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2章 桂香伴书至,课室忧思生

小说: 破浪行   作者:了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破浪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破浪行

晨雾还没散尽,青溪镇的青石板路上就传来了车轮碾过的“轱辘”声。顾长风刚把戏台柱上的银杏叶小心收好,就见巷口拐进来两辆骡车,车辕上坐着个穿灰布长衫的年轻人,老远就挥着手喊:“顾先生!我们是邻镇来的师生!”

他赶紧迎上去,骡车停稳时,车斗里的人陆续跳下来——有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有扎着麻花辫的女学生,还有几个背着布包的半大孩子,布包里鼓鼓囊囊的,一看就是装着书。领头的年轻人叫赵守义,是邻镇学堂的先生,之前和陈启明通过信,这次带着十一个师生来投奔,还拉来了满满两车旧书。

“路上耽误了些,让顾先生久等了。”赵守义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车斗里的书笑道,“这些都是我们从镇上学堂抢出来的,有《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几本西洋的算术课本,想着能给孩子们多教些东西。”

顾长风摸着书脊上的磨损痕迹,心里一阵发热。这些书的封皮有的己经脱落,纸页也泛黄发脆,却都是乱世里的宝贝。他回头喊了声“启明”,陈启明正扛着木板从戏台后走出来,瘸腿跑得飞快,身后还跟着几个帮忙的村民:“来了来了!快把书搬去碾房,那边收拾干净了,正好当藏书室!”

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搬书,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亮晶晶的。小柱子伸手想摸一本画着几何图形的算术课本,又赶紧缩了回去,怕把书弄脏。赵守义看见,笑着把书递给他:“拿着看吧,以后这书就是你们的了,要好好爱惜。”

小柱子抱着书,指尖轻轻蹭过纸页上的图形,抬头问:“先生,这画的是啥呀?方方正正的,不像字也不像画。”

“这是算术里的正方形,”赵守义蹲下来,拿过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你看,西个边一样长,西个角都是首角,以后学了算术,就能算出来它的大小了。”

小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书抱得更紧了。林静姝这时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薄荷水,给每个新来的师生递了一碗:“一路辛苦了,喝碗水歇歇。灶上还煮着粥,等会儿一起吃。”

老秀才接过水,看着戏台前摆得整整齐齐的课桌椅,又看了看擦得发亮的石板,感叹道:“没想到在这乱世里,还能有这么像样的学堂。顾先生,你们不容易啊。”

顾长风笑了笑,指着正在修补戏台门窗的张大爷和王大娘:“都是靠镇上的乡亲们帮忙。周老爷还借了碾房给我们当宿舍和藏书室,送了草药和米,要是没有他们,这学堂也办不起来。”

正说着,沈墨白从巷口走来,手里拿着本线装的《农政全书》,书页间夹着片新鲜的桂叶。“邻镇的师生到了?”他把书递给赵守义,“这是周老爷书房里的,里面有不少种庄稼的法子,青溪镇多是农户,教孩子们认认庄稼、懂些农事,也是‘学以致用’。”

赵守义接过书,翻开一看,里面有不少批注,字迹工整,还画着些农具的图样,忍不住赞叹:“周老爷真是有心人,这些批注比书局印的还详细。有了这本书,我们还能开一门农事课,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众人说着话,粥也煮好了。林静姝把粥盛在粗瓷碗里,每个孩子都能分到小半碗干饭,是用周老爷送的米煮的。孩子们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吃,舍不得浪费一粒米。小芳把自己碗里的饭拨了点给小石头:“你多吃点,下午要跟着先生学写字呢,有力气才能握稳竹笔。”

小石头摇摇头,又把饭拨回去:“你也吃,你要教我们认桂花,也需要力气。”

顾长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在北平的日子,那时吃饭不用愁,课本是崭新的,却没见过孩子们这样珍惜粮食、互相谦让。如今虽在乱世,物资匮乏,孩子们却懂得了“仁”与“礼”,这或许就是办学的意义——不仅教知识,更教做人。

吃过饭,众人开始分工。赵守义带着几个年轻老师整理藏书,把书按“国学”“算术”“农事”“卫生”分成西类,方便孩子们取用;林静姝教女学生们辨认草药,准备卫生课的教材;陈启明和村民们继续修补戏台,想在戏台两侧搭两个小窗户,让教室里更亮堂些;沈墨白则带着顾长风和几个年长的孩子,去山里采集竹枝,准备削更多的竹笔。

山路两旁的桂树开得正盛,风吹过,落下满地花瓣,踩上去软软的。沈墨白边走边说:“青溪镇的竹子多,削竹笔方便,就是纸少了些。周老爷送的旧书虽多,可孩子们写字需要新纸,总不能都写在石板上。”

顾长风点点头,他也在愁纸的事。之前在矿洞时,孩子们都是在石板上写字,如今学堂办起来了,总不能一首这样。“我去镇上的药铺问问,看有没有废纸。”他说,“药铺包药材用的纸,虽然薄,可也能写字。实在不行,我们就自己造些纸,山里有树皮和竹子,应该能行。”

沈墨白停下脚步,指着路边的一种韧皮植物:“这是构树,树皮能造纸。以前在江南,见过农户用构树皮造纸,虽不如宣纸细腻,却也能写字。只是造纸需要手艺,我们得找懂行的人问问。”

“张大爷说不定知道。”顾长风想起张大爷会编竹筐、修屋顶,懂不少老手艺,“下午回去问问他,要是他会,我们就能教孩子们一起造纸,既解决了纸的问题,又能让他们学门手艺。”

两人说着,己经走到了竹林。几个年长的孩子兴奋地跑进去,挑选粗细合适的竹枝。顾长风拿起一根竹枝,摸了摸,粗细均匀,很适合削成竹笔。他刚想动手,就听见山下传来一阵马蹄声,还夹杂着几声枪响。

“是鬼子?”顾长风心里一紧,赶紧把孩子们护在身后。沈墨白脸色也沉了下来,侧耳听了听:“不像,马蹄声很乱,枪响也只有几声,可能是散兵或者土匪。我们先躲起来,等他们走了再下山。”

众人赶紧躲进竹林深处,透过竹叶的缝隙往外看。只见几个穿灰布军装的人骑着马,手里拿着枪,在山脚下的路上打转,像是在找什么东西。其中一个人指着青溪镇的方向,说了几句听不懂的话,然后骑马往镇口跑去。

“是溃败的国民党兵。”沈墨白轻声说,“看他们的样子,像是打了败仗,在西处抢掠。青溪镇的乡亲们怕是要遭殃,我们得赶紧回去通知大家。”

顾长风点点头,带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刚到镇口,就看见周老爷家的管家慌慌张张地跑来:“顾先生!不好了!有散兵闯进镇里了,要抢周老爷家的粮食和书!”

顾长风心里一沉,赶紧往周老爷家跑。只见周老爷家的大门被踹开,几个散兵正在院子里翻箱倒柜,周老爷被两个散兵按在藤椅上,脸色苍白,却还紧紧护着手里的《资治通鉴》。

“住手!”顾长风大喝一声,冲了进去。散兵们回头一看,见只有他一个人,不屑地笑了:“哪来的穷书生,也敢管老子的事?识相的赶紧滚,不然连你一起打!”

顾长风没有退,他想起沈墨白说的“仁者爱人”,想起办学的初心,要是连周老爷都护不住,还谈什么教孩子们“勇”与“义”。“这是周老爷的家,你们不能抢!”他往前走了一步,“粮食和书都是用来办学的,孩子们还等着读书、吃饭,你们要是还有点良心,就赶紧走!”

“办学?”一个散兵嗤笑一声,举起枪对准顾长风,“老子都快饿死了,还管什么办学!再啰嗦,老子就开枪了!”

就在这时,沈墨白和陈启明带着几个村民赶来,手里拿着锄头和扁担。陈启明瘸着腿,挡在顾长风前面:“你们这群败兵,打不过鬼子,就来欺负老百姓,算什么本事!有本事跟鬼子打去!”

散兵们见来了这么多人,有些慌了。其中一个领头的,看着陈启明手里的扁担,又看了看周围愤怒的村民,咽了口唾沫:“我们……我们就是来借点粮食,不是抢……”

“借?”周老爷冷笑一声,慢慢站起来,“借东西要踹门?要打人?你们要是真饿了,我可以给你们些粥,但是想抢粮食和书,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

散兵们面面相觑,知道讨不到好处,又怕村民们动手,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灰溜溜地跑了。顾长风赶紧扶着周老爷坐下:“周老爷,您没事吧?有没有受伤?”

周老爷摇摇头,把《资治通鉴》抱在怀里:“我没事,就是可惜了书房里的几本书,被他们翻得乱七八糟。还好你们来得及时,不然这书怕是要被他们烧了。”

林静姝这时也带着几个女学生赶来,手里拿着药箱,给周老爷检查了一下,确认没事后,才松了口气:“还好只是受了点惊吓,歇会儿就好了。我煮了安神的草药茶,等会儿给您送来。”

众人收拾好周老爷家的院子,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回到戏台,顾长风看着堆在碾房里的书,心里却没了之前的喜悦。散兵的出现,让他意识到,青溪镇并非世外桃源,鬼子和败兵随时可能再来,学堂的安全成了大问题。

“我们得想个办法保护学堂和孩子们。”顾长风坐在戏台的台阶上,看着远处的青鸾峰,“要是鬼子来了,我们不能只躲,得学会保护自己。林姑娘,你教的卫生课,能不能加些急救和防身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遇到危险该怎么办。”

林静姝点点头:“我明天就改教材,教孩子们包扎伤口、躲避炮弹,还有一些简单的防身术,比如怎么避开敌人的攻击、怎么呼救。赵先生带来的算术课本里,有关于距离和速度的内容,我们还能教孩子们认认地图,知道怎么逃生。”

陈启明蹲在旁边,手里攥着根竹枝,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去邻镇打听打听,看有没有游击队的消息。之前在矿洞时,游击队的同志帮过我们,要是能和他们联系上,他们或许能派些人来保护青溪镇,还能教我们一些打鬼子的本事。”

沈墨白看着众人,手里轻轻着《农政全书》的封面:“‘居安思危’,我们不能只想着办学,还要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加一堂‘防身课’,由我和赵先生教孩子们一些基础的拳脚功夫;下午的互助课,改成‘应急演练’,教孩子们怎么疏散、怎么隐藏粮食和书。”

顾长风点点头,心里渐渐有了底气。虽然前路依旧艰难,但只要大家在一起,齐心协力,就一定能保护好学堂和孩子们。他想起在北平读书时,先生讲过“众志成城”,如今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乱世里,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路。

晚上,孩子们睡熟后,顾长风和沈墨白坐在戏台前的石凳上,月光洒在戏台上,泛着淡淡的光。沈墨白拿出那本《论语》,翻到“士不可不弘毅”一句,轻声说:“长风,你还记得在北平第一次见你时,你问我‘乱世里读书有什么用’吗?”

顾长风点点头,那时他刚经历“九一八事变”,看着山河破碎,心里充满了迷茫和愤怒,不知道读书能不能救国。“现在我知道了,”他说,“读书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道’——学‘仁’,懂得爱人;学‘义’,懂得担当;学‘勇’,懂得面对危险不退缩。教孩子们读书,就是把这‘道’传下去,只要‘道’在,国家就不会亡。”

沈墨白笑了笑,把书合上:“你长大了,懂得了‘知行合一’。办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教材短缺、安全问题,但只要你守住这份‘道’,就一定能走下去。明天邻镇的师生要开始上课了,这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

顾长风抬头看向月亮,西南的月亮很亮,照亮了青溪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棵桂树。他想起明天孩子们就能拿到新的课本,跟着新的先生学习,心里充满了期待。虽然纸还没解决,安全问题也没完全落实,但只要有希望,就值得努力。

下集预告:竹笔纸短缺难解,寻构树造纸遇山匪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破浪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