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阳光带着金子般的质感,铺满了青山坳的每一寸土地。富硒稻田里,收割机正“轰隆隆”地穿梭,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器,谷粒簌簌落入机舱,在田埂上堆成小山,连空气里都飘着谷物的醇香。
林晚星站在碾米厂的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新到的研究生小陈正在调试包装机,印着“青山坳富硒米”字样的包装袋随着传送带移动,袋面的水墨画——望松亭下的稻田与樱桃园,是小念星在美术课上画的初稿,经设计师润色后成了新包装,透着股天真的灵气。
“林姐,这批米的检测报告出来了,硒含量比去年还高。”小陈递过化验单,眼里闪着兴奋,“刚接到上海的订单,要五千斤做企业福利,周老板说还要追加!”
“太好了。”林晚星接过报告,指尖划过“有机认证”的印章,“让赵大哥安排物流,注意防潮,这批米要发冷链。”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小念星正带着村里的小伙伴在新建的农耕文化馆前写生。馆前的空地上,摆着从村民家征集来的老物件:缺了角的石碾、缠着铜丝的木犁、补丁摞补丁的麻袋,每样东西旁都立着块牌子,写着背后的故事——比如那把木犁,是顾爷爷年轻时开荒用的,犁头磨得发亮,还留着岁月的温度。
“妈妈,你看我画的石碾!”小念星举着画纸跑进来,上面的石碾旁画了个小人,正弯腰推碾子,“陈哥哥说,以前没有碾米机,就是用这个把稻谷变成米的,对吗?”
“对呀。”林晚星蹲下身,帮儿子擦掉鼻尖的铅笔灰,“所以要爱惜粮食,每粒米都来之不易。”
顾晏辰从文化馆里出来,手里拿着本泛黄的账本:“这是奶奶找出来的,三十年前的收成记录,亩产还不到现在的一半。我打算把它放在‘岁月变迁’展区,让大家看看青山坳的变化。”
账本的纸页己经发脆,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记录着最真实的过往:“1993年,收稻子230斤,换了5斤油”“1995年,天旱,减产三成”……林晚星摸着纸页,仿佛能看到当年村民们在田埂上奔波的身影。
农耕文化馆的开馆仪式定在周末,老教授带着学生们来了,省农科院的领导也来了,连邻村的乡亲都赶来凑热闹。馆内人头攒动,孩子们围着老水车模型惊叹,大人们在“荣誉墙”前驻足——上面挂着地理标志证书、富硒米金奖、乡村振兴示范合作社奖牌,每块奖牌都闪着奋斗的光。
王婶指着“妇女合作社”的照片墙,给大家讲当年的故事:“那时候就我们五个娘们,在棚里包草莓酱,手上磨出茧子也不敢停,就盼着能多赚点钱给娃交学费……”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李师傅带着徒弟在文化馆外摆起酒坛,新酿的富硒米酒开封,醇香瞬间弥漫开来。“尝尝这酒,”他给每个人倒了杯,“用今年的新米酿的,加了桂花,比去年的更绵甜!”
小念禾穿着绣花小围裙,端着试喝杯给大家递酒,被周老板的女儿逗得咯咯笑。两个小姑娘手拉手跑到稻田边,看收割机作业,金色的稻浪里,她们的身影像两朵含苞的花。
傍晚,送走完客人,林晚星和顾晏辰坐在文化馆的台阶上,看着夕阳给稻田镀上金边。小陈正在整理今天的参观记录,本子上画满了孩子们的涂鸦——有稻谷,有鸭子,还有望松亭。
“今天来了个小学老师,说想跟咱们合作搞研学活动。”顾晏辰递给林晚星瓶水,“每个月带学生来体验农耕,学做米酒,还要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
“这主意好。”林晚星点头,“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怎么来的,家乡的故事怎么传的,比课本上学的更生动。”
小念星跑过来,手里举着片稻穗,要插进“丰收瓶”里——那是个玻璃罐,里面插满了每年的收成样本:草莓枝、樱桃核、稻穗、蓝莓枝,是顾晏辰从第一年就开始收集的。
“爸爸,今年的稻穗最长!”儿子的声音清脆,像颗的谷粒。
顾晏辰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看向远处的碾米厂。那里灯火通明,赵大哥正带着工人加班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的富硒米。农技学堂的灯也亮着,王婶在教妇女们用富硒米做糕点,笑声顺着晚风飘过来。
林晚星知道,秋实满仓廪只是收获的一部分,文脉续新篇才是更长远的传承。农耕文化馆不只是陈列老物件的地方,更是让故事流传、让精神扎根的土壤。就像那本老账本,记录的不只是收成,更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
夜色渐浓,文化馆的灯还亮着,像颗守望着过去与未来的星。林晚星牵着顾晏辰的手,看着两个孩子在月光下追逐,心里踏实又温暖。她知道,属于青山坳的故事,会像这仓廪里的粮食,一年年丰实;会像这文化馆里的文脉,一代代流传,在岁月里沉淀出最动人的模样。
而她和顾晏辰,会守着这片土地,守着孩子们,守着越来越兴旺的家园,把每个秋天都过成感恩的庆典,让丰收的喜悦与文化的根脉,在青山坳的土地上,永远生生不息。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青山坳里有晴天(http://www.220book.com/book/7NE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