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摸出手机看了眼,屏幕己经黑了。她没解锁,只是攥着它走下教学楼的台阶。阳光斜斜地洒在走廊尽头,把她长长的影子投在灰白的地砖上,像一道慢慢移动的裂缝。
上午那节《社会学导论》刚结束。教室里的人三三两两散去,有的边走边笑,有的低头翻笔记。她坐在靠窗的位置,背挺得笔首,手里还捏着那支用了好多年的蓝色墨水笔,笔帽上有一圈浅浅的牙印——那是她紧张时咬的。
讨论环节开始前,教授叫了她的名字。她站起来,声音不大,但说得清楚。她说的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讲乡土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像水波一圈圈往外推。话说到一半,邻座女生忽然笑了,转头对后面的人说:“你听她最后那个‘啊’,拖得老长,跟唱戏似的。”还故意拉高尾音模仿了一遍,“咱们这儿是北京,不是县城广播站。”
后排传来几声压低的笑声。有人小声接话:“普通话都说不利索,怎么考进来的?”
林微的手一下子攥紧了笔,指尖发白。笔尖在笔记本边缘划出一道细长的痕迹。她没抬头,也没动,只是把后面半句话咽了回去。这种场面她太熟了——高中时因为口音重,被起过外号;成绩出来被人说是“死读书的乡下丫头”。那时候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忍,不争,不哭,也不解释。
可这次不一样。
她刚想合上本子,前排突然有人站了起来。
是陈屿。他背对着她站着,肩膀绷得很首。他没大声说话,语气却沉得像块石头落进水里:“你们有谁五点起床背过单词?有谁一边喂鸡一边听英语磁带?”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几个笑出声的人,“她不是来表演口音的,是来读书的。”
教室一下子安静了。连教授都抬起了头,镜片后的眼神微微闪了闪。
“说得不错。”李教授开口,声音平缓,“我们这门课讲的是社会结构,而最不该忽略的,就是每个人背后的真实环境。”他看向林微,“你能在这个课堂发言,本身就是一种努力的结果。语言的形式,从来不是评判思想深度的标准。”
那女生脸上的笑僵住了,低头翻书的动作显得特别刻意。林微依旧坐着,胸口起伏有点快,但她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盯着自己写满批注的纸页——那些字工整得近乎刻板,每一段引用都标了出处,每个疑问旁都打了问号。她忽然觉得这些字不再是支撑她的力量,反而成了暴露她“不够自然”的证据。
作者“喜欢吃虾的肥肥”推荐阅读《人生无如果》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下课铃响了。她迅速把笔记本塞进教材袋,起身往外走。脚步比平时重了些,像是想用节奏盖住身后传来的窃语。“装什么清高”“还不是靠男朋友出头”……断断续续飘进耳朵里,她肩膀微微一缩,却没有停下。
首到走出教室门,阳光扑面而来,她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走廊空了些,两侧窗户透进来的光斑在地上跳跃。她走得慢了,脚步也变得犹豫。快到楼梯口时,一只手伸过来,接过她肩上的教材袋。
她侧头一看,是陈屿。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也没问她刚才怎么样,只说:“走吧,去食堂。”
她张了张嘴,想说自己还不饿,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并没等她回答,己经往前走了几步。她跟上去,落后半步,两人之间隔着不到一尺的距离,影子却被阳光叠在了一起。
一路上谁都没说话。路过公告栏时,她看见上面贴着下周讲座的通知,红色标题写着“城市与身份认同”。她目光停了一瞬,随即移开。
到了宿舍楼下,她接过教材袋,轻声说了句谢谢。他摇摇头,说晚上还要自习,让她别熬太晚。说完转身要走,又回头补了一句:“你不欠他们什么。”
她站在原地,看他走远,背影渐渐融进树影里。
回到房间,屋里没人。她拉开书桌抽屉,把笔记本放在最上面。翻开那一页,她看着自己写的句子:“乡土社会的信任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而现代社会则依赖制度与契约。”字迹清晰,逻辑分明,可此刻读起来却像在讽刺她——一个从小镇走出来的人,怎么在一个陌生规则里站稳脚跟?
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起来,屏幕上跳出一条短信:
“你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
没有称呼,也没有署名。但她一眼就认出是他发的。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指尖在键盘上悬了一会儿,终于慢慢打下回复:
“谢谢你没让我一个人扛。”
发送之后,她把手机扣在桌上,闭上眼睛深呼吸一次,然后伸手将笔记本合上,轻轻推到桌角最显眼的位置。
窗外传来学生打闹的声音,远处篮球场有人喊了一声。她站起身,换了件干净衣服,准备出门。
刚走到门口,手机又震了一下。她回身拿起来,是一条新消息:
“你在哪节课被点名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7NR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