抵达美国后,在两名清朝官员——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的“监督”下,居然堂而皇之地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有权掠夺华工,还允许美国在华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

这般雷人的操作,就算不敢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的帽子,怕是稳稳地戴在了清政府头上。

值得“庆幸”的是,蒲安臣还算“厚道”,没借着这个机会把整个中国都打包割让给美国。否则的话,咱们现在去美国,怕是连签证都省了——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兴办实业,来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特殊时期,扮演起了一个既尴尬又关键的角色。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中国近代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中国近代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