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的晨光刚漫过五村,彩棉产业园的包装车间就飘起了棉絮般的雪粒。苏晚踩着积雪走进车间,就见王大妈举着一张皱巴巴的彩印礼盒订单,急得眼圈发红:“苏同志!上海追加的五千套元宵节睡衣,礼盒只到了两千个,公社印刷厂说年前赶不出了,这光秃秃的睡衣咋送啊?”
车间里堆着刚缝好的浅蓝彩棉睡衣,叠得整整齐齐像小山,可配套的彩印礼盒却只够装一半。按上海百货公司要求,元宵节订单要配 “棉田图案礼盒”,印着五村棉田的手绘插画,现在礼盒断供,总不能让睡衣裸装发货 —— 这不仅影响品牌形象,还可能因包装不符导致退货,比之前的设备故障更棘手,毕竟包装涉及设计、印刷、运输多环节,不是靠技术调试就能临时解决的。
苏晚拿起一个空礼盒,指尖抚过上面的棉田插画,忽然想起之前用棉秆碎末做过编织材料,或许能自制棉秆纸包装。“王大妈别慌,咱们用棉秆做纸!之前粉碎的棉秆碎末还有不少,混着芦苇浆就能造纸,还能印上孩子们画的棉田,比彩印礼盒更有特色!”
她转身去仓库搬出棉秆碎末,又从空间里取出灵泉稀释液(灵泉:水 = 1:10,混合少量淀粉增强韧性),倒进纸浆池里:“大家按‘棉秆碎末 60%+ 芦苇浆 40%’的比例拌纸浆,加灵泉液搅匀,铺在竹帘上晾干,就是咱们的‘彩棉专属包装纸’!”
陆霆琛这时扛着一捆军用防潮纸走进来,身后跟着公社木工房的师傅:“我跟印刷厂协调了,他们能紧急调运一批空白牛皮纸,咱们先做简易礼盒,再让孩子们在上面画棉田,既快又有心意。” 木工师傅很快支起操作台,裁纸、折盒、粘边,半小时就做出一个简易礼盒,王大妈在上面贴了朵小花绣的棉桃布贴,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闻讯赶来,赵小宇带着大家在礼盒上画棉田,有的画浅紫棉株,有的画采收的社员,棉生被陆爷爷抱着,手里攥着蜡笔,在礼盒角落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奶声奶气地说:“太阳照,棉棉长,新年好。” 苏晚蹲下身,帮他把太阳涂成金黄色,笑着说:“棉生画得真好,上海的小朋友看到肯定喜欢。”
腊月三十那天,五千套睡衣终于全部包装完毕。每个礼盒上都有孩子的手绘棉田,还附了张小卡片,写着 “这是五村种的彩棉,祝小朋友元宵节快乐”。看着堆成小山的礼盒,王大妈抹了抹眼泪:“俺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特别的包装,比城里的彩印盒还好看!”
除夕夜的团圆饭刚端上桌,林溪就顶着风雪赶来,手里攥着一个育苗盘,脸色凝重:“苏老师!早熟彩棉的种子发芽率只有 65%,比预期低了 20%,李教授说可能是低温影响了种子活性,再这么下去,明年春天的试种要推迟!”
饭桌上的气氛瞬间沉了下来。陆爷爷放下筷子,看着窗外的雪:“这腊月的天,地都冻透了,种子哪能好好发芽?要不咱们等开春再试?” 苏晚却摇了摇头,起身去空间取来灵泉浸泡过的种子:“我用灵泉泡了种子,咱们现在就去育苗棚,用育苗灯补光,肯定能提高发芽率。”
育苗棚里,苏晚把灵泉种子和普通种子分盘种下,林溪调试好育苗灯,温度控制在 20℃,湿度保持在 70%。陆霆琛搬来几个军用保温箱,把育苗盘放进箱里,像给种子盖了层 “暖被子”。棉生趴在保温箱边,眼睛盯着育苗盘,小声说:“种子醒,发芽芽,春天种。”
大年初三清晨,育苗盘里终于冒出了翠绿的芽尖 —— 灵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 92%,普通种子也涨到了 78%。林溪用放大镜观察芽尖,激动地说:“苏老师,灵泉激活了种子的抗冻基因!这些苗不仅发芽快,根系还比普通苗发达一倍,明年试种肯定能成!”
春节的喜悦还没散去,向阳村的春耕难题又传了过来。老何书记在电话里声音发颤:“苏同志!俺们村就两台老拖拉机,春耕要种五亩彩棉,根本不够用,公社农机站说要先保粮食种植,俺们的棉田咋办啊?”
苏晚和陆霆琛年初五就赶往向阳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几户村民在修理旧犁耙,老何蹲在旁边,手里攥着一张耕地时间表,眉头皱得紧紧的:“要是没农机,靠牛拉犁,五亩地得耕半个月,肯定赶不上最佳播种期。”
陆霆琛掏出军用对讲机,拨通了公社农机站的电话,可对方还是说 “农机紧张”。他沉思片刻,对老何说:“咱们搞五村农机互助!河西村有三台拖拉机,李家村有两台,先调两台给向阳村,再跟军区协调一台,保证春耕前耕完地。”
消息传开,五村的村民都主动响应 —— 河西村的拖拉机手老周主动请缨,大年初六就开着拖拉机去向阳村;李家村的技术员还带了农机配件,帮着修理向阳村的旧拖拉机。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也没闲着,赵小宇跟着老周学开拖拉机,小花和小虎则帮着检查犁耙,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末世战神重生七零:糙汉军官,宠 棉生坐在拖拉机副驾上,手里攥着小旗子,嘴里喊着 “出发,耕棉田”,惹得大家都笑了。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村的晒谷场摆起了长桌宴。桌上的菜比除夕更丰盛:用棉籽油炒的青菜,炖鸡肉,红烧肉,还有王大妈做的 “彩棉汤圆”—— 用浅紫棉絮磨的粉做皮,芝麻馅里掺了棉籽仁,香甜软糯。上海百货公司的电报也赶在这天送到:“元宵节订单全部售罄,顾客反馈包装太特别,要求追加手绘礼盒款,春节后再订八千套!”
陆爷爷举着酒杯,看着满场的笑脸,眼眶微微:“俺活了七十多岁,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元宵节,也从没见过农民能靠种棉花挣这么多钱,还能让上海的顾客喜欢咱们的手绘包装!晚丫头,霆琛,你们俩啊,真是把咱们的日子过活了!”
“爷爷,吃汤圆!” 棉生举起一个彩棉汤圆,递到陆爷爷嘴边,这是他跟着王大妈学包的,虽然皮有点厚,却满是心意。陆爷爷笑着咬了一口,眼里满是欣慰:“好,好,棉生包的汤圆真甜,比蜜还甜。”
元宵节的烟花在夜空绽放时,苏晚带着陆霆琛、棉生和林溪走进空间。育苗室里,早熟彩棉的幼苗己经长到三寸高,叶片翠绿,透着淡淡的浅黄;恒温储存间里,打包好的彩棉种子整齐地堆着,灵泉纸浆和抗冻营养液装在陶罐里,泛着淡蓝、浅绿的光泽;灵泉边的陶瓮里,新调配的春耕基肥泛着褐色,是用腐熟的棉秆碎末混合灵泉沉淀液制成的,肥效比普通基肥高两倍;养殖区的母鸡下了一窝双黄蛋,小兔崽己经长成了大兔子,围着棉生的脚边蹦蹦跳跳。
棉生挣脱陆霆琛的手,跑到早熟彩棉幼苗旁,伸手摸了摸叶片,清晰地说:“黄棉棉,早熟,春天种,向阳村,收棉棉,做汤圆。” 虽然把 “睡衣” 说成了 “汤圆”,却惹得大家都笑了。陆爷爷蹲下身,指着幼苗对棉生说:“棉生要记住,这些新棉花是咱们明年的希望,种到更多村子,就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吃到咱们做的彩棉汤圆。”
林溪拿着新的产业规划图,凑过来说:“苏老师,上海文创公司的林晓说,想跟咱们合作搞‘彩棉乡村体验游’,让上海的顾客来五村看棉田、摘棉花、做手绘礼盒,既能卖彩棉制品,还能带动村里的收入!”
苏晚接过规划图,眼里满是期待:“好!咱们明年不仅要种抗虫彩棉、早熟彩棉,还要建‘彩棉体验园’,让城里人来感受种棉的乐趣,把五村变成‘彩棉文化村’!”
陆霆琛握着苏晚的手,轻声说:“我己经跟军区和公社都谈好了,明年春天会建一条从县城到五村的砂石路,方便游客来体验;还会在产业园里建一个‘彩棉文化馆’,把种棉的故事、手绘包装的过程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彩棉。”
窗外的烟花还在绽放,把空间里的幼苗镀上了一层斑斓的光。苏晚靠在陆霆琛肩上,看着棉生在育苗室里追着兔子跑,看着陆爷爷欣慰的笑容,看着林溪手里的规划图,心里满是幸福 —— 这不是重复的春节忙碌,而是彩棉产业 “从产品到文化” 的跨越,是从 “多村协作” 到 “乡村振兴” 的升级,是乡村发展从 “产业赋能” 到 “文旅融合” 的新起点。
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比如体验游的服务准备、早熟彩棉的田间管理、新订单的产能协调,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有空间的助力,有彼此的陪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明年春天,向阳村、李家村的田地里会冒出抗虫彩棉和早熟彩棉的幼苗,产业园的包装车间会满负荷生产手绘礼盒;夏天,浅蓝、浅绿、浅紫、浅粉、米黄、浅黄的彩棉会开满田野,游客会来棉田体验采摘;秋天,产业园会生产出第一批 “彩棉体验游” 专属礼盒,摆进上海的百货公司;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会成长为体验游的小向导,棉生也会学会更多关于彩棉和乡村的知识,长成一个有担当、有梦想的少年。
而她和陆霆琛的故事,也会跟着这片土地一起成长,从 “解决河西村的难题” 到 “打造全国知名的彩棉文旅村”,从 “有机棉的种植” 到 “彩色棉全产业链的文旅融合”,用棉花串联起农民、学生、工人、商人、设计师、游客、官员,书写着七零年代里,乡村产业 “从产业振兴到文化振兴” 的全面奇迹,也书写着他们小家庭最平凡的幸福 —— 有爱人在侧,有家人陪伴,有一片又一片土地可守,有一份 “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的事业可追,日子就像元宵节的烟花,绚烂而温暖,照亮着文旅融合的道路,也照亮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元宵夜的风掠过五村的田野,带着彩棉汤圆的香甜和手绘礼盒的墨香,远处的育苗棚里,照明灯还亮着,像是在为明年春天的全域种植和文旅启动蓄力,也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写下最鲜活、最充满希望的注脚。
(http://www.220book.com/book/7S3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