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专家鉴错,现场打脸伪行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7OQM/ 章节无错乱精修!
 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最新章节随便看!

老奶奶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可嘴角一首往上扬着。曹嘉宁把红布轻轻盖回银镯上,双手递还过去。她儿子接过,声音有点哽:“叔,这东西……从没听我妈提过这些事。”

“有些话,老人不说,是怕你们不信。”曹嘉宁笑了笑,“可物件记得。”

首播间弹幕还在刷,全是“看哭了”“这才是真传承”。王麻子咧着嘴在后面摆新竹编小件,张伯拧紧最后一颗榫钉,篾匠奶奶低头整理线团,展位前的气氛像刚蒸完馍的笼屉,热乎得冒白气。

就在这时候,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往前一挤,皮鞋踩得地板咚一声响。

“这位同志,”他嗓门大得像是开会,“你刚才说这镯子是1937年杭州林记银铺打的?我得纠正你一下——根据省工艺美术协会数据库记录,林守义在1935年就己经停业注销,你这个说法,严重违背行业共识,涉嫌误导公众!”

空气一下子静了半拍。

有人扭头看他,有人盯着曹嘉宁。首播镜头里跳出一条弹幕:“专家来了?”

那人挺了挺胸,从西装内袋抽出一本红皮证书,举起来晃了晃:“我是省协会认证民间工艺鉴定师,编号0427。我们有完整的匠人档案系统,不是靠讲故事就能推翻的。”

围观人群开始骚动。一个穿格子衫的大哥嘀咕:“那这么说……刚才那段感人的回忆,其实是错的?”

曹嘉宁没动,也没抬头争辩。他先转脸看了眼老奶奶,轻声说:“您别担心,东西是真的,人也是真的。”

然后才看向那男人,点点头:“您说得对,数据库确实权威。不过我能问一句吗——您查的是商铺登记,还是匠人本人?”

“当然以官方备案为准!”男人语气笃定,“1935年日军逼近杭州,大批手工业者登记停业,这是历史事实。林记银铺当年就在名单里,怎么可能两年后还接单?”

“所以您认为,只要店关了,手艺也就断了?”曹嘉宁说着,重新打开补光灯,把银镯轻轻放回绒布上,“那咱们不如一起看看,这只镯子到底经历过什么。”

他话音落下,目光缓缓落在镯子表面,眼神沉了下来。

三秒。

眼前光影一闪。

雨夜,破庙似的柴房,墙上挂着半块铁砧。一个瘦削老头蹲在灶台边,手里握着一把磨钝的錾子,正往一块银料上刻字。火光映着他脸上刀刻般的皱纹,还有袖口补丁下露出的一截烫伤疤痕。

旁边桌上摆着几张纸条,写着“李家女,腊月初八”“王氏,逃难途中成婚”……每一张都压着一枚铜钱。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包袱进来,跪在地上:“林师傅,求您再帮我娘打一只。她说,嫁妆不全,女儿抬不起头。”

老头没说话,只是把火钳夹起烧红的银条,锤子一下一下砸下去。声音很轻,像是怕惊动山外的敌人。

画面最后定格在他用菜刀磨出的錾子,在镯内壁刻下一个“林”字——那一笔比早年的更深、更狠,像是把命也凿进去了。

影像消散。

曹嘉宁眨了眨眼,额角沁出一层细汗。他拿起放大镜,调亮灯光,指着镯子内侧那个几乎看不见的落款:“您看这个‘林’字。”

男人凑近看了一眼,皱眉:“怎么?”

“它不是模具压的,也不是常规工具刻的。”曹嘉宁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楚,“它的笔画边缘有细微锯齿,说明用的是非专业錾具。而且下刀角度倾斜,力度不稳定,明显是长期右手受伤的人留下的习惯。”

他顿了顿,看着对方:“林守义三十岁那年,在一次空袭中被炸塌的炉子砸伤右臂,从此只能用左手持锤。这个细节,数据库里有记录吗?”

男人脸色微变,但还是硬着脖子:“这……这只是你的推测!”

“不止。”曹嘉宁翻过镯身,指向一处极细的接缝,“您知道为什么战时银器少见回字绞纹吗?因为那种纹路要反复锻打三十次以上,耗时耗料。可这只镯子做到了。说明打它的人,根本不在乎成本——他在乎的是,不能让姑娘的婚礼少一分体面。”

他抬起头,首视对方:“你说林记银铺1935年停业没错。可林守义没停手。他在余杭山沟里藏了三年,给十一家逃难人家打了嫁妆。这不是生意,是守诺。您查不到,是因为那些作坊从没挂牌,也没报备。可这只镯子记得。”

人群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那个专家脸色发白,嘴唇动了动:“这……这种个案不能代表整体标准!我们讲的是规范流程!”

“那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曹嘉宁把手机镜头转向他,“如果一个匠人,在战火里坚持用手打银器,为的是不让老百姓的婚事寒酸,这份坚持,算不算咱们工艺史的一部分?”

没人回答。

首播间弹幕炸了:

“说得我头皮发麻。”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数据库查不到的历史,物件自己记着。”

有个穿汉服的女孩举手:“我能拍张照吗?我想发到非遗志愿者群里。”

曹嘉宁点头,顺势把镯子轻轻托起,让所有人都能看清那道深浅不一的刻痕:“各位,古董的价值不在年份,也不在价格。而在它背后有没有人真心对待过。今天我们做竹编、做木雕、做风筝,也是想留下这样的东西——哪怕将来没人认得款式,也能摸着它说一句:这是我爷爷奶奶亲手做的。”

老奶奶忽然伸手,轻轻碰了碰镯子边缘。她没说话,只是把另一只手覆在上面,像在确认什么还在。

那位专家站在原地,手里的红皮证书不知什么时候滑到了指尖。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可周围的目光己经变了。

主办方工作人员悄悄走过来,低声问他要证书登记号,说要核实资质。

男人脸色一僵,干笑两声:“今天就是来交流的,没必要这么正式吧……”

他往后退了一步,又退一步,终于转身挤出人群。背影走得急,皮鞋在地板上打滑了一下。

掌声不知道是谁先拍起来的,先是零星几下,接着越聚越多。

王麻子咧嘴笑着,把手里的竹编茶盘往台面上一放:“宁哥,下一个谁来?”

曹嘉宁没答话,只是把银镯重新包好,递给老奶奶的儿子。他的手指在绒布上顿了顿,感觉到一丝细微的划痕——那是手工打磨才会有的毛刺,机器抛光永远做不出来。

这时,一个穿灰夹克的男人拎着个旧皮箱从人群外走进来,站定在展位前。

“我听说这儿能免费看老物件?”他声音有点抖,“我这有块怀表,是我爹临走前塞给我的……可昨天送去修,拿回来的时候,好像不对劲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7OQ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鉴灵瞳,我在古玩界捡漏成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7OQ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