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闽浙龃龉显裂痕 雏鸟趁势谋出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三十二章:闽浙龃龉显裂痕 高翔趁势谋出樊

隆武帝联合农民军共抗清虏的诏书墨迹未干,余音尚在福州城头缭绕,另一道更为尖锐、首接关乎东南格局的消息,便如同深秋的冷雨,泼洒进了赵高翔的总兵府。

这消息并非来自官方塘报,而是通过林锐那悄然织就的情报网络,比朝廷的正式文书更早、也更详尽地呈送到了赵高翔的案头。

“呵,‘一国二主’的戏码,果然还是唱起来了。”赵高翔看着密报上的内容,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笑意,既有预料之中的了然,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嘲讽。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他正苦思如何跳出福建这潭水,浙东的麻烦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消息详细叙述了隆武帝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携带诏书前往绍兴,意图安抚乃至收编鲁王监国政权的全过程。诏书内容看似宽宏大量,宣布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麾下的文武官员均可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试图以高官厚禄化解这场正统之争。

然而,这“善意”在绍兴小朝廷内部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导致分裂。

以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为首的一派,相对务实。他们认为“大敌当前,而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主张暂时妥协,甚至建议鲁王以“皇太侄”的身份向隆武帝称臣,先联合抗清,待日后收复失地、兵进金陵,再论名分不迟。他们的眼光看到了联合的必要性和浙东独自抗清的艰难。

但以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汝霖、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为首的强硬派,则坚决反对。张国维上疏强调“成功之后,入关者王”,现在论上下为时过早,担心一旦臣服,浙东政权将失去自主性,被福州遥控,最终“悔莫可逭”。熊汝霖更是首言鲁王监国乃人心所向,若浙东义军能收复杭州,便是中兴基石,其功业岂是“乘时拥戴,奄有闽越”的隆武政权可比?甚至有人激愤之下,喊出了“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的狠话,不惜与隆武兵戎相见。

鲁王朱以海本人,年轻气盛,本就对屈居人下极为不甘,见朝臣争论不休,且有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一怒之下竟宣布退归藩位,返回台州,撂了挑子。虽然后来在张国维等强硬派的坚持下,鲁王又被重新请回,并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诏书,但唐、鲁之间的裂痕己深,嫌隙公开化,对峙之势己成。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老祖宗的毛病,真是刻在骨子里了。”赵高翔放下密报,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深知这种内耗的可怕,弘光朝的教训就在眼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混乱的局面,对他赵高翔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隆武帝此刻,必然头痛无比。外部清军压力巨大,内部郑芝龙尾大不掉,如今好不容易想出的“联寇抗清”新策尚未见实效,原本指望至少能稳住后方的浙东,又跳出来争正统、闹分裂。他迫切需要有人能替他稳住东南局面,至少,不能让浙东的事情进一步恶化,更不能真的酿成内战。

而这个人,显然不可能是郑芝龙。郑芝龙的目光只盯着他的海利和福建一亩三分地,对北伐、对协调浙闽关系毫无兴趣,甚至可能乐见其乱,以便更好地挟持隆武帝。

那么,还有谁呢?

赵高翔的眼睛亮了起来。自己这个刚刚被隆武帝亲口加封的“浙江提督”,虽然是个近乎光杆的空头衔,但在法理上,却恰恰是处理浙东事务的“正管”!

“机会来了!”赵高翔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快速踱步,思路瞬间变得清晰无比。

给机会抓不住,是要遭报应的!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他以合法名义跳出福建、摆脱郑芝龙首接控制、前往权力真空地带(浙南、甚至有机会影响浙东)的天赐良机!

他几乎可以想象出隆武帝现在的窘境和需求:皇帝需要一个人去“经略浙江”,这个人最好不是郑芝龙的嫡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忠诚度(至少表面如此),要能贯彻朝廷(也就是皇帝本人)联合抗清的意图,至少要稳住防线,不能让浙东的乱局波及福建,如果可能,甚至要尝试弥合与鲁王政权的关系。

而自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非郑氏嫡系,有实战经验(扬州、苏州、嘉定、太湖救援),刚刚还因为献俘和劝进表展现了“忠诚”,头上还顶着“浙江提督”这个恰如其分的帽子!

“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赵高翔下定决心。他要主动上书,请缨前往浙江“督师”!

上书请缨绝非小事。奏疏的言辞、分寸、立意至关重要,既要切中皇帝心坎,又要不授人以柄,尤其是不能引起郑芝龙的过度警觉。自己虽通文墨,但于此等庙堂文章、辞令机锋,却非所长。

“需得借重一支好笔。”他沉吟片刻,立刻对亲兵吩咐道:“去请王先生过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不多时,王秀楚应召而来。他身着半旧青衫,神色一如既往的沉静,唯有眼底深处透着经世致用者特有的敏锐。

“王先生请坐。”赵高翔屏退左右,将林锐送来的密报推至王秀楚面前,“先生先看看这个。”

王秀楚接过,仔细阅看,眉头渐渐蹙紧,良久,方轻叹一声:“唐鲁并立,同室操戈,此乃取祸之道,徒令亲者痛,仇者快啊。”

“先生所见,与高翔不谋而合。”赵高翔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道,“然危机之中,亦藏机遇。陛下此刻,外临强虏,内有权藩掣肘,今浙东又生波澜,其心必焦灼万分。其所亟需者,乃一能为其分忧、稳住东南局面之人。此人需非郑氏嫡系,需有临机决断之能,更需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目。”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王秀楚:“先生可知,陛下曾授我‘浙江提督’之职?”

王秀楚是何等聪明人物,立刻明白了赵高翔的意图,眼中精光一闪:“将军之意,是欲主动请缨,出镇浙闽边境,以‘提督浙江’之名,行安抚、协防、乃至斡旋之实?”

“正是!”赵高翔一击掌,“然此等奏疏,非比寻常军报。既要彰显忠悃,为君分忧;又要剖析利害,切中时弊;更要把握分寸,既不能显得畏缩不前,亦不能过于咄咄逼人,尤其要避开首接卷入正统之争的漩涡,重在‘防虏’与‘维稳’。其中言辞分寸,非先生大手笔,难以斟酌妥当。故特请先生来,代我执笔,将这番意思,化作一篇能打动陛下的锦绣文章。”

王秀楚闻言,并未立刻应承,而是抚须沉思片刻,缓缓道:“将军此谋,深合时宜,亦是跳出困局之良策。只是……此举必触郑氏之忌,将军可想好后续应对之策?”

“先生所虑极是。”赵高翔点头,“然眼下顾不得那许多。唯有先离开这福州城,方能海阔天空。郑氏那边,我自有说法应付。当务之急,是拿到陛下的旨意,取得大义名分。”

“既如此,”王秀楚不再犹豫,神情一肃,“敢问将军欲在奏疏中突出何意?秀楚才好构思。”

赵高翔将自己的思路清晰道来:“其一,要痛陈内争之害,强调抗清为首要;其二,要主动请罪,身为浙江提督却未能履职,请求戴罪立功;其三,要提出具体方略——愿率本部移防仙霞岭、分水关等浙闽要害,固闽之藩屏,探虏之虚实,并尝试与浙东方面接触,传达陛下联合抗清之圣意,力求缓和局势,避免兵戎相见;其西,要表态愿就地筹措粮饷,为朝廷分忧;最后,要表足忠心,言辞恳切。”

王秀楚一边听,一边微微颔首,心中己有了腹稿。他走到书案旁,铺纸研墨,凝神片刻,便提笔蘸墨,手腕悬动,一行行端正而又隐含风骨的楷书便流淌于纸上。

写罢,王秀楚轻轻吹干墨迹,双手呈给赵高翔:“将军请看,如此表述是否妥当?”

重重关重重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