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初霜给河西村的沙土地镀上了层银白,棉秆粉碎还田后的田垄泛着淡褐的光泽,风卷着细沙掠过,带着初冬的凉意。苏晚站在棉籽储存仓库的门口,手里捧着一把刚筛出的有机棉籽 —— 颗粒本该干爽,此刻却结着细小的硬块,指尖捏着能感受到潮气,是前两天下雨时仓库通风不足导致的。
“苏同志,这棉籽结块了可咋整?明年春天播种,发芽率肯定受影响!” 负责看管仓库的老周头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把木耙,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仓库里堆着五百斤有机棉籽,有近三分之一都结成了拳头大的块,要是不及时处理,不仅明年的专用棉种不够用,连榨油的原料都得打折扣。
这是沙土地有机棉首收后的首次冬储,结块问题比普通棉籽更棘手 —— 沙土地棉籽壳本就粗硬,吸潮后更易粘连,和往年 “通风晾干即可” 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苏晚没急着动手,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巧的湿度计,插进棉籽堆里,指针停在 “65%”,远高于安全储存的 “50%”。“是湿度太高了,得先除湿再分散,不然结块会更严重。”
她转身走向吉普车,假装去拿工具,实则从空间里取出灵泉沉淀制成的干燥粉 —— 是用灵泉蒸发后的晶体混合草木灰磨成的,之前在空间储存棉种时试过,吸湿率比普通干燥剂高两倍,还能软化棉籽壳。“大家先把结块的棉籽摊开,我这有‘干爽粉’,撒在上面能吸潮气,半小时就能散开。”
老周头半信半疑地接过干燥粉,看着苏晚示范:先把结块的棉籽铺成半寸厚的薄层,均匀撒上干燥粉,再用木耙轻轻翻动。不过二十分钟,原本硬邦邦的棉籽块就散成了颗粒,摸起来干爽蓬松,湿度计显示 “48%”,刚好达到安全标准。“太神了!苏同志,你这粉比太阳晒三天还管用!” 老周头捧着散开的棉籽,激动得声音都发颤。
正说着,仓库门口传来拖拉机的 “突突” 声,东风村的李大叔带着两个社员,扛着一袋土样跑进来,脸上满是焦急:“苏同志!俺们村的地咋越改越差了?之前撒了棉秆碎末,现在反而泛白碱了!”
李大叔手里的土样泛着一层白霜,指尖捻着发涩,是典型的盐碱化返潮 —— 东风村的土壤本就偏碱,之前试撒的棉秆碎末没经过腐熟,分解时反而释放了盐分,和河西村的沙土地改良逻辑完全不同。苏晚捏了点土样放在鼻尖闻了闻,没有腐熟的腐殖香,反而带着股咸腥味。“是棉秆碎末没腐熟好,得掺着改良剂一起用,才能中和盐碱。”
她立刻联系农业大学的林溪,让实习队带着腐熟好的棉秆碎末和测土仪赶来。半小时后,林溪带着三个实习生,拉着满满一车腐熟棉秆赶到,车斗里还装着一台便携式盐碱度检测仪。“苏老师,我们刚测了东风村的土样,盐碱度 1.2%,得用‘腐殖质 + 酸性改良剂’才能降下来。”
陆霆琛这时也开着军用吉普车赶来,车后座放着几桶之前榨好的有机棉籽油,还有军区后勤科给的土壤改良手册。“我跟省饲料厂的王厂长通了电话,他们说腐熟的棉秆碎末能掺着棉籽饼做饲料,咱们改良土壤的同时,还能多挣份收入。”
一行人跟着李大叔去了东风村的试验田。田里的土泛着白碱,刚种的冬小麦苗蔫蔫的,连杂草都长得稀疏。林溪用检测仪测了测,屏幕上 “盐碱度 1.2%” 的数字格外刺眼。“苏老师,得先把表层盐碱土刮掉,再铺腐熟棉秆碎末,最后撒改良剂。”
苏晚从空间里取出灵泉调配的酸性改良剂 —— 是用灵泉混合艾草汁、腐叶土做的,能快速中和土壤碱性。“大家先刮掉表层三寸土,铺五寸厚的腐熟棉秆碎末,再撒上改良剂,浇足水,三天就能看到效果。”
社员们立刻动手,男人们拿着铁锹刮碱土,女人们跟着铺棉秆碎末,实习生们则帮着撒改良剂、记录数据。棉生被陆爷爷抱着,手里攥着个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刮土,虽然大多时候铲的是麦苗,却引得大家都笑:“棉生真是个小帮手,以后肯定能帮着改良土地!”
“土土,不白。” 棉生奶声奶气地念叨,把铲起来的碱土倒进竹筐,小脸上满是认真。陆爷爷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棉生说得对,咱们把白碱去掉,地里就能种好棉花了。”
三天后,东风村的试验田果然变了样 —— 表层土泛着健康的褐色,冬小麦苗重新挺首了腰,连土壤都变得松软。林溪用检测仪测了测,盐碱度降到了 0.6%,刚好适合种有机棉。“苏老师,效果比预期还好!咱们可以把这个方法写成手册,作者“喜欢鸽子树的大人”推荐阅读《末世战神重生七零:糙汉军官,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推广给其他盐碱地村子。”
李大叔看着地里的麦苗,眼圈都红了:“苏同志,陆团长,俺们村的人都记着你们的情!明年春天,俺们肯定跟着你们种有机棉,好好学技术!”
解决了冬储和土壤改良的问题,有机棉的产业价值延伸也有了新进展。苏晚带着榨好的有机棉籽油,去了纺线厂找李队长 —— 之前听说纺线厂的机器润滑油不够用,棉籽油刚好能当替代品。“李队长,你看这棉籽油,纯度高,润滑效果肯定好,还比买的机油便宜。”
李队长半信半疑地取了点棉籽油,倒在机器的轴承上。开机试了试,机器运转得比平时更顺畅,连噪音都小了不少。“太好了!苏同志,俺们厂每月要十斤润滑油,以后就用你的棉籽油!”
省饲料厂的王厂长也专程赶来,看着腐熟的棉秆碎末和棉籽饼,眼里满是惊喜:“这两样混合起来做饲料,蛋白含量能到 18%,比豆粕还划算!我跟你们订三百斤,先试试效果。”
十月底的一个周末,苏晚组织少年农技队在河西村办了场 “棉资源手工课”。赵小宇带着队员们,用棉秆碎末混合黏土做小花盆,小花则用棉籽油拌着颜料,在花盆上画棉花图案;棉生也跟着凑热闹,用小手捏了个歪歪扭扭的棉桃形状,举着给苏晚看:“妈妈,盆,种棉。”
苏晚笑着接过花盆,在上面添了片叶子:“棉生做得真好,明年春天,咱们用这个花盆种棉苗好不好?” 棉生用力点头,小短腿在地上蹦着,惹得周围的孩子都笑了。
冬储验收那天,省纺织厂的王经理带着质检员来检查。看着仓库里干爽的棉籽、罐里金黄的棉籽油,还有东风村改良好的土壤报告,王经理赞不绝口:“你们不仅种得好,还能把棉秆、棉籽都利用起来,这产业链想得太周全了!明年厂里要加订两千斤有机棉絮,还要采购五百斤棉籽油当机器润滑!”
活动结束后,苏晚带着陆霆琛和棉生走进空间。育苗室里,“沙土地专用棉种” 己经长到三寸高,叶片翠绿,根系比普通棉苗发达一倍;恒温储存间里,棉籽整齐地堆在货架上,棉籽油装在陶罐里泛着金光;灵泉边的陶瓮里,新泡的改良剂泛着浅褐,是为明年扩大种植准备的。
“明年春天,咱们要在东风村种两亩专用棉种,再帮三个村子改良土壤。” 陆霆琛抱着棉生,指着育苗室里的棉苗,“我己经跟军区说了,会帮忙协调拖拉机和化肥,保证春耕顺利。”
苏晚点头:“还要跟饲料厂长期合作,把棉秆碎末和棉籽饼做成饲料,让社员们多份收入。少年农技队也得教他们做手工,把棉资源的价值用到底。”
陆爷爷坐在灵泉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棉籽油瓶,倒了点在掌心搓热,闻着淡淡的香气:“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一块地能变出这么多花样 —— 棉絮能织布,棉籽能榨油,棉秆能肥田还能做饲料。晚丫头,霆琛,你们真是把庄稼种活了。”
棉生从陆霆琛怀里溜下来,跑到育苗架旁,伸手摸了摸棉苗的叶子,清晰地说:“棉苗,春天,种东风村,长棉桃。” 这是他跟着李大叔学的新地名,虽然发音还有点含糊,却让在场的人都笑了。陆霆琛把他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口:“棉生说得对,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去东风村种棉花。”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给育苗室里的棉苗镀上了一层银辉。苏晚靠在陆霆琛肩上,看着空间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 —— 这不是重复的冬储,而是有机棉产业从 “单一利用” 到 “全链增值” 的新突破,是跨村协作从 “被动帮扶” 到 “主动参与” 的新开始。
她知道,明年春天,东风村的盐碱地会种上专用棉种;夏天,棉秆粉碎机会在更多村庄运转,饲料厂的卡车会来拉棉秆饲料;秋天,更多的棉籽会变成金黄的棉籽油,纺线厂的机器会用着棉籽油润滑;少年农技队不仅会种棉、榨油,还会教更多孩子做棉资源手工,真正懂 “一粒棉籽、一根棉秆都有价值”。
而她和陆霆琛的故事,也跟着这片土地一起成长,从 “解决河西村难题” 到 “带动多村发展”,用有机棉串联起农民、学生、工人、商人,书写着七零年代里,乡村产业 “变废为宝” 的奇迹,也书写着他们小家庭最平凡的幸福 —— 有爱人在侧,有家人陪伴,有一片又一片土地可守,有一份 “让每寸土地都生金” 的事业可追,日子就像冬储的有机棉籽,在看似沉寂的季节里,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等待着明年春天的蓬勃生长。
初冬的风掠过河西村的沙土地,带着棉秆的腐香和棉籽油的暖意,远处的仓库里,干爽的棉籽在月光下泛着淡褐的光,像是在为明年的丰收提前祝福。
(http://www.220book.com/book/7S3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