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校门对峙巡警棒,热壶暖透请愿路

小说: 破浪行   作者:了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破浪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了本”推荐阅读《破浪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九月的北平,清晨的风总带着股未散的凉意。顾长风刚把夜校的煤油灯挂好,就听见院外传来嘈杂的人声,夹杂着铁皮碰撞的脆响——是铁柱他们的热水壶,这几个孩子总爱提着家里的旧铁皮壶来夜校,说是“能装热乎水,先生讲课渴了能喝”。

他掀开门帘,就看见七个孩子排着队站在院门口,铁柱领头,手里的热水壶擦得锃亮,辫梢的红绳被风吹得飘起来:“先生!我们听说陈先生他们在学校门口被拦着了,特意烧了热水来,给请愿的哥哥姐姐们暖身子!”

小芳手里的水壶小些,是她娘洗衣裳用的,此刻也装满了水,壶嘴还冒着白气:“静姝姐说,喝热水能防感冒,咱们给哥哥姐姐们送过去,他们就有力气跟巡警讲道理了!”

顾长风心里一暖,伸手摸了摸铁柱的头——这孩子昨天还闹着要跟去南京,今天倒学会了“送热水”,比他这个读了三年哲学的还懂“务实”。他接过铁柱手里的水壶,铁皮壶把还温着,像是揣着颗热乎的心:“好,咱们一起去,路上小心点,别跟巡警起冲突。”

刚拐出胡同,就听见北平大学校门口传来争吵声。顾长风加快脚步,远远就看见一群穿藏青学生装的人围在门口,陈启明站在最前面,手里攥着请愿传单,脸涨得通红,正跟几个穿黑制服的巡警理论:“我们去南京请愿,是为了东北的同胞!你们凭啥拦着?难不成要看着日本人把整个中国占了才甘心?”

一个巡警拎着黑木棍,往地上重重一戳,溅起些尘土:“少跟老子来这套!上面有令,禁止学生聚众请愿,再闹,就把你们都抓去警局!”他的棍尖指着陈启明的胸口,语气里满是蛮横,“赶紧散了,别在这儿碍眼!”

“你敢!”陈启明身后的学生往前涌了一步,手里的传单举得老高,“我们是北平大学的学生,凭啥抓我们?救国还犯法了?”

顾长风赶紧走过去,把孩子们护在身后——铁柱他们还小,哪见过这阵仗,小芳己经悄悄攥住了他的衣角,手里的热水壶微微发颤。他对着巡警拱了拱手,声音尽量平和:“警官,这些学生只是想为东北请愿,没别的意思,您通融下,让他们把话说清楚就好。”

“你是谁?也想跟着起哄?”巡警斜睨了他一眼,木棍又往前递了递,“再碍事,连你一起抓!”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是铁柱把热水壶放在了地上,这孩子梗着脖子,仰着脸看巡警,声音虽小却很坚定:“警官叔叔,我们是来送热水的,请愿的哥哥姐姐们站了一早上,肯定渴了。您不让他们去请愿,总不能不让他们喝口热乎水吧?”

周围的学生都安静下来,目光落在七个孩子身上。小芳也跟着把热水壶放下,伸手去够陈启明手里的传单:“陈先生,我能帮你发传单吗?我认识‘救国’的字,能跟路过的人说,咱们要去南京救东北!”

巡警手里的木棍僵在了半空,脸涨成了猪肝色——他大概没料到,拦得住学生,却拦不住几个拎着热水壶的孩子。周围路过的街坊也围了过来,王大妈挤到前面,手里还端着刚熬好的桂花粥:“警官,孩子们说得对,喝口热乎水不犯规矩吧?我这粥也刚熬好,给孩子们垫垫肚子。”

“就是啊,这些学生也是为了国家好,凭啥拦着?”

“东北都丢了,还不让人说句话?”

街坊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巡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却没再敢举木棍。陈启明看着眼前的孩子和街坊,眼眶突然红了——昨天他还觉得顾长风教孩子认字“没用”,现在才明白,这些孩子手里的热水壶,街坊手里的桂花粥,比他的传单更有力量。

“都让让,都让让!”人群外突然传来沈墨白的声音,他还是穿着那件沾着墨渍的青布长衫,手里端着个陶碗,碗里是刚从书斋泡的热茶,“警官,我是松荫书斋的掌柜,这些学生和孩子都是我认识的,没恶意。您看这天也凉,要是真把人冻着、闹起来,反而不好收场,不如让他们派两个代表去警局说明情况,其他人先在旁边等着,喝口热乎水,您看行不?”

巡警看了看围过来的街坊,又看了看地上的热水壶和桂花粥,皱了皱眉,终于把木棍收了回去:“行,就按你说的,派两个代表跟我去警局,其他人不许闹事,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陈启明刚要往前站,顾长风拉住了他,低声说:“我跟你一起去,多个人多个照应。”他又转头对林静姝说,“你在这儿看着孩子们和学生,要是有人生病或者受伤,你带的药品能用上——沈先生说‘医乃仁术’,这会儿正是用得上的时候。”

林静姝点点头,从布包里掏出酒精和纱布,放在旁边的石阶上:“你们放心去,我会照看好的。孩子们,咱们把热水倒在碗里,给哥哥姐姐们分一份,好不好?”

“好!”铁柱第一个应下来,小心翼翼地拧开热水壶盖,蒸汽冒出来,带着淡淡的铁锈味,却暖得人心头发热。他给身边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倒了碗水:“哥哥,你快喝,我阿爹说,喝热乎水能长力气,等会儿你们就能去南京了!”

那学生接过碗,眼眶红了,声音有些沙哑:“谢谢你啊,小弟弟,我们一定会去南京,一定会把东北的事说清楚。”

沈墨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分热水的样子,轻轻叹了口气:“长风这孩子,以前总在书斋里琢磨‘格物致知’,现在才明白,‘格物’不如‘格人’,‘致知’不如‘致行’。这些孩子手里的热水,比书本上的道理更实在。”

林静姝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小芳正给一个蹲在地上的学生递粥,那学生大概是没吃早饭,捧着碗大口大口地喝,粥汁沾在嘴角,小芳还掏出自己的手帕给他擦了擦。她忽然想起《黄帝内经》里的“医乃仁术”,原来“仁”不是光靠说的,是递一碗热水,是擦一次嘴角,是在别人难的时候搭把手。

顾长风和陈启明从警局出来时,日头己经升到了半空。陈启明手里攥着张纸条,是警局给的“通行许可”——允许他们派五个代表去南京请愿,其他人留在北平,“不得聚众闹事”。

“他娘的,还是被限制了。”陈启明把纸条揉了揉,又展开,语气里满是不甘,“不过能派代表去,总比被全拦下来强——刚才在警局,你说‘请愿是喊口号,守着北平的人是做实事’,我现在有点懂了。”

顾长风接过纸条,仔细叠好,放进怀里:“沈先生说‘水有刚柔,能穿石也能润田’,咱们去南京是‘刚’,孩子们在北平递热水、夜校教认字是‘柔’,刚柔并济,才能走得远。你看刚才校门口,街坊们帮着说话,孩子们送热水,这些都是‘柔’的力量,比咱们的传单管用。”

两人往夜校走,路过骡马市大街时,看见沈墨白正站在书斋门口,手里拿着本旧书——是《道德经》,书页己经泛黄,封面上写着“上善若水”西个字,是沈墨白自己写的小楷。

“你们回来了。”沈墨白把书递过来,翻到“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页,“刚在里面听见街坊说,你们从警局出来了。请愿的事,不用太急,慢慢来——水要慢慢流,才能汇成河,要是太急,反而会冲垮河岸。”

陈启明接过书,指尖碰了碰书页上的墨迹,忽然说:“沈先生,我想跟你们一起教孩子认字。等代表从南京回来,我就来夜校,给孩子们讲东北的事,讲咱们的山河是什么样的——光喊‘救国’没用,得让孩子们知道,咱们要救的,到底是什么。”

沈墨白笑了,从书斋里拿出两本《千字文》,递给他俩:“好啊,正好长风一个人教不过来。这书是前几天收的旧本,上面有民国初年的批注,你们可以照着教,也可以自己加——学问不是死的,是要跟着人编的。”

三人刚要往夜校走,就看见林静姝带着孩子们跑过来,小芳手里拿着张皱巴巴的传单,上面写着“南京请愿代表名单”,第一个就是陈启明的名字。

“陈先生!你是代表!”小芳举着传单,跑得气喘吁吁,“静姝姐说,你要去南京了,我们给你准备了礼物!”

铁柱从怀里掏出个小木牌,是用家里的旧木料做的,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国”字,边缘还磨得光溜溜的:“陈先生,你带着这个去南京,就像带着咱们的‘国’一起去,等你回来,我再给你刻个‘家’字!”

陈启明接过小木牌,眼眶突然红了。他把木牌攥在手里,指尖能摸到粗糙的木纹,像是摸到了孩子们的心——之前他总觉得,只有去南京请愿才是“救国”,现在才明白,这枚小木牌,这碗热水,这些歪歪扭扭的字,才是真正的“国之根本”。

傍晚的风又带起了桂花香,夜校的煤油灯再次亮起。顾长风在黑板上写“家国”二字,陈启明在旁边给孩子们讲东北的长白山,林静姝则在角落给一个感冒的学生量体温,沈墨白坐在门口,手里捧着那本《道德经》,偶尔抬头看看屋里的场景,嘴角带着淡淡的笑。

铁柱坐在最前面,手里拿着小木牌,跟着陈启明念“长白山”,声音洪亮得能传到院外。小芳则在纸上画了个火车,旁边写着“南京”,说要等陈先生回来,就把火车画得更大,让所有人都能坐上去。

顾长风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图书馆里对着“士不可不弘毅”发呆,不知道“弘毅”到底该怎么落地。现在他明白了,所谓“弘毅”,不是去南京请愿的轰轰烈烈,是在夜校教孩子写“家国”,是给请愿的学生递一碗热水,是在别人难的时候,能伸把手,能守住心里的那点热乎气。

下集预告:夜校藏传单遇搜查,书斋密议传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破浪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P4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