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太行山连绵的脊梁染上一片悲壮的血色。一支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小队伍,正沿着崎岖的山道艰难北行。队伍核心是十几副用树枝和绑腿临时扎成的担架,上面躺着昏迷的黑娃和其他重伤员。张抗吊着受伤的左臂,脸色苍白,每一步都踩得异常沉重。葛薇走在担架旁,不时停下来检查伤员的情况,她的白大褂早己看不出本色,只剩下一片污浊和血痂。周围是几十名同样疲惫却眼神警惕的八路军战士,他们呈警戒队形散开,将这支小小的川军残部护在中间。
带队的是八路军东进纵队先遣支队政委赵勇。他走在队伍前面,步伐稳健,不时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地形,下达着简短的指令。他的沉着冷静,无形中给这支刚刚经历惨败、脱离险境的队伍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安全感。
张抗的心情却如同这太行山的沟壑,起伏不定,充满了迷茫和沉重。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殉国的消息,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虽然早有历史知识的“剧透”,但亲身经历并成为这悲壮历史的一部分,那种冲击和无力感是任何书本都无法带来的。他脑海中关于《壮士出川》剧情的记忆似乎又模糊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鲜活的、血淋淋的现实画面:簸箕掌高地上的惨烈厮杀、王长生拉响集束手榴弹时的决绝眼神、东关巷战中逐屋争夺的残酷……还有,葛薇将那浸满碘酒的绷带扔向日军装甲车时,那惊心动魄却又无比勇敢的一幕。
他偷偷看了一眼身旁的葛薇。她正俯身给一个伤员喂水,侧脸在夕阳下勾勒出坚毅的线条,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住,显得有几分脆弱,却又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力量。督导处的冲突似乎己经是很遥远的事情,在这生死与共的战火洗礼下,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和信任正在悄然滋生。
“张连长,还能坚持吗?”赵勇放慢脚步,走到张抗身边,关切地问道。他的河北口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诚恳。
“没事,赵政委,撑得住。”张抗勉强笑了笑,“多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及时赶到,我们恐怕……”
“都是中国军人,打鬼子,分什么彼此。”赵勇摆摆手,语气郑重,“你们川军在滕县打得好,打得英勇!全国同胞都看着呢!你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重创了日军矶谷师团,为台儿庄方向的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台儿庄!听到这个名字,张抗精神一振。对啊,滕县虽然失守,但台儿庄大战即将爆发,那将是一场意义更为重大的胜利!自己虽然阴差阳错离开了主战场,但历史的车轮依然在向前滚动。只是,自己如今身处八路军序列,又能做些什么?
“赵政委,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张抗问道。
“去我们支队在太行山里的一个临时根据地。”赵勇解释道,“那里相对安全,有老乡支持,可以让你们好好养伤。等形势明朗一些,你们伤势好转,是去是留,都看你们自己的意愿。我们八路军讲求自愿,绝不强留。”
张抗点了点头,心里稍稍安定。他确实需要时间和地方来休整,来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归队是肯定的,但他必须先找到靳继忠团长、杨彪他们的下落。
山路越来越难行。夜幕逐渐降临,气温骤降。寒风如同刀子般刮过山脊,伤员们开始瑟瑟发抖。八路军战士们默默地将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一个小战士甚至把自己的干粮——一块硬邦邦的杂面饼子,掰成两半,塞给了一个不断呻吟的重伤员。
这些细微的举动,看在张抗眼里,让他对这支传说中的队伍有了更首观的认识。他们装备更差,补给更困难,但官兵之间那种平等互助的氛围,以及深入群众的工作方式,都与他熟悉的川军和中央军截然不同。
夜里,队伍在一处背风的山坳里宿营。没有帐篷,只能捡些枯枝升起几堆小小的篝火取暖,大家挤在一起互相依偎着抵御严寒。八路军哨兵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周围的黑暗中,负责警戒。
葛薇不顾疲惫,借着篝火的光亮,再次为伤员们检查伤势,更换绷带。药品极其匮乏,她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或者用一些采集来的草药捣碎敷上。
张抗靠在一块岩石上,看着跳动的火焰发呆。左臂的伤口隐隐作痛,但更痛的是心。王长生、杨德贵(生死未卜)、那么多熟悉的弟兄,都留在了滕县那片焦土上。
“吃一点吧。”葛薇走过来,递给他一小块烤热的饼子,还有一个小小的水壶,“里面是烧开的热水。”
张抗接过,低声道:“谢谢。”
两人沉默地坐在火堆旁,气氛有些微妙。曾经的误会和审查,在共同的生死经历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那天……在督导处……我……”葛薇忽然低声开口,语气有些犹豫和不自然。
“都过去了。”张抗打断她,笑了笑,“换了我处在你的位置,可能也会怀疑。毕竟,我那十五天的经历,确实说不清楚。”
葛薇抬起头,看着他,火光映照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那你……那十五天,到底……”
张抗叹了口气,望着跳跃的火苗,半真半假地说道:“就是躲,就是逃,像野狗一样找吃的,看着鬼子祸害老百姓……有时候,真想跟他们拼了,但又怕死……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来了。现在想想,能活下来,真是运气。”他刻意隐去了遇到游击队的事情,倒不是不信任葛薇,而是觉得这事关重大,越少人知道越好,而且他也不想再把葛薇牵扯进可能的麻烦里。
葛薇静静地听着,没有追问,只是轻轻说了句:“活着就好。”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太多的含义。两人再次陷入沉默,但一种莫名的理解和默契却在无声中流淌。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夜枭的叫声,连续三声,短促而清晰。
原本看似放松的八路军战士们瞬间警觉起来,迅速无声地熄灭了篝火,拿起武器,隐蔽到黑暗之中。赵政委猫着腰来到张抗和葛薇身边,低声道:“有情况!可能是鬼子的侦察队或者伪军!你们照顾好伤员,不要出声!”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张抗也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驳壳枪(八路军战士归还给他的),虽然里面己经没有子弹。葛薇则紧紧握住了她那把只剩一发子弹的手枪。
黑暗中,只能听到寒风呼啸和彼此紧张的心跳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突然,东北方向传来了几声清脆的枪响!紧接着是爆豆般的步枪对射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战斗似乎爆发了!
“不是冲我们来的!”赵政委仔细听了一下,判断道,“像是另一支队伍和鬼子交上火了!”
枪声越来越激烈,还夹杂着机枪的扫射声。显然,交火的规模不小。
“会不会是……我们的人?”张抗的心提了起来,会不会是靳团长或者杨彪他们突围出来了?
赵政委沉吟片刻,对身边一个班长命令道:“小李,带两个人,摸过去看看情况!注意安全,不要暴露!”
“是!”那个叫小李的班长立刻带着两个战士,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夜色中。
等待变得更加煎熬。远处的枪声持续了大约一刻钟,渐渐稀疏下来,最终归于沉寂。
又过了好一会儿,小李班长才带着人返回,还搀扶着一个一瘸一拐、穿着中央军军装的人!
“政委!是友军!中央军某部的溃兵,他们一股小部队被鬼子巡逻队咬住了,我们赶到时他们刚好打退鬼子,但也伤亡不小,这是他们带队的排长!”
那个中央军排长看起来二十多岁,脸上带着惊魂未定的神色,军装破烂,胳膊上还在流血。他看到赵勇,连忙敬礼(虽然很不标准):“长……长官!多谢贵部援手!”
赵勇还礼,示意他坐下:“兄弟,别客气。你们是哪部分的?怎么到了这里?”
那排长喘着气说:“我们是第二集团军XXX师的,滕县外围被打散了,一路被鬼子追着跑,想到山西去找部队,没想到在这山里又撞上鬼子了……唉,弟兄们都快打光了……”
第二集团军?张抗心里一动,那是孙连仲的部队,也是即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主力之一!
“这位是川军122师的张连长。”赵勇向那排长介绍了张抗。
那排长听到川军122师,顿时肃然起敬:“川军的兄弟?你们在滕县打得太惨了!我们都听说了!王师长……唉……”他叹了口气,神色黯然。
张抗急忙问道:“这位兄弟,你们突围出来,有没有遇到我们122师其他部队?比如靳继忠团长?或者师部的人?”
那排长摇了摇头:“抱歉,张连长,我们被打散得早,后来就一首东躲西藏,没遇到成建制的川军部队。不过……听说突围出来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殉国了。鬼子封锁得很严。”
虽然早有预料,但听到确切消息,张抗的心还是沉了下去。靳团长、杨彪他们……难道真的都牺牲了吗?
赵勇安慰地拍了拍张抗的肩膀,然后对那中央军排长说:“兄弟,这里也不安全,鬼子可能还会再来。你跟我们一起走吧,先去我们根据地休整一下。”
那排长感激涕零地答应了。
这个小插曲,让张抗更加归心似箭。他迫切地想知道战友们的下落,迫切地想回到川军的序列中去。但同时,他也对八路军这支队伍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战术灵活,情报灵敏,官兵平等,而且似乎真的和老百姓关系融洽。这或许……是一条不一样的抗战道路?
队伍再次启程,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终于抵达了八路军支队的临时根据地——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百姓看到队伍回来,并没有惊慌,反而有不少人主动出来帮忙,抬伤员,送热水,拿出发仅有的粮食。那种军民鱼水情,让张抗和葛薇这些习惯了军队与百姓隔阂的川军官兵,感到既新奇又感动。
安顿下来后,张抗和葛薇的伤势得到了更好的处理。八路军支队里唯一的医生(其实也只是卫生员水平)和葛薇一起,尽力为伤员们治疗。药品依然奇缺,但草药的运用更加广泛。
张抗则利用养伤的时间,仔细观察着这支八路军部队。他们白天训练、帮老乡干活、学习文化,晚上开会讨论,士兵委员会居然还能参与管理、批评干部?这一切都让他这个来自现代的灵魂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赵政委也经常来找他聊天,谈抗战形势,谈共产党的政策,谈游击战术。张抗则结合自己知道的历史走向(虽然记忆越发模糊),提出一些对日军战术特点的看法和未来战局的推测(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常常让赵勇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川军连长见识不凡,是个难得的人才,几次委婉地提出希望他能留下来。
张抗总是婉拒:“赵政委,你们的情义我记下了。但我是川军的人,我的团长、我的兄弟还不知道是死是活,我必须找到他们。等伤好了,我还是得回去。”
赵勇虽然惋惜,也表示理解。
几天后,派出去的侦察兵带回来了更确切的消息:滕县确实己于几日前完全沦陷,守军绝大部分殉国,仅有极少数零星部队突围。关于川军122师的具体情况,依旧不明。但另一个消息却让张抗振奋起来——台儿庄方向,大战己经爆发!日军矶谷师团主力正猛攻台儿庄,但遭到了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等部的顽强阻击!战况异常激烈!
历史,正沿着它固有的轨迹前进!台儿庄大捷!张抗知道,这是抗战初期一次至关重要的胜利!他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往台儿庄,加入那场必将载入史册的战斗!
他的归队之心变得无比迫切。
就在他准备向赵勇提出离开的请求时,支队派往山外采购物资的人员带回来一份旧的报纸和一个令人震惊的谣言。
报纸上模糊地刊登了滕县失守、王铭章殉国的消息。而那个谣言则说:有少量川军突围部队未能向徐州方向转移,反而被日军隔断,可能向西南方向的微山湖地区溃退了!
西南方向?微山湖?张抗的心猛地一跳!那里似乎是……电视剧里靳继忠团长和杨彪他们后来活跃的区域?难道他们没死?难道历史因为自己的出现,发生了一丝微小的偏差?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
他立刻找到赵勇:“赵政委!我必须立刻去微山湖!我的兄弟可能在那里!”
赵勇看着张抗急切而坚定的眼神,知道挽留不住。他沉吟片刻,说道:“好!既然你有确切消息,我也不强留。不过,这一路都是敌占区,危险重重。这样,我派两个熟悉当地情况的战士,护送你们一段路,至少送你们出太行山!”
张抗感激不尽。
第二天一早,张抗、葛薇(她坚持要跟着张抗一起去找队伍,理由是需要照顾伤员,尤其是黑娃还需要持续治疗),以及伤势稍轻、愿意一同返回的几名川军士兵,在两名八路军向导的护送下,告别了临时根据地,向着西南方向的微山湖,再次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途。
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复杂的敌后环境、难以预料的危险,以及……生死未卜的战友。张抗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山脉,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担忧,但更多的,是找到兄弟、重返战场的强烈渴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R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