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楼的走廊里,新挂了块红色的倒计时牌,“距高考还有200天”的数字用金粉写着,在初冬的阳光下晃得人眼睛发紧。林微抱着刚发的模拟考卷往教室走,刚到门口就被陈屿拦住——他手里拎着个保温袋,还冒着热气,里面是半盒蛋黄酥,酥皮上撒着白芝麻,像他笔记本上画的小太阳斑点。
“我妈昨天烤的,特意多放了黄油,你尝尝。”他把保温袋塞到林微手里,指尖碰到她冰凉的手背,又赶紧缩回去,“怎么不戴手套?这天儿都快冻手了。”林微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节因为刚攥着考卷,有点发红:“早上走得急,忘了拿。”
进了教室,张萌刚好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拿着本物理错题本,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林微面前:“林微,这道电磁感应的题,我看你上次做对了,能不能给我讲讲?”她的声音比平时低,眼神里没了之前的敌意,反而带着点不好意思。林微愣了下,转头看陈屿,他冲她眨了眨眼,笑着点头。
“好啊,咱们去走廊讲吧,别吵到同学。”林微把蛋黄酥放在桌上,拿着错题本跟张萌走到走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错题本上,张萌指着那道题,小声说:“上次表彰大会后,我想了想,你跟陈屿是真的一起学习,我之前说的话,对不起啊。”林微握着笔的手顿了顿,突然觉得心里的那点别扭散了:“没事,大家都是想考个好大学,以后有不会的题,咱们可以一起讨论。”
两人蹲在走廊的台阶上,林微从最基础的受力分析开始讲,张萌听得很认真,偶尔会打断问“这里为什么要画等效电路”,像个普通的问问题的同学。讲完题时,早自习的铃声刚好响了,张萌把错题本抱在怀里,笑着说:“谢谢你啊林微,以后我要是有整理的错题,也给你看。”林微点点头,看着张萌跑回教室的背影,突然觉得,高三的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
回到座位上,陈屿正帮她把蛋黄酥放在课桌上,见她回来,小声问:“讲完啦?”林微咬了口蛋黄酥,黄油的香味在嘴里散开,甜得刚好:“嗯,她跟我道歉了。”陈屿挑了挑眉,拿起自己的数学卷子:“我就说吧,大家都是想考大学,没什么解不开的。”他把卷子往林微那边推了推,“昨天模拟考的最后一道大题,我有个新思路,你看看对不对。”
林微凑过去,看着他写的解题步骤,笔尖在关键步骤上点了点:“这里用参数方程会更简单,你上次跟我讲的那个方法,其实可以再优化下。”两人头挨着头,在草稿纸上画着图,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们交叠的笔尖上,把错题本上的向日葵涂鸦,照得格外清晰。
中午放学,林微刚走出教学楼,就看见奶奶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是刚织好的围巾,明黄色的,像院子里盛放的向日葵。“天儿冷了,我给你织了条围巾,你试试合不合适。”奶奶伸手想帮她围上,陈屿突然从后面走过来,笑着说:“奶奶,我帮您拿袋子吧,您别冻着。”
他接过布袋子,手指碰到围巾的毛线,软乎乎的:“这颜色真好看,跟向日葵一个色。”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我就是照着院子里的向日葵选的线,想着微微戴了,就像天天看见太阳似的。”林微把围巾围在脖子上,毛线的温度从脖子传到心里,暖得她有点想笑——奶奶总是这样,把所有的疼惜,都织进这些小物件里。
三人走在巷子里,陈屿突然说:“奶奶,我爸昨天给我寄了清华机械系的复习资料,里面还有往年的真题,我跟林微一起做,做完您帮我们检查?”奶奶笑着点头:“好啊,你们做了我就看,虽然我看不懂题,但我能帮你们看看字写得端不端正。”林微看着奶奶和陈屿聊天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条明黄色的围巾,好像把他们三个人的心意,都系在了一起。
下午的语文课,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梦想”的作文。林微握着笔,脑海里浮现出院子里的向日葵、陈屿笔记本上的“一起去北京”、爸妈照片里的清华园,还有奶奶织围巾时的样子。她在作文本上写下标题《向日葵朝着北京开》,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把那些细碎的期待,都写进了文字里。
陈屿坐在旁边,偷偷看她写作文,见她停笔思考,悄悄递过来一张纸条:“我的梦想是跟你一起站在清华园里,看比老院更大的向日葵。”林微看着纸条,忍不住笑了,在纸条背面写了“我的也是”,悄悄递了回去。阳光落在作文本上,把“北京”两个字照得很亮,像在为他们的梦想,镀上了一层光。
晚自习结束后,下起了小雪,雪花落在围巾上,很快就化了。陈屿撑着伞,送林微到巷口,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个小盒子:“我爸寄资料的时候,顺便给我寄了这个,说是清华的校徽钥匙扣,我给你也带了一个。”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个银色的校徽,上面刻着“清华大学”西个字,在路灯下闪着光。
“我把我的那个,跟篮球钥匙扣挂在一起了。”陈屿把校徽钥匙扣递给林微,“这样每次打篮球,都能想起‘一起去北京’的约定。”林微捏着钥匙扣,指尖有点烫,雪花落在手背上,也不觉得冷了:“我把它挂在书包上,每天都能看见。”
回到院子里,奶奶还在煤炉旁等她,锅里炖着红薯粥,香味飘满了整个院子。林微把校徽钥匙扣拿给奶奶看,奶奶凑到灯下,仔细看了看:“这就是清华的校徽啊,真好看,等微微考上了,咱们就去北京,把这个校徽挂在你爸妈的照片旁边。”林微点点头,坐在奶奶旁边,帮她搅着锅里的粥,红薯的甜香混着煤炉的暖意,让整个屋子都格外安稳。
接下来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忙碌。每天早上,陈屿都会带妈妈做的点心,有时是蛋黄酥,有时是核桃糕;林微会带奶奶蒸的红薯或玉米,两人在早自习前分享。中午吃完饭,他们会一起在教室里做真题,张萌偶尔会过来问问题,三人有时会凑在一起讨论,走廊里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减少,从200天变成180天,再变成150天。
有天下午,陈屿突然说要带林微去个地方。他骑着自行车,载着林微,穿过县城的街道,停在一个小小的书店门口。书店里摆满了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最里面的架子上,放着一本《清华大学校园指南》。陈屿把书拿下来,递给林微:“我上次来的时候看见的,里面有好多清华的照片,你看看,咱们以后要去的地方,就是这样的。”
林微翻开书,里面有清华园的二校门、荷塘月色的荷花池、还有大片的向日葵花田——原来北京也有向日葵,比老院的更大,开得更旺。“你看这里,”陈屿指着照片里的向日葵花田,“上面写着每年夏天都会开,咱们要是考上了,明年夏天就能来看了。”林微看着照片,心里的期待像疯长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一起去北京”的约定。
从书店回来的路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自行车的铃铛声在巷子里响着,像在为他们的梦想伴奏。林微坐在后座上,抱着那本《清华大学校园指南》,围巾被风吹得飘起来,明黄色的毛线在夕阳里,像一束小小的光。
那天晚上,林微把《清华大学校园指南》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陈屿送的校徽钥匙扣,还有贴满向日葵照片的错题本。她翻开指南,在向日葵花田的照片旁边,写了句话:“200天后,我们在这里见。”窗外的雪还在下,煤炉上的红薯粥还在咕嘟咕嘟地响,奶奶的房间里,还亮着灯——她还在为林微织第二条围巾,这次是蓝色的,她说:“陈屿那孩子也没个厚围巾,给他织一条,跟你的凑一对,一起去北京的时候戴。”
林微躺在床上,听着煤炉的响声,看着书桌上的指南,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不安的“不一样”,那些流言和犹豫,都变成了不重要的小事。重要的是,身边有个一起努力的人,有个永远支持她的奶奶,有个清晰的目标——北京的向日葵,正在等着他们。
她做了个梦,梦见高考结束那天,她和陈屿一起走出考场,手里拿着那本《清华大学校园指南》,奶奶站在考场外,手里拿着两条围巾,一条明黄,一条浅蓝。阳光很好,他们笑着走在回家的路上,巷子里的倒计时牌,终于变成了“0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7NR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