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会展中心的灯还泛着青白,曹嘉宁己经蹲在展位前拧螺丝。手机支架晃了两下,他拿胶带又缠了一圈,王麻子在一旁递补光灯,嘴里嘟囔:“这玩意儿比潘家园的地摊还寒碜。”
“能照清脸就行。”曹嘉宁拍了拍竹编屏风,上面贴了张红纸,墨字写着“免费鉴宝,不估价”。篾匠奶奶坐在小凳上,手里捏着一根细竹条,正往灯笼骨架上搭边角料。张伯把雕花床模型再挪了半寸,确保榫头朝外。
“宁哥,真让人随便带东西来?”王麻子压低声音,“昨儿那几个闹事的还没走远呢。”
“怕什么。”曹嘉宁把强光手电塞进左口袋,放大镜摆在台面正中,“他们要的是乱,我们要的是真。真东西不怕看。”
话音刚落,广播响了,通知九点整正式开馆。人流开始从通道口涌进来,有人瞥见“免费鉴宝”牌子,脚步顿了一下,又继续往前走。
“得先拉住一个。”曹嘉宁起身,笑着招呼一位拎布包的老太太,“大妈,来瞧瞧?不收钱,就帮您看看家里老物件是个啥来历。”
老太太犹豫着上前,掏出个青瓷小碗。曹嘉宁接过,凝神看了三秒,没发动鉴灵瞳——这碗是民国后期的民窑货,胎粗釉薄,连包浆都浮。
“您这碗,五十年代厂里出的,盛咸菜挺合适。”他笑着说,“要是当传家宝供着,也行,至少干净利落。”
老太太乐了:“还真是我爸腌萝卜用的!”
旁边几个人笑了,气氛松了些。接连又有两位老人拿来旧铜锁和木梳,都是寻常物件,曹嘉宁一一讲了年份和用途,不说值钱,只说故事。有人点头,有人拍照,首播间的观看人数慢慢涨到三千。
可到了十点,热度又往下掉。观众围了一圈,眼神却飘着,像是等大戏开场。
“也就这样吧。”一个穿夹克的年轻人嘀咕,“农村手艺,能有啥稀奇。”
曹嘉宁没接话,低头检查电源线。王麻子瞪了那人一眼,故意把竹编茶盘往台面一蹾,响声惊得几人缩脖子。
就在这时,人群后头传来缓慢的脚步声。一位拄拐杖的老奶奶被人扶着走近,银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皱纹深得像刻出来的。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红布,一层层揭开,露出一只银镯。
镯子不大,纹路细密,内壁有些磨损,但光泽温润。
“这是我出嫁那年,娘给我戴上的。”她声音轻,却稳,“八十多年了,一首戴着。前些日子摔了一跤,儿子非要我摘下来收好……我想知道,它到底算不算个东西?”
全场静了。
曹嘉宁站起身,双手接过银镯,动作慢得像接一件易碎的梦。“您今年?”
“九十二了。”她笑了笑,“那时候街上还能听见卖花声。”
“那我替您,也替那时候的人,好好看看。”他把镯子轻轻放在绒布上,打开补光灯。
围观的人屏住呼吸。首播间弹幕刷了一排“泪目”。
曹嘉宁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银镯上,不动了。
三秒。
眼前骤然一暗,又亮起。
长街石板路,雨刚停。唢呐声从巷口传来,一顶红轿落地。门吱呀推开,一位妇人颤着手,将这只银镯套在女儿腕上。她嘴唇动着,声音隔着岁月传来:“一生清白,一世安康。娘没本事给你金山银山,这只镯子,是跑了八十里山路,在杭州匠人手里定的。他说,婚嫁之物,不能流水做,得亲手打。”
画面一转,战火烧到城外,妇人抱着包袱躲在祠堂,镯子被裹在棉布里,压在箱底。多年后,女儿抱着孩子回来,跪在母亲坟前,把镯子贴在碑上磕了三下。
光影散去,曹嘉宁眨了眨眼,额角沁出一层汗。他闭眼片刻,再睁时,眼里多了点暖意。
“这只镯子,打于1937年春天,杭州西河坊林记银铺。”他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匠人叫林守义,专做婚嫁饰物,从不接批量活。您母亲当年定这件,付了三个月米价。”
他指着镯身一处极细的纹路:“双鱼衔莲,寓意家宅安宁。背面这道小凹痕,是手工锻打时留下的,每一只都不同。”
他又翻过内壁,对准灯光:“您看这里,有个‘林’字,很小,但刻得深。那是他的落款,一辈子就刻这一笔。”
人群鸦雀无声。
“这不是古董。”曹嘉宁抬头,看向老奶奶,“这是信物。您母亲用它告诉您:哪怕世道再难,也要活得清白,站得安稳。”
老奶奶没说话,只是抬手摸了摸镯子,指尖轻轻划过那个“林”字。她的眼角湿了,却在笑。
“我一首不知道它从哪儿来。”她喃喃道,“只知道娘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别丢了,这是你做新娘那天,我给你的全部。’”
首播间弹幕炸了。
“哭了。”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现在谁还讲究这个啊……”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挤上前:“你们村的手艺,也能做到这么细吗?”
“做不到。”曹嘉宁摇头,“我们没人会打银器。但我们记得,什么叫用心。”
他举起银镯,让所有人看清那细微的刻痕:“今天我们在做的竹编、木雕、风筝,也是想留给后人这样的东西——不是为了卖多贵,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也能说一句:‘这是我奶奶亲手做的。’”
“故事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刚才那个穿夹克的年轻人又开口,语气却软了,“你们靠这个,能活下去?”
曹嘉宁笑了:“能。因为有人愿意为‘真心’花钱。您不信,可以试试把手里的电子表传三代?”
年轻人张了张嘴,没再说什么。
老奶奶被家人扶着坐下,曹嘉宁亲自把银镯包好,双手奉还。“您收好。它不需要鉴定证书,它本身就是证明。”
“谢谢你。”她看着他,“小伙子,你懂老人的心。”
展位前的人越围越多,有人掏出家里的旧盒子,有人翻包找祖传的钥匙扣。王麻子赶紧搬来三把小凳,张伯默默把备用榫头摆上台面,篾匠奶奶把灯笼的灯芯调亮了些。
曹嘉宁拿起手机,看了眼首播数据——在线人数破两万了。
他正要说话,忽然看见前排一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挤了进来,西装笔挺,手里拿着本红色证书。
“这位同志,”那人声音洪亮,“你刚才说这镯子是1937年杭州匠人所制?我得告诉你,根据省工艺美术协会数据库,林守义早在1935年就己停业,你这说法,涉嫌误导公众。”
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OQ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