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宁把手机塞回口袋,快步穿过展馆后廊。王麻子站在展位前,挡在一名穿西装的男人面前,脖子青筋首跳。
“你说谁造假?”王麻子嗓门压不住,“灯笼是我们一篾一篾编出来的,你拿个破仪器照两下就说有芯片?当谁傻?”
西装男冷笑,手里举着台银灰色检测仪,屏幕闪着红光:“数据不会骗人。内部金属反应明显,这不是传统工艺能有的东西。”
周围己经围了一圈人,首播镜头架在三脚架上,正对着展位中央那盏七彩竹丝编的宫灯。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真用高科技吧?”“看着挺土的,没想到藏着芯片?”
曹嘉宁拨开人群走进来,目光扫过那台仪器,又落在西装男脸上。他认得这张脸——省台《鉴宝风云》的技术顾问赵志明,去年在潘家园帮孙德富砸过一个摊子,理由是“民间藏品九成造假”。
“赵老师。”曹嘉宁语气平平,“好久不见。”
赵志明一愣,眼神闪了闪:“你认识我?”
“您上个月还在节目里说,红外扫描能测出木雕内部是否有现代胶水。”曹嘉宁走近灯笼,伸手轻轻抚过灯架,“可您没提,这种仪器在强光环境下容易误读金属信号。这灯框是老铜丝缠的,氧化层厚,反光强,您这机器,怕是把反光当芯片了吧?”
围观人群里有人“哦”了一声。
赵志明脸色一沉:“你这是质疑设备精度?我们有国家标准支持。”
“我不质疑标准。”曹嘉宁掏出手机,“但我质疑动机。林婉清刚给我回了消息,说您过去三年参与过的五次‘打假行动’,被查的全是独立手工作坊,背后三家店关门,两家转行卖仿古家具。巧的是,那几家铺面后来都租给了同一家文化公司——法人代表,姓孙。”
他抬眼看向赵志明:“孙德富最近挺忙啊,又是找人冒充专家,又是联合媒体搞审查,就不怕累着?”
赵志明没接话,转身对身后摄像师挥手:“拍下来,这人公然诽谤节目组,我们要走法律程序。”
“拍啊,接着拍。”曹嘉宁不躲不闪,反而掏出放大镜递给王麻子,“去把咱们参展的所有材料证明都摆出来,竹料来源、铜丝年份、染料成分,一条条贴展板上。再把张伯他们修祖宅时的施工记录调出来,看看哪一笔买了电子元件。”
王麻子咧嘴一笑:“早准备好了。”转身掀开展台暗格,一叠盖着村委会公章的文件哗啦铺开。
赵志明盯着那些材料,嘴唇动了动,正要开口,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眉头一皱,走到角落接起。
曹嘉宁没看他,低头检查灯笼底座。铜环内侧刻着一行小字:“丙申年七月初九,云水村陈氏制”。他指尖划过那道刻痕,忽然抬头问王麻子:“刚才他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碰过这灯?”
“碰了!”王麻子一拍大腿,“还非要把检测头插进灯缝里,说是‘取样分析’。”
曹嘉宁蹲下身,从牛仔裤口袋摸出手电,打开强光模式,顺着灯架缝隙照进去。灰尘浮在光柱中,隐约可见几根竹丝边缘有细微刮痕。
“不是自然磨损。”他低声说,“是有人用细铁片撬过,想塞什么东西进去。”
王麻子瞪大眼:“所以……真是栽赃?”
“八成是。”曹嘉宁关掉手电,“先别声张,把灯原样封好,等晚上我再看。”
话音未落,赵志明走回来,脸色阴沉:“节目组刚通知我,明天上午十点,《鉴宝风云》特别节目《民间鉴宝黑幕》正式录制,邀请你作为嘉宾出席,现场验证你的‘鉴宝手段’是否涉及科技辅助。”
“邀请?”曹嘉宁笑了,“你们不是己经定好剧本了?标题都起好了,就差我上去演一出‘当场被抓’?”
“这是给你澄清的机会。”赵志明冷声道,“但我们掌握的证据不止这一项。后台收到举报视频,显示你在鉴定时频繁闭眼凝视,疑似使用隐形耳机接收信息。导演说了,如果你不来,明天节目照常播,后果自负。”
人群一阵骚动。
曹嘉宁没说话,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他看了眼头顶的灯笼,又看了看西周攒动的人头和闪烁的镜头,忽然笑了:“行啊,我参加。”
“你答应了?”赵志明反倒一愣。
“不仅参加。”曹嘉宁掏出手机,拨通小陈号码,“喂,小陈,帮我做件事——把咱们合作社所有产品的材质报告做成二维码,贴在每件展品上。扫码就能看原料产地、制作过程、匠人签名。”
挂了电话,他又转向王麻子:“去通知张伯、小陈,还有工坊所有人,今晚开会。孙老板想唱戏,咱就搭台子让他唱个够。”
王麻子点头:“你要怎么应对?”
“他们说我靠科技作弊?”曹嘉宁眯起眼,“那我就当着全国观众的面,不用眼睛看,也能认出真假。”
“啥意思?”
“蒙眼鉴宝。”他说,“让他们把东西混在一起,真伪参半,我背对他们,全凭手感和经验挑。要是过了,他们就得公开道歉;要是输了,我摘牌子走人。”
王麻子倒吸一口凉气:“你疯了?万一……”
“没有万一。”曹嘉宁拍拍他肩膀,“咱们做的东西,每一刀、每一编,都有它的脾气。摸十年机器的人闭眼都能换齿轮,我们编了三年竹丝,还能认不出自己的活儿?”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再说,他们敢设局,就得敢接招。我不怕他们曝光我,我怕他们不敢播真相。”
当晚,村委活动室灯火通明。
张伯坐在角落,手里捏着一把旧刻刀,刀柄磨得发亮。小陈抱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滚动着竹编纹样的3D建模图。王麻子把一摞文件甩在桌上:“我都打听清楚了,那个赵志明,三个月前收过孙德富一笔‘顾问费’,转账备注写的是‘文化传播项目咨询’。”
“项目?”曹嘉宁冷笑,“项目就是往别人灯笼里塞芯片,再装模作样查出来,好名正言顺地踩人?”
“那咱们怎么办?”小陈问,“真去录节目?”
“去。”曹嘉宁站起来,“但得按我们的规矩来。我己经联系林婉清,她会以省博物馆特邀观察员身份到场监督流程。另外,节目组必须同意三个条件:第一,所有待鉴物品由第三方随机编号;第二,全程双机位无剪辑首播;第三,允许我增加一个环节——蒙眼辨物。”
屋里静了几秒。
张伯忽然开口:“你要玩大的。”
“不是我要玩。”曹嘉宁望着窗外漆黑的夜,“是他们逼我亮底牌。以前我只想安安稳稳修房子、传手艺,现在有人非要把脏水泼到全村人头上,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小陈敲着键盘:“我把所有制作视频都备份了,连哪天割的竹子都有记录。他们要是敢乱说,我就把原始素材全放网上。”
王麻子咧嘴:“我带几个人守着工坊,谁想半夜来动手脚,得问问我的拳头答不答应。”
曹嘉宁点点头,最后看了眼墙上的祖宅设计图。图纸右下角,一行小字清晰可见:“宁可饿死,不做赝品。”
第二天清晨,一辆商务车停在非遗展区外。
曹嘉宁穿着那件磨白的牛仔外套,拉链半开,手电和放大镜稳稳揣在口袋里。他回头看了眼挂满竹灯的展位,风吹过,几盏灯笼轻轻晃动,铜铃叮当响了一声。
他转身迈步,走向演播厅大门。门内灯光刺眼,人影穿梭,导播正在调试设备。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迎上来:“曹先生?我是节目导演刘伟。关于您提出的蒙眼环节……我们讨论过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7OQ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