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玉门关外,白日火伞高张,夜里却飞沙走石。关门甫一开启,风便卷着细石扑人面,如千万根烧红的针。沈绾绫立在关楼阴影里,抬手按住斗笠——斗笠边缘,一圈细布内衬,正是新试的"晴火布"残片,经火不燃,却仍旧透气。
此次西行,她只带两车:一车载棉、蜡、钴蓝,一车载着十只空心胡杨筒——筒内,是她与伊斯坎德尔新研的"夜火暗纹"。样布不过七尺,却需一次"风浴"定型,方能显影。风,成了最后一把梭。
系统无声,她却知:【环境适应染色】+【军事染技研发】,只差"风刻"一步。
玉门旧烽台,汉时筑,夯土中夹芦苇,岁久开裂。戍吏原拟重修,沈绾绫却请暂留缺口——烽台中空,顶开风口,自下而上形成"拔风囱",正是天然"风洞"。她把烽台改作"风刻窑":内壁糊二寸湿泥,泥中掺碎石英,以增反射;顶端架木辘轳,悬布而下,随风旋转,转速快慢,皆由辘轳绳索控制。
入夜,风起。布幅展开,长二丈,阔五尺,上覆"夜火暗纹"——白日视之,仅见灰白星点;月下照之,则显赤色火纹,似熔岩在雪底流动。沈绾绫手执火把,立于风口,火舌被风拉得笔首,舔过布面,星点钴蓝先褪,继而露出赤红暗纹,如地火喷薄,一瞬即隐。
风继续刮,布继续转,火继续舔。三遍之后,她灭炬,举布对月——火纹竟不再消失,而是沉在灰白之下,像封存的炭,静待下一次唤醒。系统终现:
【军事染技研发】进阶—— "夜火暗纹"完成度97%,可投入夜战标识、暗号传递。
然而,她要的不仅是"标识"。布幅落地,她取出一枚铜铃,系于布角,再令阿九于百步外,以弩射铃。"当"一声,铃碎,布面火纹却随声波一震,赤线瞬间明亮,三息后复暗。众人咋舌。
沈绾绫解释:布内纬线,夹入极细"铜丝纱"——实为铜箔剪成发丝宽,再覆以"雪胶"护之;火纹以赤铁粉调胶绘成,声波震铜,铜生微热,热激铁粉,瞬现赤光。此法无火、无焰,唯夜可视,乃"暗号"。
段志远恍然:"若我军夜伏,外敌近,射铃为号,火纹即亮,可辨敌我!"
她点头,却补一句:"铃碎,只能一次。下次,用风。"
第二日,风起更猛。烽台顶端,增设"风轮"——六片胡杨木板,装竹骨,随风自转,轮下连一具"风拨子",以羊皮为槌,轻击布面,声微不可闻,却足以让铜丝生热。布幅悬于轮下,随风旋转,每转一圈,风拨子轻敲一次,火纹即一亮一暗,如心跳。
沈绾绫立于台下,举旗为号。红旗落,风轮停,火纹隐;白旗起,风轮转,火纹现。红白交举,纹光即闪成"S"形——正是"伏"字草码。众人齐呼:"风代人力,妙哉!"
然而,风有息时。她再改:于烽台背风面,开一"月牙口",口外设活动板,板下系绳,绳连辘轳。无风时,戍卒拉动绳索,板启合如蚌,人为造风,一拉一转,一停一静,火纹仍可断续成文。如此,风大风小,皆有暗号。
三日夜,无月,飞沙。玉门关外,十里枯沟,唐军与吐谷浑斥候各伏其侧。沈绾绫携"夜火暗纹"布,伏于沟口烽台。台上风轮自转,布幅火纹随风沙忽明忽暗,成一短一长两闪——"唐"字草码。
对岸,段志远辨光,引弩悄射,嗖地击穿一名斥候咽喉;其余胡骑惊起,却见暗纹再闪,成三短——"退"字。唐军伏兵齐出,胡骑不辨虚实,仓皇遁走。此役,唐军无一人伤亡,却获战马二十七匹,甲械无数。
战后,段志远以手抚布,火纹尚温,感慨:"此布,胜却千人吼。"
第西日,沈绾绫于关楼立碑,刻"玉门风刻法"——
"风为梭,火为纹;声震铜,光辨军。一月牙,两轮叶,三拉绳,西闪文。凡我戍人,识此光者,生;妄动者,死。"
碑阴,附"夜火暗纹"织法简图:经线棉,纬线铜纱夹赤铁;火纹以钴蓝盖面,赤铁藏里;风轮尺寸、拨子角度,一一注明,却独缺"雪胶"配比——那是她留给长安的钥匙。
六月既望,她东归。两车依旧,一只却空了——"夜火暗纹"己留在玉门,像一条沉睡的火脉。出关那夜,无风,她回头望,烽台顶端风轮静止,布幅低垂,灰白无光。
她忽然取下腰间铜铃碎片,抛向空中。碎铃落地,"叮"一声轻响,布面火纹微微一亮,像回应,又像告别。
她转身,策马。
"风停,火未灭。玉门之后,是更长的夜,与更静的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7ZN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