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覆盖青山坳时,富硒米早己入仓,碾米厂的机器歇了大半,只有冷链仓库还在运转,确保发往南方的订单新鲜如初。农耕文化馆却比往日更热闹,省实验小学的研学团踩着薄雪而来,孩子们穿着鲜艳的羽绒服,像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围着石碾和木犁好奇地打量。
林晚星穿着米色羽绒服,带着孩子们参观“老农具展区”。她拿起个缠着麻绳的斗笠,轻声说:“这是以前农民下地时戴的,能挡太阳也能遮雨。你们看这帽檐上的磨痕,是常年被树枝刮蹭留下的,每道痕迹都藏着一个顶风冒雨的故事。”
“林老师,”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手,“那时候没有收割机,他们怎么收稻子呀?”
“靠双手割。”林晚星笑着指向墙上的老照片,画面里的村民弯腰挥镰,稻穗堆成小山,“就像这张照片里的爷爷们,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割一天稻子,手上能磨出好几个水泡。”
孩子们听得睁大了眼睛,小念星突然举起手:“我爷爷说,他小时候割稻子,镰刀割破了手都不吭声,就怕耽误干活。”
“对呀。”林晚星摸了摸儿子的头,“所以我们现在吃的每粒米,都藏着前辈们的汗水,更要懂得珍惜。”
顾晏辰带着另一组孩子在体验区忙活。孩子们围着迷你石碾,轮流推着木杆碾稻谷,小脸憋得通红,石碾却只慢悠悠转了两圈。“这也太累了!”个胖小子擦着汗,“还是碾米机厉害,一下就把稻谷变成米了。”
“所以要好好学习呀。”顾晏辰笑着说,“发明更省力的机器,让种地变得轻松,同时还能种出更优质的粮食,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他指了指旁边的富硒米检测仪器,“比如这个,能测出米里的营养成分,让我们知道怎么种出更健康的粮食。”
小陈在文化馆的多媒体室播放纪录片,屏幕上是青山坳的西季:春天育苗棚里的忙碌,夏天稻田里的鸭群,秋天收割机的轰鸣,冬天酒厂的蒸汽。孩子们看得入迷,当看到小念禾跟着妈妈给稻苗浇水的画面时,都忍不住笑了。
中午的研学餐摆在樱桃园的暖棚里,富硒米蒸的米饭、草莓酱拌豆腐、玉米碴子粥,全是合作社的产物。王婶端着刚出锅的米糕进来,笑着说:“多吃点,这米糕用的水是山泉水,米是咱自己种的,吃了长个子!”
孩子们吃得满嘴是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突然说:“我妈妈总说农村落后,可我觉得青山坳好厉害,有那么多高科技,还有这么好听的故事。”
林晚星心里一动,正想说话,老教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本新印的书:“这是咱们青山坳的生态种植科普手册,每个孩子送一本,让他们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看。”手册的封面是小念星画的望松亭,封底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午的实践课是酿甜酒。李师傅带着孩子们把蒸熟的富硒米拌上酒曲,装进小陶罐。“记住了,”他慢悠悠地说,“酿酒就像做人,得有耐心,急不得。等过段时间打开,保证甜得很。”
孩子们捧着自己的小陶罐,小心翼翼地贴上名字标签,眼里满是期待。离馆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份伴手礼——袋富硒米和颗樱桃种子。“把种子种在花盆里,”林晚星说,“等它发芽结果,你们就会明白,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对待它的人。”
研学团的车驶远时,雪又下了起来。林晚星站在文化馆门口,看着孩子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心里暖融融的。小陈拿着本留言簿过来,上面画满了孩子们的涂鸦,写着“青山坳真棒”“我还会再来的”。
“林姐,刚才县教育局打电话,说想把咱们馆列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小陈眼里闪着光,“还有几个学校想预约明年的研学活动呢。”
“好啊。”林晚星点头,转头看向顾晏辰,他正和老教授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让更多孩子了解土地,爱上乡村,这比卖出多少米都有意义。”
暮色渐浓,文化馆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晕透过窗户,在雪地上投下温柔的光斑。小念星和小念禾在院子里堆雪人,用富硒米的空袋子给雪人做了个围裙,引得大家首笑。
林晚星靠在顾晏辰肩上,看着漫天飞雪,心里突然明白,冬藏不仅是储存粮食,更是积蓄希望。农耕文化馆就像个温暖的种子仓,既藏着过去的故事,也孕育着未来的智慧。当孩子们带着这里的种子和故事离开,青山坳的精神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地方生根发芽。
“明年,咱们在文化馆旁建个天文观测台吧。”顾晏辰突然说,“让孩子们白天学农耕,晚上看星星,知道土地连着星空,渺小也能孕育伟大。”
林晚星笑了,抬头看向天上的雪花,它们轻轻落在望松亭的枝桠上,落在文化馆的屋檐上,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春天,悄悄写下序章。她知道,属于青山坳的故事,会在一个个研学的脚印里延伸,在一颗颗播撒的种子里生长,永远带着土地的温度,向着更明亮的未来,缓缓铺展。
(http://www.220book.com/book/7NE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