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们搬迁到指定的山坳,仅仅是第一步。
如何将这群原本松散、绝望的个体,纳入一个初步有序的体系,成为“十个晴天”接下来几天面临的主要课题。
搬迁后的第二天清晨,蒋敦豪便带着李耕耘、李昊和赵一博来到了山坳。
流民们经过一夜的歇息,虽然依旧疲惫憔悴,但眼神中多少恢复了些许活气,他们搭建的第一个窝棚虽然歪歪斜斜,却好歹有了个遮顶的地方。
蒋敦豪没有多余的寒暄,他需要尽快确立规则。他让李昊出面,通过手势和在地上画图,向他们明确了几条最基本的规矩:
第一,以山坳中心为界,未经允许,不得向西越过某条明显的石线,那条线指向“十个晴天”的核心营地与试验田方向。李昊画了一个简笔小人试图越过界线,然后画了一个巨大的“叉”,表情严肃地摇头。流民们看着,紧张地点头表示明白。
第二,所有通过劳作换取的食物,由“十个晴天”统一分配,不得私藏,更不得争抢。李昊画了几个人为了食物打架,同样打上叉,然后画了排队领取食物的场景。
第三,需要听从关于劳作的安排。李昊画了收集柴火、清理杂草等图案。
那位领头的老人,似乎被推举为了流民中的沟通者,他努力理解着每一条规矩,然后转身用方言向其他人解释。
看到众人都表示遵从后,老人对着蒋敦豪等人,再次做出了那个表示“听从”的姿势。
规矩立下,紧接着便是劳作的安排。
赵一博早己规划好了初步的工作。他首先需要人手协助修复和加固试验田。
他带着两个状态稍好的流民妇人,来到田边,亲自示范如何用木棍和手,小心地清理暴雨后滋生的杂草,以及如何用更细腻的土壤加固那些被救回来的青苗的根部。
他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两个妇人学得很认真,她们知道,这些幼苗也关乎她们未来的食物。
李耕耘则负责带领那位老人和另一个相对强健些的中年男人,进行柴火的收集。
他不仅要求数量,更要求质量——需要特定粗细、易于燃烧的干燥木材。他演示了如何捆绑才更结实便于运输。
李耕耘沉默寡言,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标准,那两个流民在他面前显得有些拘谨,但学得一丝不苟。
陈少熙和赵小童则被安排去“监督”并协助流民们继续搭建和完善他们的窝棚。
陈少熙起初有些不耐烦,觉得这活儿琐碎,但在蒋敦豪的要求下,还是耐着性子,用他们改进后的方法,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 比如利用树杈做支撑,用藤蔓进行更牢固的捆绑,指导流民,效率果然提升了不少。
那个小女孩似乎不再那么怕生,偶尔会躲在母亲身后,偷偷看着陈少熙和赵小童忙碌。
何浩楠与鹭卓、卓沅一组,负责带领剩下的流民在营地外围及山坳附近,更大范围地搜寻可食用的块茎和野菜,并辨识赵一博指定的几种可能有用的植物。
王一珩和李昊则留在核心营地,负责食物的准备、分配,以及物资的清点记录。
整个上午,山坳附近和试验田周围,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带着生疏却有序的忙碌景象。
原本死气沉沉的流民们,在明确了目标和获得了基本生存保障后,爆发出了求生的本能和干劲。
虽然他们的动作还显得笨拙,效率也无法与李耕耘等人相比,但人多力量大,仅仅一个上午,收集的柴火数量就超过了之前“十个晴天”自行收集两三天的量,试验田的清理工作也推进得很快。
中午,是第一次正式的“以工换食”。
在李昊的主持下,流民们按照早上劳作的安排,排成了松散的队伍,依次上前。
李昊根据赵一博、李耕耘等人反馈的劳动表现和成果,进行了粗略的评估,然后分配不同分量的食物。
表现积极、完成质量好的,如那位带头老人和跟着李耕耘砍柴的中年男人,得到的食物明显多一些;而只是勉强完成任务的,则分量较少。
这种差异化的分配,再次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劳动的价值是不同的。
拿到食物的人,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有拿到更多食物的欣喜,也有拿到较少食物的失落和暗自决心。
但没有争抢,没有抱怨,只有对规则的默默接受。他们围坐在一起,珍惜地吃着用劳动换来的食物,气氛与之前那种绝望等死时截然不同。
下午,劳作继续。
蒋敦豪站在核心营地边缘,看着山坳那边升起的、属于流民们自己生火煮食的袅袅轻烟,又看了看试验田里在赵一博指导下认真工作的身影,心中渐渐有了一丝笃定。
这套初步的秩序,正在运转。它像一架生涩却开始转动的齿轮,将两个群体的力量,以一种互利的方式初步耦合在一起。
流民们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和希望,而“十个晴天”,则获得了宝贵的劳动力、一定程度的安全缓冲,以及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
当然,隐患依然存在。语言的隔阂,潜在的疾病,赵一博一首密切关注着那个咳嗽老妇人的情况,以及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其他矛盾,都需要时刻警惕。
(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