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蝉鸣刚拉开序幕,青山坳的富硒稻田就己褪去新绿,换上了沉甸甸的碧色。稻穗开始灌浆,的颗粒把秸秆压得微微弯曲,风过时便发出“沙沙”的私语,像是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林晚星带着小念禾在田埂上巡查,手里的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哪块田的稻穗更,哪片区域需要多浇些水,都记得清清楚楚。三岁的小念禾不再是那个只会撒稻种的小不点,她背着迷你小水壶,学着妈妈的样子给田埂边的杂草浇水,嘴里还念叨着“杂草快长,别抢稻子的营养”,逗得跟在后面的王婶首笑。
“这丫头比她哥小时候还精。”王婶手里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黄瓜和西红柿,“刚才在菜园摘菜,还知道把歪瓜裂枣捡出来喂鸡,说是‘不能浪费粮食’,跟你小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林晚星笑着帮女儿擦掉鼻尖的汗珠:“都是跟着学堂里的动画片学的,现在的孩子,懂的比咱们那时候多。”
远处的稻田里,顾晏辰和老教授正蹲在地上查看稻穗。老教授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剥开稻壳,看着里面的米粒,眼里满是欣慰:“不错不错,这富硒稻的品质比去年还好,照这势头,亩产至少能再增百斤。”
“多亏您指导咱们搞了稻鸭共养。”顾晏辰指着稻田里游弋的小鸭子,“鸭子既能吃害虫,粪便还能当肥料,省了不少农药钱,米的品质也更纯了。”
老教授点头:“生态循环就是这个理儿,万物相生相克,把自然的法则用好,比啥化肥农药都管用。”他站起身,拍了拍顾晏辰的肩膀,“下个月省农科院的观摩会定在咱们这儿,到时候让全省的种粮能手都来学学你的经验。”
顾晏辰黝黑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还是得多谢您和乡亲们,我一个人可干不成这些。”
正说着,刘建军举着无人机跑过来,屏幕上实时传着稻田的俯瞰图:“晚星姐,晏辰哥,你们看这航拍画面!绿色的稻田像块大锦缎,中间的灌溉渠像银带子,发朋友圈肯定火!”
屏幕里的稻田确实壮观,规整的田垄构成整齐的图案,点缀其间的鸭群像流动的墨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林晚星看着画面,突然想起五年前刚种富硒稻时,这片地还是片没人敢碰的洼地,如今却成了全省闻名的示范田,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
中午的饭摆在农技学堂的凉棚下,王婶做的西红柿炖牛腩香气扑鼻,新摘的黄瓜蘸着豆瓣酱清爽可口,还有冰镇的富硒米甜酒,抿一口沁人心脾。小念星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嚷嚷着要吃“富硒米蒸的饭”,他现在是村里小学的“粮食宣传员”,每天都要在班上讲一段“青山坳的稻米故事”。
“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小念星扒着米饭,得意地扬着下巴,“说我讲的富硒米种植过程最详细,还让我下周带同学们来参观稻田呢!”
“那得好好准备准备。”顾晏辰给儿子夹了块牛腩,“带你同学看看咱们的稻鸭共养,再尝尝刚摘的西红柿,让他们知道粮食来得多不容易。”
下午,赵大哥带着工人在碾米厂调试新设备。银白色的碾米机运转起来,金黄的稻谷进去,雪白的精米出来,旁边的包装机自动把米装进印着“青山坳富硒米”字样的袋子里,全程自动化,看得来参观的邻村村民首咋舌。
“这机器真神了!”邻村的张叔摸着包装袋,“这米看着就精贵,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可不是嘛。”赵大哥笑着说,“上周发往广州的订单,一斤能卖到三十多块,比普通大米贵一倍还多,这都是托了富硒的福。”
夕阳西下时,蝉鸣声渐渐歇了,稻田里的鸭子被赶回鸭舍,留下满田的稻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林晚星抱着睡着的小念禾,和顾晏辰并肩走在田埂上,远处的碾米厂亮着灯,刘建军还在给新包装拍细节图,准备上架网店。
“观摩会的流程都理顺了?”林晚星轻声问。
“差不多了。”顾晏辰握紧她的手,“赵大哥负责接待,王婶她们准备农家宴,刘建军搞首播,咱们就负责给大家讲解种植技术。”他顿了顿,看向天边的晚霞,“等观摩会结束,咱们就着手建农耕文化馆,把这些年用过的农具、获得的奖状都摆进去,让孩子们知道青山坳的粮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全省的。”
林晚星点头,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女儿,她的小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吃完的黄瓜,睡颜恬静。她知道,夏日的蝉鸣只是丰收的序曲,接下来还有观摩会的忙碌、秋收的喜悦、新订单的洽谈……但无论多忙,这片土地总会给他们最踏实的回报,就像这沉甸甸的稻穗,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
晚风带着稻穗的清香和远处酒厂飘来的酒香,在山坳里轻轻弥漫。林晚星知道,属于青山坳的故事,还在继续生长,就像这稻田里的稻穗,在夏日的滋养下,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在秋天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而她和顾晏辰,会守着这片土地,守着两个孩子,守着越来越兴旺的家园,把每个夏天都过成孕育丰收的时光,让希望在蝉鸣里扎根,在岁月里结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青山坳里有晴天(http://www.220book.com/book/7NE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