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青山坳的富硒稻田就像被泼了层金漆,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在风里掀起金色的浪。农技学堂前的空地上,彩旗飘扬,“全省生态农业观摩会”的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来自各地的种粮能手、农业专家挤满了院子,手里的笔记本和相机时刻准备着记录亮点。
林晚星穿着浅蓝色的工作套装,正给专家们分发富硒米的检测报告。小念禾穿着粉色的小围裙,跟在她身后给大家递宣传册,遇到有人夸她可爱,就奶声奶气地说:“这是我爸爸妈妈种的米,可香了!”惹得众人笑声不断。
顾晏辰带着老教授和省农科院的领导走进稻田,脚下的田埂被踩得结实。他指着田里游弋的鸭子,介绍道:“我们采用稻鸭共养模式,鸭子吃虫、除草,粪便还能当有机肥,全程不用农药,米的硒含量能达到每公斤0.3毫克以上。”
“这模式好啊!”一位来自菏泽的种粮大户蹲下身,拨开稻穗仔细看,“稻穗,颗粒均匀,比我家种的普通稻子强太多了。”
老教授在一旁补充:“青山坳的土壤和山泉富含天然矿物质,再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才能种出这么优质的富硒米。他们的农技学堂还免费给乡亲们培训,这种‘科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值得全省推广。”
观摩会的重头戏是碾米厂的现场演示。当银白色的碾米机启动,金黄的稻谷瞬间变成雪白的精米,自动包装机麻利地将米装入印着“青山坳”字样的包装袋,整个过程干净高效,看得众人啧啧称奇。
“这设备是进口的低温碾米机,”赵大哥站在机器旁,熟练地操作着控制面板,“能最大程度保留米的营养,出米率比传统机器高15%。去年光富硒米这一项,合作社就收入两百多万。”
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挤到前面,递上名片:“顾理事长,我是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想来你们这儿实习,跟着您学生态种植技术可以吗?”
顾晏辰接过名片,笑着点头:“当然欢迎!我们正要建农耕文化馆,正缺懂技术又懂宣传的年轻人。”
林晚星在一旁看着,心里暖暖的。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小合作社,到如今能吸引大学生前来实习,青山坳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了。她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小念星,只见他正拿着小黑板,给几位老爷爷讲解“稻鸭共养的好处”,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小时候给他讲农耕故事的顾奶奶。
中午的农家宴摆在樱桃园的凉棚下,富硒米蒸的米饭、稻花鱼炖豆腐、樱桃酒泡的青梅……全是山里的生态美食。王婶穿着新做的蓝布衫,给大家端上刚出锅的富硒米发糕:“尝尝这个,没放糖,全靠米本身的甜味,小孩子最爱吃。”
省农科院的领导咬了口发糕,感慨道:“以前总说农民辛苦不赚钱,看了青山坳才知道,只要选对路子、用对技术,土里真能刨出金!你们这模式,我们要拍成纪录片,让更多乡村学习借鉴。”
顾奶奶坐在主位上,看着满桌的饭菜和热闹的人群,眼里笑出了泪花。她拉着林晚星的手,轻声说:“奶奶这辈子没走出过这山坳,却看着你们把山坳里的东西送到了全省、全国,值了,真的值了。”
下午的座谈会上,顾晏辰分享了青山坳的发展经验,从最初的草莓种植,到后来的樱桃酒酿造,再到如今的富硒稻种植,每一步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科技的助力。当他说到“土地是根,科技是翼,人心是魂”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观摩会结束时,不少种粮大户当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有的想引进富硒稻种,有的想学习稻鸭共养技术,还有的首接订购了大批富硒米。刘建军举着手机首播签约现场,弹幕里满是“为青山坳点赞”“想买富硒米”的留言。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林晚星和顾晏辰带着两个孩子坐在望松亭里。远处的稻田在暮色中泛着金辉,碾米厂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汽,农技学堂的灯亮着,像是在为这片土地守护着希望。
“那个想来实习的研究生,明天就到了。”顾晏辰递给林晚星一瓶水,“我打算让他负责农耕文化馆的筹建,再带带阿强他们,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好啊。”林晚星点头,看着小念星在亭子里跑来跑去,手里举着老教授送的“生态小卫士”奖牌,“以后咱们可以搞个‘乡村振兴接班人’计划,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农耕,也让村里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小念禾靠在妈妈怀里,手里攥着颗富硒稻粒,像是握着颗小小的珍珠。林晚星知道,观摩会的荣光只是新的起点,传承的接力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青山坳,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和这里的乡亲们一起,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好。
而她和顾晏辰,会守着这片土地,守着两个孩子,守着越来越兴旺的家园,把每一份荣光都化作前行的动力,让青山坳的故事,在传承中愈发鲜活,在接力中走向更远的未来。晚风拂过松针,带着稻穗的清香,在山坳里轻轻回荡,像是在为这充满希望的传承,低声吟唱。
(http://www.220book.com/book/7NE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