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翔接过,细细读来,越看越是惊喜。王秀楚果然不愧是史可法幕中出来的老手,文章做得花团锦簇而又滴水不漏,将他心中的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更为周全体面。
奏疏全文:
臣浙江提督、总兵官赵高翔谨奏,为浙事糜烂、臣职有亏,恳请陛下降旨准臣戴罪图功,移师边境以固藩屏、宣德意事:
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昧死上言于皇帝陛下:
窃惟自逆虏南侵,神州板荡,陛下承天景命于危难之际,绍统中兴,此诚天下臣民泣血瞻仰之所系也。臣本驽钝,蒙陛下不次之恩,授以浙江提督之重寄,闻命以来,夙夜忧惧,汗流浃背,常恐才略短浅,上负陛下托付之重,下愧浙民仰望之心。
然臣受命至今,蜷伏闽疆,未敢寸进于浙土,非敢惜身畏敌,实因力薄权轻,未得诏令,寸步难行。近闻浙东之事,兄弟阋于墙,议论未定,臣闻之如遭雷击,五内俱焚!当此虏焰方张,江左危如累卵之际,正需我朱明子孙、天下忠义同心戮力,共赴国难,岂可因名位之微争,而忘社稷之倾覆、君父之深仇乎?此诚亲者所痛,而仇者所快也!臣每思及此,未尝不椎心泣血,深恨臣奉职无状,未能早预绸缪,致有今日之歧议,此皆臣之罪也!
陛下仁德广被,遣使宣谕,欲化干戈为玉帛,此乃尧舜之胸襟,天下幸甚!然浙东情势复杂,非空言可速弭。臣愚以为,当示之以诚,亦需临之以威,威诚并施,方能使人心归附,共御外侮。
臣斗胆泣血恳请陛下:
伏乞允准臣率领本部精锐,并招募义勇,克日移师浙闽交界之仙霞岭、分水关等处。此地乃八闽之锁钥,亦为入浙之通衢。臣愿效死力,为之筑垒浚壕,整顿防务,使此一线固若金汤,则福建门户可保,陛下圣躬无东顾之忧,此其一也。
臣驻节边境,即可就近侦虏情,观衅而动。若虏有隙可乘,臣当率死士伺机北进,以挠虏后方,呼应湖广、江西之师,此其二也。
再者,臣既膺浙江提督之名,愿冒斧钺之险,尝试与浙东方面通达音问。臣必谨遵陛下‘联合抗清’之宸谟,剖肝沥胆,向其文武臣工宣示陛下德意,陈说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序,社稷存亡急于名分之争。纵不能令其即刻奉诏来归,亦当竭力消弭戾气,阻其内衅,导其兵锋共指虏廷,力求为我大明保全东南一脉抗虏之元气,此其三也。
至若粮饷军需,臣不敢全然仰赖朝廷正项,增加陛下忧劳。当就地筹画,或劝谕地方输捐,或经营屯垦,或取资于虏,必力求自给,减省国用。唯乞陛下谕令相近州县,略加协济,则臣感激涕零,必当竭犬马以报。
臣一介武夫,深知此行事关重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然臣每念陛下知遇之恩,念神州陆沉之痛,念扬州、嘉定十万冤魂,便觉热血沸腾,虽万死亦不敢辞!臣愿立军令状,此去唯知尽忠报国,调和鼎鼐,若有不效,请陛下治臣重罪,以儆效尤!
伏望陛下圣明,怜臣愚忠,察臣苦心,宸断速行。使臣得效尺寸之功,稍赎前愆,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赵高翔昧死再拜。
隆武元年七月 一十六日
先以极其谦卑恳切的口吻开头,代赵高翔向皇帝请罪,自责空食君禄,未能为陛下解浙江之忧。继而笔锋一转,以沉痛的语气论述唐鲁对峙之弊,引经据典,阐明大敌当前应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道理。接着,才提出“移师边境、扼守要冲、沟通浙东”的方略,并将此举措完全包裹在“为陛下守门户、为朝廷宣德化、为抗清聚力量”的大义之下。
文字老辣而不失诚恳,既充分表达了赵高翔的意图,又将其升华到了忠君体国、顾全大局的高度,同时巧妙地规避了所有敏感点,通篇只谈“防虏”、“安地方”、“宣谕圣意”,丝毫不提权力之争。
“好!好!好!”赵高翔连说三个好字,“先生大才!此疏一上,陛下焉有不准之理?字字句句,皆说到了要害处,又全然是一片公忠体国之心!高翔拜谢先生!”他真心实意地拱手一礼。
“将军谬赞了,此乃秀楚分内之事。”王秀楚连忙还礼,“能为将军大业略尽绵薄,是秀楚之幸。”
赵高翔不再多言,当即取出印信,郑重地在奏疏末尾钤上自己的官印。随后立刻唤来李狗儿,嘱咐他以最快速度,通过官方渠道递送入宫。
看着李狗儿领命而去的背影,赵高翔心中大定。有了这篇出自王秀楚之手的妙文,他争取外放的机会又增加了数成。
他转身再次对王秀楚道:“先生,看来我们离开福州的日子,不远了。也请先生早作准备,届时随我一同北上。那边天地广阔,正需先生这等经世之才,运筹帷幄。”
王秀楚眼中也闪过一丝期待,躬身道:“敢不从命!”
赵高翔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越过福建的山川,牢牢锁定了浙西南那片广袤的区域。王秀楚的笔,为他撬开了一条缝隙,接下来,就该他用刀剑和谋略,去真正开拓属于自己的格局了。闽浙的裂痕,正是他破局的关键。
就在赵高翔谋划利用闽浙矛盾为自己争取出镇浙江的机会时,他深知,必须全面了解对手——或者说,是他即将要去面对的“邻居”与潜在的合作/竞争对象:鲁王监国政权。
这个与隆武政权几乎同时建立、却又互不买账的政权,其诞生和发展,充满了明末特有的仓促、悲壮与无奈。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的消息传至江南,天下震动。清军铁骑南下,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了江南士民前所未有的激烈反抗。然而,群龙无首的反抗极易被各个击破,人们迫切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力量。
六月间,原明镇江总兵官郑鸿逵(郑芝龙之弟)、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明吏科给事中熊汝霖、明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一批文武官员,先后在浙东起兵抗清。他们急需一位具有朱明皇室血统的人物来号令天下。当时,明鲁王朱以海正避难于浙江台州。
朱以海,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九世孙,袭封鲁王。其人生前期可谓命运多舛: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塞攻破山东兖州,其兄鲁王朱以派自缢殉国,朱以海则险遭俘虏,侥幸逃出,后袭封鲁王。崇祯十七年(1642年)二月,农民军攻陷兖州,朱以海再次被捕,幸得“伪官”救助逃脱。南渡后,他寓居浙江台州。
这样一个历经劫难、且与清廷有破家之仇的亲王,自然成为了浙东抗清力量眼中最合适的拥立对象。闰六月初,在张国维、熊汝霖、钱肃乐、郑遵谦等人的拥戴下,朱以海于绍兴宣布“监国”(代理国政),建立了政权,史称“鲁监国”政权。之所以称“监国”而非首接称帝,一方面是因弘光帝下落不明,另一方面也是留有余地,观望局势。
鲁监国政权的班子,是一个由浙东士绅、原明官员、本地武将及部分海盗力量组成的混合体。
文官核心:
张国维: 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江上。他是政权初期的顶梁柱,威望最高,是坚定的抗清派,也是后期反对向隆武妥协的主力。
熊汝霖: 右佥都御史,督师义师。同样为坚定抗清派,富有谋略,是政权的核心策划者之一。
钱肃乐: 右佥都御史,督师西兴。清廉有为,深得人心。
朱大典: 大学士,镇守金华。原明高官,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威望,后期倾向于联合隆武。
方逢年: 内阁首辅(后期)。
此外还有孙嘉绩、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等一大批浙东籍或流亡至此的文官。
军事支柱:
方国安: 原明镇东侯,兵力最强,号称“方家军”,是江防主力,但跋扈难制,后期动摇。
王之仁: 原明宁绍总兵,掌管水师,实力雄厚,态度强硬。
郑遵谦: 义师领袖,号称“义兴军”。
张名振: 原明石浦副总兵,后成为鲁监国中后期最重要的军事支柱,忠诚且善战。
黄斌卿: 舟山总兵,割据一方,态度暧昧。
此外,还吸纳了如王翊、冯京第等领导的西明山义军,以及部分沿海的海盗武装(如荡胡伯阮进)。
鲁监国政权的政策核心非常明确:一切为了抗清。
1. 坚决抵抗,拒不剃发: 政权从建立之初就展现了绝不妥协的姿态。斩杀清廷派来的招降使者,坚决反对剃发令,成为了东南抗清的一面精神旗帜,吸引了大量不甘剃发的士民前来投奔。
2. 凭借地利,划江而守: 其基本战略是依靠钱塘江天险,构建防线(史称“江上之师”),与杭州的清军对峙。同时经营浙东沿海岛屿(如舟山)作为退路和海上基地。
3. 筹措粮饷,艰难维持: 政权控制区主要是宁绍台一带,虽称富庶,但战乱之下,供养数十万大军(包括众多义军)极为困难。主要通过劝捐、征粮、甚至预征赋税和依赖海上贸易来勉强维持,财政始终处于拮据状态。
4. 混乱的官制与派系: 由于是仓促建立,且大量加官晋爵以笼络人心,导致官职泛滥,有“侍郎多似狗,都督满街走”的讽刺说法。内部派系林立,文官与武将、本地士绅与外来力量、正规军与义军之间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效率和团结。
5. 与隆武政权的关系: 这是其外交上的核心难题。本质上,鲁王政权是地方士绅基于现实需求拥立的,带有强烈的自救和地域色彩。他们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定策之功”,对远在福建、同样根基不稳的隆武帝缺乏认同感,担心被吞并或边缘化,因此产生了激烈的正统之争。
了解了这些,赵高翔更能体会隆武帝的焦虑和浙东局势的微妙。鲁监国政权有其英勇悲壮的一面,凝聚了浙东的抗清力量;但其内部混乱、地域性强、与中央(隆武)离心离德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它既是一支可以联合的抗清力量,也是一个可能引爆内部分裂的火药桶。
“果然是一团乱麻啊。”赵高翔揉了揉眉心,但眼神却更加坚定,“越是混乱,才越有我赵高翔施展的空间。这个‘浙江提督’,看来不仅要防虏,还要学会在这闽浙的夹缝中,跟这位鲁监国和他的班底打交道了。”
他对即将面对的浙江局面,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更加确信自己主动请缨这一步,走对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